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观点
良好的教育是着眼于人品的提升和人性的改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天性,放大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必须成为他们的榜样。
●●
在康德看来,“有两种人类的发明是困难的——就是政府艺术和教育艺术。”我的理解是,政府艺术与教育艺术的臻致完善是困难的,任何寄希望一夜之间就能实现变革,或者通过一种方式的运用就可实现改变的想法是荒唐的、可笑的。
康德在谈及教育功能时说,“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换个说法,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人“经过教育继续改善人性,提高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是非常可喜的”。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除了做练习,还是做练习,即便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帜的各种各样的“教研”与“教改”,其指向几乎都是考试效率与升学指标,很少有着眼于人品与人性的。
或许有人会问,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在这里妄谈良好的教育,不是做梦吗?我要说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人更应当去寻找实现改善人品与人性的良好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如果身在其中的我们都放弃了良好教育的梦想,要不选择“同流合污”,甘心沦为“帮凶”,要不就是在悲观与恐惧之中“苟延残喘”,那么教育还有什么前景可言呢?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当面对现实,不畏艰难,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一味地听从他者的摆布,而是要努力思考教育,改善自己的课堂。
身为教师,我们必须看到当下行政力量推广教学模式对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准带来的负面效应。硬性规定一堂课里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学生讨论、活动一定要占多少时间,不仅会导致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浅薄和虚假,更为可怕的是会慢慢导致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浅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伪研究。最终必将弱化教师的教育技能,窄化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师丢弃教育的初心,使得教育在应试与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立足于人的教育只能是在确定大致的目标后,让人们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人用一种方式达成一个目标。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不是制造标准件。用大工业时代的理念来做教育显然是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教师看不清这一点,自然会在时下纷乱的教育“改革”中迷失。
教育是渐进的,没有完整的基模,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与路径必须是变化的,好教师自然能根据具体情境自由选择和运用教学计划与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互相商讨、独立思考的习惯。既然是习惯,它的养成就应当有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用当下的表述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只不过康德看得更透彻,这渐进可能是几代人的。因为人的天赋不可能自行发展,要发展人的天赋就需要教育,教育不只为现在,更是为将来,所以必须给他们比现在好的教育,好教育不仅是劝人向善的,更是助人向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教育家办学”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良好的教育是着眼于人品的提升和人性的改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天性,放大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必须成为他们的榜样。
●●
在康德看来,“有两种人类的发明是困难的——就是政府艺术和教育艺术。”我的理解是,政府艺术与教育艺术的臻致完善是困难的,任何寄希望一夜之间就能实现变革,或者通过一种方式的运用就可实现改变的想法是荒唐的、可笑的。
康德在谈及教育功能时说,“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换个说法,能使人性慢慢变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人“经过教育继续改善人性,提高品格,使人性具有价值,是非常可喜的”。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除了做练习,还是做练习,即便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帜的各种各样的“教研”与“教改”,其指向几乎都是考试效率与升学指标,很少有着眼于人品与人性的。
或许有人会问,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在这里妄谈良好的教育,不是做梦吗?我要说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人更应当去寻找实现改善人品与人性的良好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如果身在其中的我们都放弃了良好教育的梦想,要不选择“同流合污”,甘心沦为“帮凶”,要不就是在悲观与恐惧之中“苟延残喘”,那么教育还有什么前景可言呢?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就当面对现实,不畏艰难,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一味地听从他者的摆布,而是要努力思考教育,改善自己的课堂。
身为教师,我们必须看到当下行政力量推广教学模式对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准带来的负面效应。硬性规定一堂课里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学生讨论、活动一定要占多少时间,不仅会导致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浅薄和虚假,更为可怕的是会慢慢导致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浅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伪研究。最终必将弱化教师的教育技能,窄化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师丢弃教育的初心,使得教育在应试与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立足于人的教育只能是在确定大致的目标后,让人们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人用一种方式达成一个目标。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不是制造标准件。用大工业时代的理念来做教育显然是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教师看不清这一点,自然会在时下纷乱的教育“改革”中迷失。
教育是渐进的,没有完整的基模,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与路径必须是变化的,好教师自然能根据具体情境自由选择和运用教学计划与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互相商讨、独立思考的习惯。既然是习惯,它的养成就应当有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用当下的表述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只不过康德看得更透彻,这渐进可能是几代人的。因为人的天赋不可能自行发展,要发展人的天赋就需要教育,教育不只为现在,更是为将来,所以必须给他们比现在好的教育,好教育不仅是劝人向善的,更是助人向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教育家办学”就变得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