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的历史渊源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对国家权力、国家能力、国家理性推崇备至,对国家权力危及个人权利的危险却往往忽视,颇可担忧。国家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把国家作为保障公民权益的工具,认为国家自成目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的强盛和国家能力的提升。国家主义由民族主义发展而来。因而,返观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颇有助于理解这种思潮的历史渊源。许纪霖、宋宏选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一书所收录余英时、张灏、沈松侨等学者的文章,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观察和阐释,对理解当下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颇具启发意义。
  尽管有学者把民族主义追溯到明清乃至宋代,然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旨归的民族主义,还是源于对西人入侵的回应,“建国”是近代中国赓续不绝的时代基调。至于要建立怎样一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中个人被置放于何等地位,国民以何理由安顿个人的角色等关键问题上,虽随时代和具体倡导者而有所不同,然就整体而言,还是偏向于集体,偏向于国家,个体自主、国民权利相对受到忽视,极少像在英美思想中那样,处于本体地位。
  余英时先生曾指出,近代中国个体自主的要求事实上由集体的危机引起。沈松侨先生也指出,近代中国“国民”概念的引进,其历史背景和动机在于铸造强有力的国家组织,从而救亡图存,也就是说引进“国民”概念的根本目的在于群体目标。梁启超从德国学者伯伦知理那里借来的“国民”概念本身是一个集体名词,与“国家”实为一体之两面,因而其重心落在国家认同层面上。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citizenship概念兼具“公民身份”和“公民权”的双重意味,换言之,国民身份既意味着一个政治社群的成员身份,又意味着其所应享有的各项平等权利。
  然而,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怀的并不是像穆勒、洛克那样,企图藉由缔造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机制,来保障个人的自我发展”。在近代中国的国民论述中,真正占据核心位置的绝非国民本身,而是他们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国家。他们真正关怀的并非实质的个人解放,而是超脱于个人之上的“国家”的解放。之所以要倡导独立、自由的现代公民,是因为其对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巩固国家权力、保障群体生存具有工具性效用。因而,“公民权”相较于“公民身份”,在价值序列上永远处在次级地位,一旦公民权利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绌己以伸群”、“舍小我为大我”、“人人牺牲一点自由,为国家多争一点自由”就是相当普遍的回答。作为抽象整体的“国民”乃是掌握统治权的“主体”,而个别具体的“国民”成为被支配的“客体”。
  张灏先生则认为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公民式的民族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一种是族群式的民族主义,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性格,民族国家近于有机体,个人则如细胞,没有独立价值。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倾向于后者,其通过大我、小我之分,把民族国家放置到一个过高的位置,个人的自由人权则轻易被压倒。
  一个强大的国家,固然可以更强势地面对外部,也可更强势地摧折内部,若无充分的宪政措置,国民权利就得仰赖统治者的恩赐。1949年后台湾以及1978年后大陆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国民权利的捍卫和张扬,都是在个人权利遭国家摧残之后痛定思痛的声音。上百年的困厄顿挫,至少应该给后人一个清醒的教训:片面追求国家强盛,对国家权力缺乏应有的警惕,公民权利缺乏可靠的保障,人间惨剧仍可重演!
其他文献
我认为突破口还是在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我们现在的居民消费率太低了,只有35%。而接近50%用来再投资、扩大再生产,还有一部分拿去出口。大部分产品自己没有消费,这跟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背离的。    自1995年中央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中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第16个年头。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
当地时间6月24日夜,埃及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穆斯林兄弟会所属自由与正义党候选人穆罕默德?穆尔西获超过1300万张选票,当选后穆巴拉克时代首任埃及总统,他也成为埃及有史以来首位平民总统,他的对手、前过渡政府总理沙菲克以约100万张选票的差距败北。  大妥协,小摩擦  在全民公投和议会选举相继按时间表举行之后,埃及政治过渡“倒数第二站”—总统大选(最后一站是制宪)却因选前一系列变故差点卡壳:多名总统
“双规”的复杂面目  多年以后回顾中国的反腐史,“双规”一定是一个关键词。这个词进入公众视野主要有两种场合:一是有关部门宣布某官员“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往往意味着一个官员政治生涯的结束、囚狱的开始,这种情况常常会引来公众一片“欢欣鼓舞”;二是每当“双规”中的官员因各种原因丧命,官员家属、学者、律师便会提出百般质疑,而公众的心态则往往在“活该”和“无视”之间摇摆。  近期,“双规”也正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用题词结束了关于特区的争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了中央文件。随后中国社会释放出的能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驱动中国在改革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所有增量改革都已完成,这一轮能量的释放才渐近尾声。  当时,中国改革的继续推进将不得不触动利益格局,世界又处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动荡之中。中国往何处去?改革陷入了僵局。1992年,邓小
南美小国巴拉圭的反总统势力,近日以总统在警民流血冲突中的“严重渎职”迅速将他弹劾,引起南美左翼势力反弹。冲突起因是上百名无地农民非法霸占了一处私人森林保护区,而300多名警察持法院驱逐令前往事发地,途中遭埋伏,交火中6名警察和11名农民死亡。  无地农民以“占领林地”的行为艺术,提醒大主教出身的总统勿忘其4年前“耕者有其田”的竞选承诺,所呼求的是政治对话,而内政部长和警察部队司令的回答是警力出击,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此时收到一位多年采访“两会”的记者朋友的来信,谈到他之前采访“两会”的感想:“以前多是明星和奇谈怪论等,后来慢慢多了些住房、税收、腐败、社会保障等公共议题,但其实会场上更多的还是各个地方政府要求各种政策优惠、表达各自发展诉求的议题占绝大多数。直接呈现人民与政府互动的政治议题太少,更多的是地方与中央民生发展话题的互动。”  这封信也忽然提醒了我自己—作为一名研究政治学的学者,我
眼下对欧洲人来说,思考未来是件让人头痛的事。美国在军事上过度扩张,在政治上趋向极化,在财务上负债累累。欧盟似徘徊在崩溃边缘,许多欧洲地区以外的人都把这片古老大陆视作一个已然引退的势力—它依然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养来影响世界,但已经没有任何勇气或者雄心。  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中,越来越多人开始背向西方,而认为中国正逐步向中心舞台移近—在这些人当中,弥漫着希望、恐惧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情绪。就像
在深圳罗湖通往香港红磡的火车站里,暴雨冲刷着狭窄局促、接近露天的候车站台,不时惊起人群尖叫,糟糕的乘车条件惹来了一群大陆旅客的抱怨。记得5年前来香港探访回归10周年时,身边的人们多还惊叹于香港公共交通的先进。其实,这条铁路通道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铁路线两端连接着的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外在的香港,除了比5年前破旧了些之外,没什么大变化,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陆城市相比,一样的电影海报、明星广告
每年的初春,瑞士小镇——巴塞尔犹如魔法的水晶球一般吸引着全球钟表界的专业人士及全球媒体蜂拥而至。今年也不例外,钟表和珠宝的光芒、闪耀的灯光及各界名流在此刻,在这寂静的小镇上,如璀璨的灯光,如四射的灯火,所有一切都在此大放异彩。  美度表犹如一颗淡雅的珍珠,在这盛会上散发着独特、恬静的光芒。一如它多年来坚持的制表哲学,再次呈现出闪亮灵感、印证永恒的表款。    布鲁纳系列两地时腕表    现代艺术主
公共空间里关于垄断与反垄断的讨论基本上是指向大型国有企业的,外资和私营企业则免于“垄断”或“涉嫌垄断”的指摘。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比如,新加坡丰益集团已经控制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丰益集团会成为反垄断讨论针对的对象吗?沃尔玛和家乐福也已经称霸国内的零售市场,但它们是那些热衷于跟垄断斗争的专家学者们眼中的对手吗?英特尔和微软分别垄断着中国的电脑芯片和操作系统市场,反垄断的支持者们是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