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南平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全国7亿农民中,当然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南平市是“非遗”资源大市,截至2019年12月已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个省级“非遗”项目,54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八批共150个市级“非遗”项目、五批共144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南平十县(市、区)公布了327个县级“非遗”项目,465位县级“非遗”传承人。本文以2011年南平市设立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后公布的144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中的51位农村地区传承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逐一走访、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南平农村“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一、存在的现状
  (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
  这51位传承人中,有4人已去世,其余人中71岁以上10人,61岁至70岁20人,51岁至60岁13人,40岁至50岁4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44岁,平均年龄64岁。年纪偏大,技艺逐渐生疏,影响授徒质量,如70岁的“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代表性传承人纪运汉,因年龄问题,手指灵活度降低,木偶捻须、写字、脱衣、上马等技艺很难再现并传承。
  其小学文凭19人,初中文凭20人,高中文凭6人,中专文凭3人,最高大专学历仅3人,76%为小学或初中文凭。学历偏低导致农村“非遗”传承人缺少自行系统整理技艺知识点用于教学、传承的能力。
  (二)生活来源相对稳定,收入差距较大
  此次调查的农村“非遗”传承人均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60岁以后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每年最少有840元基本保障。其中,27人在家务农或依靠子女赡养,20人有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相对稳定。
  同时也发现,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岚谷熏鵝制作技艺、政和竹灯饰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等6个传统技艺类项目的7传承人,以公司或合作社方式,尝试“非遗”产业化发展,“非遗”技艺成为谋生手段,受到市场欢迎,收入可观。延平战胜鼓、畲族婚礼习俗等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类项目,因无法成为谋生手段,传承人或以务农为生,或依靠子女赡养,收入不高。
  (三)“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1.“非遗 品牌”模式
  “顺昌仁寿灌蛋制作工艺”传承人张振健,将“灌蛋”品牌以加盟方式打入市场,不仅在南平市,在厦门鼓浪屿及岛内也开设了授权分店;“杨八妹竹筒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官日树创立“梅岩”品牌,带动村民合作经营。
  2.“非遗 旅游”模式
  “邵武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传承人黄孝廉,在美丽乡村和平古镇开设一家和平游浆豆腐作坊,成为游客网红打卡点。“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徐云双抓住旅游发展的契机,配合当地政府兴建顺昌元坑镇文昌桥、顺昌合掌岩廊桥,修复顺昌登云桥等,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3.“非遗 农户”模式
  “岚谷熏鹅制作技艺”传承人徐丽妹,创办武夷山岚谷乡横墩村锦秀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养鹅农户统一供应鹅苗,统一回收,传授熏制技术,武夷山市10个乡镇、街道及周边建阳、浦城、邵武等地农民纷纷养鹅,合作社年产值2000万元,每户社员年均收入增加近2万元。
  (四)断代现象严重,政府干预传承培养
  传统技艺类20位传承人授徒传承情况良好,另27位其他类别传承人,授徒多为村中留守妇女或老人,陷入无年轻人群的断代尴尬。南剑戏(延平)传承人黄昌隆说,从前他带的十几个徒弟均已在外打工;大腔金线傀儡(松溪路桥)传承人张义仔说,现在戏班多为60、70岁的老人在支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
  针对此问题,政和四平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应运而生。2015年,政和县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合作制定四平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帮助传承人选徒、收徒,经过广泛征召、择优选定、一对一传授、结业奖励(奖金)等程序,遴选出14名后备人才,陆续参演《九龙阁》《英雄奇缘》等经典剧目,现这14名培养对象已成为政和四平戏骨干力量。2019年,传承人培养计划还扩展到四平提线木偶戏、茶灯戏,进一步促进当地“非遗”有序传承。
  二、以上现状折射出的问题
  (一)缺乏一支强有力的“非遗”人才队伍
  人的生老病死、学历高低属现实因素不可改变,但这衍变成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市缺乏一支强有力的“非遗”人才队伍。南平市、县级“非遗”工作者均为文化馆人员兼职,“非遗”保护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搜集、整理、存档、申报等环节上,没有一支专业、专职的人才队伍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规划性的保护。长此以往易导致传承人保护无法全面覆盖,存在马太效应,农村因各方面条件落后而更加被忽视;无法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农村的“非遗”科研成果极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农村、非遗、传承人”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仅有8条结果,且来源均为各大学的学位论文。
  (二)市本级传承人保护经费投入少
  2008年,中央财政针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传习补贴,2011年金额提高到1万元,2016年标准提高至2万元;2011年,启福建省财政针对60岁及以上的省级传承人每年给予3000元传习补贴。南平市财政目前还没有此项举措,市级部分传承人可通过参加一年两至三次的“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获得几百至一千元不等的误工补贴。政和县传承人培养计划,对参与传承人(师傅)给予1万元授课补贴,对认定出师的传习者(徒弟)给予3000元奖励。但与福建其他地市相比,如经济发展较为相近的三明市(三明市财政给予国家级传承人3000元、省级传承人2000元、市级传承人1000元的年度扶持补助),南平市传承人保护经费投入较少。   (三)部分农村传承人社会、经济地位双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如今,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少的农民仍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上层文化的重视,其传承的“非遗”因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而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在这样社会、经济地位双低的条件下,难以吸引年轻人自愿把自己的黄金时间花在看不到利益的“非遗”上。
  三、解决建议
  (一)定编定岗,设立独立的“非遗”保护中心
  单独设立“非遗”保护中心,给予相应人员编制与业务经费,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非遗”人才队伍。“非遗”保护中心隶属于上级文化部门,并制定工作责任制,明确职位职责,将“非遗”保护工作常态化。
  (二)制定市级“非遗”传承人传习补贴标准
  参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年满60岁)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贴制度,根据本地财政情况,制定市级“非遗”传承人(年满60岁)传习补贴标准,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传习补贴宜直接汇入传承人账户,避免截留,确保专款专用。传习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农村“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传承人的尊重与鼓励,有利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有条件的县可参考政和县传承人培养计划,制定本地传承人培养方案。
  (三)恢复“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
  保护“非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护一个项目或一位传承人,而是要保护“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何谓“文化空间”,即在一定的、按照传统确定的周期里,不断地来表演(展演)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场所。农村庙会就属于明显的文化空间,许多“非遗”均因庙会而生、靠庙会而活,如果作为土壤的庙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并健康发展,那么“非遗”这朵花就有了养料,得到了发展和繁荣的可能性。因此,还需要积极引导与活跃各地的文化空间,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让传承人真正动起来。
  (四)引进市场化,适度开发利用
  从调查现状不难看出,农村“非遗”传承人已选择适度市场化,且不乏成功案例。“灌蛋王”张振健、“鹅娘”徐丽妹……他们的成功,恰恰说明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不仅可以以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扩大了该技艺的传承和传播范围,使其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1]。可继续推行“非遺 ”模式进行市场化,特别是“非遗 旅游”模式。南平作为旅游城市,在秀美自然风光外,也需要丰富的人文风情,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大量根植于农村的“非遗”项目正是发展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引进专业运营人才,弥补传承人开发利用经验匮乏现状,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才能促使农村“非遗”创造性转化,从而创新表现形式,适应时代变迁和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石磊.泰安市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慧(1987-),女,汉族,福建南平,大学本科,群文馆员,南平市文化艺术馆,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认为,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是一本具有游记随笔性质的作品,其中谈到日本的文化之物是一种回到物本身的纯粹指示性符号,即去除了意义的空无的观点,是作者立足旅游者心态和视角而对异域文化产生的一种审美性“误读”。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文化,两国文化传统中的上层社会文化之物(符号)都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和欲望性;百姓日常生活文化之物(符号)没有强大的欲望意指,是因为它被压抑在实用、简约的状态;空无文化不
【摘要】我国传统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元素宛若繁星。尤其是作为传统服饰代表之一的汉服,承载着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当代,汉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促使汉服日常化成了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传统服饰;现代社会;汉服  【中图分类号】TS941.3 【文献标识码】A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用来美化的。古時候,中国服饰与礼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质料、色彩、花纹、
【摘要】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是历史的积淀,是岁月的累积,是文化的支撑。伴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景观设计逐渐得到更新。但在城市景观设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峻的今天,真正地突出城市景观设计特色和个性化显得十分关键,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绽放光彩的根本所在。基于此,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具体呈现,赋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全新的内涵,从而以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达到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目标。  【關键词】地域文化
【摘要】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社会中,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包括网络课程在内的多媒体教育手段繁荣发展。徐州地区也一直都在持续的发展网络课程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题组成员均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对徐州地区音乐类网络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打算借此次机会,对徐州地区音乐类网
【摘要】公共景观是区域人居环境和人文风貌的视知觉性内涵之一,在全国成功特色小镇案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推介作用。对特色小镇公共景观进行创新优化、合理论证、恰当创设,是新时代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切入面。本文围绕陕西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特色小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后期优化策略进行调研分析,并确立研究议题,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调研梳理出针对性创新优化策略,使陕西省“特色小镇”项目的公共景观受众群策群力
【摘要】京砖是传统古建筑修建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其烧制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然而,随着传统落后、耗能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京砖烧制技艺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嘉善京砖烧制技艺的研究,探索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传统工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并积极转型升级。  【关键词】嘉善京砖;非遗;干窑;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京砖,又名金砖,是传统古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設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珍贵的历史记忆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文化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可以说失去文化的国家与民族是缺乏灵魂的。实现文化的繁荣需要文化自信,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十分重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摘要】地处云南西南部的德宏芒市傣族剪纸,民族特征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体现了芒市傣族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傣族民间剪纸艺人邵梅罕从小酷爱剪纸,常以身边的田园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展现傣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浓厚。2011年,邵梅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关键词】傣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梅罕;乡土气息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芒市傣族剪
【摘要】博物馆课程是馆校合作的一种模式,是系统化、可持续性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做好博物馆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博物馆展览和藏品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整合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馆校结合;寻找回家的路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博物馆领域广泛兴起馆校合作运动,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有联合办展览、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定期参
【摘要】本文结合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木结构建筑预防性保护和维修的方案,对木构架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加固修缮方法,以期为今后曲阜孔庙木结构古建筑开展预防性保护和维修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维修保护  【中图分类号】K826.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木结构古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往往在不同程度存在损坏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