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注重语境体察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总学时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最大,然而,教学效果总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对文中基本语义的正确理解尚且不能完全做到,更谈不上对一些美文有所鉴赏与品评了。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忧虑。怎么办?我们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境的分析和体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境;体察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体认各种语境形式,怎样让学生较多地接触在语境中变化多端的活的语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调动语境的背景知识,体味语词的深层含义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来,学生在进入阅读时,主观心理上已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图式,有人称为 阅读的“前结构”。“前结构”由“前有”、“前识”和“前设”三方面构成。“前有”指预先有的文化习惯 ,“前识”是预先有的知识系统,“前设”即预先作的假设。这三者结合成为理解活动赖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课本中各类文章的语境酿造,常常是“在言语的经验之内流连”(柏克语),语词的语义“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索绪尔语)而起作用的。所以,许多文章的语境都呈现为“经验语境”,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视野的扩展,知识网络的构建等。这些内容正包含在阅读的“前结构”中。如果缺乏主体上的这种理解的心理图式,对文中的许多隐含内容或深层语义就无法理解。因此,扩展学生对语境背景的有关知识,充实阅读“前结构”的固有模式,才可能迅速提高他们对语词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比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开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最后用了“标致”一词,作为语篇的终结。在词典里,“标致”的语义是确定的,它形容相貌、 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是褒义词。如果学生的阅读“前结构”中缺乏相关的知识,这个词的语境义无法体认,更不能领会作家运用其所表达的特殊感情了。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用褒义词赞扬清国留学生的丑恶姿态与灵魂,明显地违背话语中心,系语词误用;二是以男为女,用词不当。细细体味,就会觉得这个词不仅用得恰当得体,而且更加突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丑陋、愚昧,表达得幽默、深切,入木三分;作家的悲愤之状也跃然纸上了。
  经验语意属于大语境,它很注重表达的是具体场合和社会环境。语义的表达也常常因场合、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如果缺乏对它们的了解,有些语境表达就很不容易被理解,这往往构成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所论:“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是随着它所在的那个论域而不同的。……换句话说,被表达物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够被理解。”(《语义学·引论》)这里,沙夫显然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交际,它的言语义都必须依赖于所在的论域。论域,就是文中隐含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时代背景,只有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它们,阅读中的难点才会迎刃而解。
  
  二、寻绎语境的语篇联系,品赏文意的弦外之音
  
  一些语用学家指出,语境的酿造是以语篇为基础的,一定的言语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语篇之中,语篇的含义依赖于语境,而语境的生存空间却是语篇;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的重要特征就是衔接和连贯,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黏着性,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性指的是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有许多语境的酿造,就是靠语篇的这种无形网络来完成的,因而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它,只有靠寻找语境的通篇联系来解决。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写贾母询及黛玉念书的情节时,这样写: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可是到宝玉问到黛玉读书的情况时,作家又这样写:
  宝玉便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
  上面两段话中,问的内容大致相同,而黛玉的答语却迥然各异,这是为什么?是作家一时疏忽,前言不搭后语,还是黛玉性格轻浮,前后判若两人?学生在阅读中,一时很难弄清。其实,只要我们从语篇的连贯网络中去找答案,就会觉得这两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答案妙不可言。这篇文字是写黛玉初次出场,作家意在表现她细心多虑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重的情感资质。作家在本篇开端就有一段叙述: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这段话正是黛玉答语构成不同语境的语篇网络。作家也是运用这些语境的细微变异,充分展示人物“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情状和心态,曲曲传出黛玉“唯恐被人耻笑”的细心多虑和自尊自贵的情感特征的。其实,黛玉回答贾母的话语已经很简短,也很拘谨,的确没有“轻易多说一句话”。然而,当她听到贾母的话后,也许自悔失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很敏捷地觉察出这样的答语不够得体。所以,当宝玉再次问到读书的情况时,她作了较大的改变。这样一来,两段答语构成了语境的逆向撞击,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作家的艺术匠心和语言造诣确乎达到了极致。
  的确,作为一个表示整体意义的语篇,语境的指向性总受到语法或逻辑的制约,这为我们在阅读中准确理解文意或品赏话语的弦外之音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在品味隐语境所表达的情感信息时尤为重要。一般说来,隐语境对于情感的传达在语篇上没有明显的语义连贯标志,在语言的选择上,言语义更加偏向语言义的变异或再造,形成一种“意指错位”的表现效果。因此,可以这样说,隐语境乃是有意制造语符的表层义与内含义的矛盾状态,在语义的反差中透露一种情感经验或逻辑暗示。这样,阅读中容易造成不可名状的困惑状态。比如,孙犁在《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孙犁笔下所展现的是几个深明大义而又挚爱自己丈夫的青年妇女的心境情态。其中,特别是那位声称“有什么看头啊”的年轻女人正用一种“反差语”揭示了她急于想再看看丈夫的情状心态。可是,作家在文中用的是语词的语言义,说的是女人们“不想见到自己的丈夫”,这种“反差语”从何而来?这就必须寻绎语境在语篇中的逻辑暗示,那就是作家在开头设置的大前提:“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语篇在这句话的语境暗示中,话语的言语义出现了对语言义的偏离、错位,“反差语”的弦外之音悠然而现,一个时时想见到丈夫而又羞于启齿的青年妇女的情貌神态毕现于纸上。语境体察的结果会使我们真正领略到暗含于字里行间的充满了艺术张力的情感信息。
  
  参考文献:
  [1]孙犁.孙犁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焦作大学)
其他文献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应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摘要:本文依据跨栏步中摆动腿动作应遵循的生物力学原理,借鉴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的摆动腿技术动作加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摆动腿技术动作进行了描述和概括,提出了摆动腿在整个跨栏步中合理性、经济性、实效性的动作规格。  关键词:跨栏步;摆动腿;生物力学    一、 前言    跨栏步技术既表现了跨栏跑的项目特点,又是决定跨栏跑技术和成绩优劣的关键环节。多年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跨栏步的运动规律,获取
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圈舍卫生不达标导致空气污染圈舍肮脏,饲养动物易患病,也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
<正>李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散发性传染病,猪李氏杆菌病的主要特征是脑膜炎、败血症和流产,有的单核细胞增多。本病是一般散发,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易发于冬季和早
近期在对高三同学的心理辅导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现在高三的学生感觉烦恼、焦虑的诸多事实,在高一、高二也曾经出现过,甚至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过类似现象,但是当时的反应和应对时间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比如,有些同学觉得周围的同学很吵,一走进教室就烦,做不了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看书。细问之下,他所认为的吵的内容就是:背书的声音、翻书的声音、偶尔有同学小声说话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从一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
〔关键词〕 生物教学;实验室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23—01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理论与生活的联系。因此,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所以,实验室建设能否达到标准要求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在实验室建设和
〔关键词〕 作文教学;生活;真情实  感;循序渐进;个性;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3—0061—01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当前,中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偏低,状况令人堪忧,原因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八股式的命题原则,使作文教学脱离了实际,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 学校管理;寄宿制学校;美术兴趣   小组;意义;学习兴趣;课余生活;   艺术实践能力;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19—01     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全新核心理念之一,它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突发灵感生成,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启迪,灵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