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点题。考试大纲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而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鉴赏能力,都在古诗词鉴赏中有所体现。诗词鉴赏虽然历年来都是一个只有8分的小板块,但有着较大的区分度,解题不得法往往会失分。
为提高复习效率,我以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的部分诗词鉴赏题为例,我们一起“上看下瞧里究外探”轻松解诗词鉴赏题:
上看:看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虽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提示作用,但是很多题目会为我们提供很丰富的信息。如:有的题目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广东卷白珽的《余杭四月》;有的题目告诉了诗歌的类型,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有的题目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新课标卷晏几道《思远人》,安徽卷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有的题目反映诗歌表现手法,全国卷修睦的《落叶》,天津卷杨万里的《野菊》,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下瞧:瞧诗词注释
有的诗词后附有注释,阅读这些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知识典故、关键字词、难解字词、时代背景)。虽不是所有考题都有注解,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了,阅读时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例如:2012年重庆卷诗歌([金]王寂)《鹧鸪天·预报》(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从注释看,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作者用了一个典故表明自己不想做官了,想回去钓鱼,颐养天年,不让钓鱼台再荒却了,表现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忽视小注释,理解就费力了喔!
里究:究作品与文人之际
“诗言志”,诗人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孟子提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况;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时代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突破,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辽宁卷张耒《初见嵩山》,张耒,很多人都对他不熟悉,但在[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我们很熟悉苏轼的人生经历,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作品的情感,理解“清瘦”的精神内涵了。
外探:探诗词意象
古代诗词,常常借用一些传统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意象也有助我们读懂诗词。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一般表意上具有一定稳定性,我们平时就要多加积累,做题时,调动积累,揣摩意象含义,弄清作者感情。
例如: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诗的首联、颔联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尾联中的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来渲染凄冷感伤的气氛,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为提高复习效率,我以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的部分诗词鉴赏题为例,我们一起“上看下瞧里究外探”轻松解诗词鉴赏题:
上看:看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虽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提示作用,但是很多题目会为我们提供很丰富的信息。如:有的题目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广东卷白珽的《余杭四月》;有的题目告诉了诗歌的类型,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有的题目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新课标卷晏几道《思远人》,安徽卷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有的题目反映诗歌表现手法,全国卷修睦的《落叶》,天津卷杨万里的《野菊》,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下瞧:瞧诗词注释
有的诗词后附有注释,阅读这些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知识典故、关键字词、难解字词、时代背景)。虽不是所有考题都有注解,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了,阅读时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例如:2012年重庆卷诗歌([金]王寂)《鹧鸪天·预报》(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从注释看,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荡然无存,作者用了一个典故表明自己不想做官了,想回去钓鱼,颐养天年,不让钓鱼台再荒却了,表现作者淡然恬静的超人情怀。忽视小注释,理解就费力了喔!
里究:究作品与文人之际
“诗言志”,诗人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孟子提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况;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时代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突破,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辽宁卷张耒《初见嵩山》,张耒,很多人都对他不熟悉,但在[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我们很熟悉苏轼的人生经历,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作品的情感,理解“清瘦”的精神内涵了。
外探:探诗词意象
古代诗词,常常借用一些传统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意象也有助我们读懂诗词。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一般表意上具有一定稳定性,我们平时就要多加积累,做题时,调动积累,揣摩意象含义,弄清作者感情。
例如: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诗的首联、颔联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尾联中的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来渲染凄冷感伤的气氛,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