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杭南高架站工程根据施工工期需要合理安排工期,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在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增加投入,确保施工任务如期完成。
关键词:高效 资源
1 概述
1.1 背景
本文主要以沪杭客运专线余杭南高架站为例,阐述高效施工管理和控制,以工程实例为出发点,通过对施工情况的总结分析,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2 工程概况
余杭南高架车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车站起讫里程DK142+566.855~DK143+525.655全长958.8米。其中,到发线全长631.8米,站台长度513米。站内包含2条正线,2条到发线。
上部结构:线路内共有12联连续梁,其中正线连续梁4联,分别为5×32米二线变四线变宽道岔连续梁、跨在建地铁一号线(40+64+40)m连续梁、跨乔司港(40+64+40)m连续梁和5×32米四线变二线变宽道岔连续梁;到发线4联(40+64+40)m连续梁,跨越在建地铁一号线及乔司港。站台4联(40+64+40)m连续梁,跨越在建地铁一号线及乔司港。线路内共有现浇简支梁40孔,其中到发线32米现浇简支梁10孔、28米简支梁2孔、24米简支梁12孔;站台32米简支梁6孔、24米简支梁10孔。
基础及下部结构:正线墩台28个,钻孔桩321根;到发线墩台34个,钻孔桩426根。
如此大的工程量要在958.8米的范围内施工,再加上工期非常紧,仅仅有6个月的时间,这就要求项目部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合理组织施工,才能完成施工任务,保证全线的顺利开通,而且余杭南站是沪杭客运专线唯一一座高架车站。
2 高效、合理组织施工
余杭南高架车站从2010年元月份到图开始钻孔施工,要在2010年7月中旬完成所有现浇梁施工任务,这就要求项目部合理组织生产施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资源(人员、机械、原材料),才能保证施工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2.1 技术准备
2.1.1 熟悉图纸,针对具体部位,优化施工方案,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机械设备、资金等)、当地的天气及气候情况,认真、合理的做好各项施工计划。
2.1.2 针对施工难点,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培训准备,如:对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领工)、工人的培训,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
2.1.3 做到防患于未然,编制各项施工应急预案。
2.2 施工控制
2.2.1 施工方案的审查
按照规范、设计文件及相关要求编制、审核施工方案,并报送上级部门。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施工计划安排是否符合要求。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是否可行。③施工平面布置是否合理。④质量管理组织是否能够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⑤工程成品的保证措施是否能够满足验收要求。⑥安全措施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2.2.2 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
①对施工现场进度进行控制,检查施工进度、分项工程的安排是否符合总工期控制目标。②材料设备的采购与施工计划的同步性是否满足施工需要。③劳动力进场情况、施工机械配置情况及周转性工具材料的进场情况能否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④每周召开生产例会,布置下周工作任务,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临时召开生产会议,对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协调。
2.2.3 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控制
①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②根据Q/TZH-WI-
015《材料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进场的材料设备进行检查验收。③派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及时上报,并及时处理上报的质量问题,并做好记录。④项目部对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⑤对施工中的重难点部位,实施连续监控。⑥严格执行自检及监理报检程序。
2.3 经济对比分析及合理优化
2.3.1 合理增加模型投入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生产进度考察、倒排计划发现,按照原计划定制的8套钢模型不能完成墩柱施工节点工期任务,项目部开会、讨论追加9套模型,确保了下部结构按期完成。
2.3.2 优化设计、合理组织施工,抢工期
余杭南高架车站有一处需跨越河道,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需采用预应力悬臂挂篮施工,但根据预应力悬臂挂篮法施工跨乔司港(40+64+40)连续梁一般需要3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如采用此项工艺不可能按时完成施工生产任务,项目管理人经现场考察、计算、论证、方案评选,最终采用贝雷梁和支架相结合的方法施工,采用支架现浇法分段浇筑需要2个半月左右,有效的节省时间,为后期工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3.3 增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
从2010年3月份开始正式进入到发线、站台梁现浇梁施工, 40孔支架现浇梁、12联连续梁全面开工,多点开花,面对如此巨大的施工生产任务,人力、机械、物资的需求特别大,为了使施工生产任务顺利展开,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3.4 增加机械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现浇连续梁多点施工,机械的使用量增大,最多的时候在不到一公里的施工场地有40台吊车同时作业,加上其它机械(如装载机、挖机、泵车等),通过增加机械设备,采取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度的解放劳动力,使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3 组织协调——与交叉作业单位及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工作
在余杭南高架站现浇连续梁施工阶段,涉及到与建工集团施工的站房交叉作业,互相干扰大,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及时与建工集团协商沟通,双方通过对施工计划的对比,重新调整施工计划,在有限的场地中,使两家单位的施工进入达到平衡,确保各自的节点工期。
余杭南高架站连续梁多点施工中发现原计划的施工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为确保施工便道顺畅,进入施工场地的原材料有地方存放,机械设备不挡道,不影响施工进度,及时的与地方政府协商、沟通,临时租用周边的土地,拓宽施工便道,确保施工进度。
4 人员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通过人将材料有机的结合创造出来的,只有一支拥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优秀队伍,通过齐心协力的合作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怎样才能将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一支强大、负责的“军团”?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气氛,职责分明,并具有亲和力,让所有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主力军,每個人都是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求我们施工管理人员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对工人奖罚分明,多举办劳动竞赛,对表现良好的优秀个人适当的进行奖励,从物质、精神上双管齐下,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机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到必行,只有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才能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工程难度大、工艺复杂,只有坚决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才能按期完成施工计划和任务。再者,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手段,对人员管理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5 总结及合理化建议
本项工程相对一般的工程具有特殊性,工期紧、任务重,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对公司、项目高效管理和控制是一种考验。
合理化建议:①此项工程投入大,原材料周转率相对较低,资源未发挥最大效益。②如遇到非常时期此项工程施工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志瑜.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04).
[2]王进成,王玉顺.浅谈建筑施工与管理[J].华章,2011(03).
[3]廖志锡.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14).
作者简介:王永康(1985-),男,助理工程师,2009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关键词:高效 资源
1 概述
1.1 背景
本文主要以沪杭客运专线余杭南高架站为例,阐述高效施工管理和控制,以工程实例为出发点,通过对施工情况的总结分析,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2 工程概况
余杭南高架车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车站起讫里程DK142+566.855~DK143+525.655全长958.8米。其中,到发线全长631.8米,站台长度513米。站内包含2条正线,2条到发线。
上部结构:线路内共有12联连续梁,其中正线连续梁4联,分别为5×32米二线变四线变宽道岔连续梁、跨在建地铁一号线(40+64+40)m连续梁、跨乔司港(40+64+40)m连续梁和5×32米四线变二线变宽道岔连续梁;到发线4联(40+64+40)m连续梁,跨越在建地铁一号线及乔司港。站台4联(40+64+40)m连续梁,跨越在建地铁一号线及乔司港。线路内共有现浇简支梁40孔,其中到发线32米现浇简支梁10孔、28米简支梁2孔、24米简支梁12孔;站台32米简支梁6孔、24米简支梁10孔。
基础及下部结构:正线墩台28个,钻孔桩321根;到发线墩台34个,钻孔桩426根。
如此大的工程量要在958.8米的范围内施工,再加上工期非常紧,仅仅有6个月的时间,这就要求项目部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合理组织施工,才能完成施工任务,保证全线的顺利开通,而且余杭南站是沪杭客运专线唯一一座高架车站。
2 高效、合理组织施工
余杭南高架车站从2010年元月份到图开始钻孔施工,要在2010年7月中旬完成所有现浇梁施工任务,这就要求项目部合理组织生产施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资源(人员、机械、原材料),才能保证施工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2.1 技术准备
2.1.1 熟悉图纸,针对具体部位,优化施工方案,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机械设备、资金等)、当地的天气及气候情况,认真、合理的做好各项施工计划。
2.1.2 针对施工难点,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培训准备,如:对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领工)、工人的培训,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
2.1.3 做到防患于未然,编制各项施工应急预案。
2.2 施工控制
2.2.1 施工方案的审查
按照规范、设计文件及相关要求编制、审核施工方案,并报送上级部门。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施工计划安排是否符合要求。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是否可行。③施工平面布置是否合理。④质量管理组织是否能够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⑤工程成品的保证措施是否能够满足验收要求。⑥安全措施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2.2.2 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
①对施工现场进度进行控制,检查施工进度、分项工程的安排是否符合总工期控制目标。②材料设备的采购与施工计划的同步性是否满足施工需要。③劳动力进场情况、施工机械配置情况及周转性工具材料的进场情况能否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④每周召开生产例会,布置下周工作任务,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临时召开生产会议,对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协调。
2.2.3 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的控制
①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②根据Q/TZH-WI-
015《材料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进场的材料设备进行检查验收。③派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及时上报,并及时处理上报的质量问题,并做好记录。④项目部对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⑤对施工中的重难点部位,实施连续监控。⑥严格执行自检及监理报检程序。
2.3 经济对比分析及合理优化
2.3.1 合理增加模型投入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生产进度考察、倒排计划发现,按照原计划定制的8套钢模型不能完成墩柱施工节点工期任务,项目部开会、讨论追加9套模型,确保了下部结构按期完成。
2.3.2 优化设计、合理组织施工,抢工期
余杭南高架车站有一处需跨越河道,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需采用预应力悬臂挂篮施工,但根据预应力悬臂挂篮法施工跨乔司港(40+64+40)连续梁一般需要3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如采用此项工艺不可能按时完成施工生产任务,项目管理人经现场考察、计算、论证、方案评选,最终采用贝雷梁和支架相结合的方法施工,采用支架现浇法分段浇筑需要2个半月左右,有效的节省时间,为后期工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3.3 增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
从2010年3月份开始正式进入到发线、站台梁现浇梁施工, 40孔支架现浇梁、12联连续梁全面开工,多点开花,面对如此巨大的施工生产任务,人力、机械、物资的需求特别大,为了使施工生产任务顺利展开,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3.4 增加机械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现浇连续梁多点施工,机械的使用量增大,最多的时候在不到一公里的施工场地有40台吊车同时作业,加上其它机械(如装载机、挖机、泵车等),通过增加机械设备,采取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度的解放劳动力,使人力资源合理利用。
3 组织协调——与交叉作业单位及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工作
在余杭南高架站现浇连续梁施工阶段,涉及到与建工集团施工的站房交叉作业,互相干扰大,为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及时与建工集团协商沟通,双方通过对施工计划的对比,重新调整施工计划,在有限的场地中,使两家单位的施工进入达到平衡,确保各自的节点工期。
余杭南高架站连续梁多点施工中发现原计划的施工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为确保施工便道顺畅,进入施工场地的原材料有地方存放,机械设备不挡道,不影响施工进度,及时的与地方政府协商、沟通,临时租用周边的土地,拓宽施工便道,确保施工进度。
4 人员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通过人将材料有机的结合创造出来的,只有一支拥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优秀队伍,通过齐心协力的合作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怎样才能将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一支强大、负责的“军团”?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气氛,职责分明,并具有亲和力,让所有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主力军,每個人都是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求我们施工管理人员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对工人奖罚分明,多举办劳动竞赛,对表现良好的优秀个人适当的进行奖励,从物质、精神上双管齐下,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机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到必行,只有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才能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工程难度大、工艺复杂,只有坚决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才能按期完成施工计划和任务。再者,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手段,对人员管理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5 总结及合理化建议
本项工程相对一般的工程具有特殊性,工期紧、任务重,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对公司、项目高效管理和控制是一种考验。
合理化建议:①此项工程投入大,原材料周转率相对较低,资源未发挥最大效益。②如遇到非常时期此项工程施工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志瑜.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04).
[2]王进成,王玉顺.浅谈建筑施工与管理[J].华章,2011(03).
[3]廖志锡.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14).
作者简介:王永康(1985-),男,助理工程师,2009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