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浅析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ea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广大教师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学语文教法,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但若结合教学实践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新教学法”或理论基础薄弱,或忽略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或脱离了小学生认知实际,反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误区。本文仅选择其中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些分析,以期有助于改进。
  
  一、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习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二、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不如此就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三、偏重模仿教法形式,削足适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益
  
  近年来,上课只要一“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着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驰神往,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我区英语学科是非常特殊的一门学科。教育部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小学逐步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秋季,我区小学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均开设了英语课的学校不到90%。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师资不足。另外,课时也不够。由于教师缺乏,许多学校只能勉强地每周开设一节或两节课,即使师资数量够,还存在一个教师本身发展的问题。这些综合因素都影响着我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因
期刊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县不仅在中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作为一位英语老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认为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由教学辅助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它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演示工具,而是把外面的世界引进课堂,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情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
期刊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实验课件,完善和补充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丰富、直观、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记住实验的步
期刊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武。听完十节语文课,不得不承认,老师们的课件都做得很漂亮,甚至有的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总觉得有什么不太对劲。仔细思索,觉得有些做法确实值得商榷。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用来弥补教师上课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都设计进去了,于是多媒体独霸课堂,教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校校通工程”踏着适时的节拍随之而来,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广泛了。在教学中,它适应于各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运用电教媒体,能更快更好地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动、静、分、合自如,形、声、色调并茂,表现手法多样化和直观性的突出等特点和功能,大胆摄取、整合电教资源,努力拓展电教媒体空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电教媒体活动的兴趣
期刊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老师工作的主战场,在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中。我们如何打好这场主战役,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反思现今的课堂,重新构建起明天的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立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  思想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上的任务是艰巨的,怎样才能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重任?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
期刊
小语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语教学,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  课文中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田忌骞马》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
期刊
后进生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所以要从根本上转变后进生应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年的实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让后进生坐最前面。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随时掌握他们的各种学习情况。  2、让后进生多发言。先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那么他们就会慢慢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了。  3、面批作业。这
期刊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