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策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以下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构建策略。
1.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
1.1 构建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性的教学情境。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日照图、气候、洋流”思维难度大抽象的内容教学时,地理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宽容对待学生的幼稚和错误,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理解的微笑、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嘉奖的眼神、真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
1.2 构建学生质疑析疑的问题性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地理问题的解决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质疑、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探究中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例如,“土壤”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围绕土壤的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成分,引导学生生动地质疑和析疑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成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是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在这种递进形式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和析疑过程中,在这种围绕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对气候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
1.3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師要善于及时地抓住认知兴趣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学习地理科学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地理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2.挖掘教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关于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释,或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加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很多。
2.2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探究,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解决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等,通过这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3.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且是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训练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乐于探究,在探究和质疑、讨论、交流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探索中创新。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学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案例,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目的;第二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掌握农业区位方法;第三步,剖析案例,明确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第四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五步,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从中熟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性教学情境,学生就容易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互动学习、讨论创新。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的讨论、倾听在交流中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己分析、判断、处理相关地理信息,主动探索地理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或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想象和思维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广大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着眼未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采用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新《中学地理参考》
[2]汪红平《中学地理参考》
[3]于向东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教材》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以下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构建策略。
1.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
1.1 构建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性的教学情境。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日照图、气候、洋流”思维难度大抽象的内容教学时,地理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宽容对待学生的幼稚和错误,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禁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理解的微笑、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嘉奖的眼神、真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
1.2 构建学生质疑析疑的问题性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地理问题的解决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质疑、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探究中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例如,“土壤”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围绕土壤的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成分,引导学生生动地质疑和析疑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成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是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在这种递进形式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和析疑过程中,在这种围绕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对气候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
1.3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師要善于及时地抓住认知兴趣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学习地理科学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地理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2.挖掘教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关于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的解释,或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加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很多。
2.2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探究,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解决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等,通过这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3.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且是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性训练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乐于探究,在探究和质疑、讨论、交流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探索中创新。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学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案例,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目的;第二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掌握农业区位方法;第三步,剖析案例,明确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第四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五步,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从中熟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性教学情境,学生就容易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互动学习、讨论创新。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的讨论、倾听在交流中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己分析、判断、处理相关地理信息,主动探索地理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发现或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想象和思维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广大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着眼未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采用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新《中学地理参考》
[2]汪红平《中学地理参考》
[3]于向东初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