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任务,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必须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实现西藏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目前西藏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教材陈旧、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等种种问题,学生的实践技能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实训场地成了制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当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决定了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模式。
二、目前西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西藏的职业教育为西藏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本地区相关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从合作层次看,“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多数老师简单的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没有得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校企合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加大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合作动力不足
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校企结合无法进行。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到高职学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
3.校企合作资源不足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工业基础薄弱,厂矿企业相对较少,这无疑对学校寻求合作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
三、西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1.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职业学校必须转变观念,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寻找能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要以企业为中心,真切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企业出谋划策。
2.校企双方建立良性的互惠互动机制
利益的共同追求是校企合作成功的保障,学校必须与企业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职业学校应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承担企业自身无法实现的继续教育任务,如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第二职业培训等等。同时,学校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增加了教师接触实际的机会,对于了解企业、服务企业起到了很大作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的带动下,深化理论,提高了研究开发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3.建立推进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合作成功的关键。职业学校一方面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的组建及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定期全面评价、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动态,将新技术、新工艺带进课堂。
4.聘请企业界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业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研讨和决策,共同参与编制教学计划以保证专业设置紧扣市场需求,使学校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5.建立“订单教育”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可根据各合作企业的“订单”,及时调整专业,或增设专业方面,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进行特色培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企业可向学校提出必要的课程和知识技能要求,提供实训场地以及实习指导人员,也可以举办职业岗位系列讲座或组织现场教学。这种“订单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真正做到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教育始终与实际紧密结合。
总之,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向毋庸置疑,我们应该结合西藏的特点,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改变观念,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目前西藏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教材陈旧、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等种种问题,学生的实践技能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实训场地成了制约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当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决定了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模式。
二、目前西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西藏的职业教育为西藏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本地区相关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从合作层次看,“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学校对“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多数老师简单的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没有得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校企合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加大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合作动力不足
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校企结合无法进行。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到高职学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
3.校企合作资源不足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工业基础薄弱,厂矿企业相对较少,这无疑对学校寻求合作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
三、西藏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1.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职业学校必须转变观念,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寻找能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要以企业为中心,真切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企业出谋划策。
2.校企双方建立良性的互惠互动机制
利益的共同追求是校企合作成功的保障,学校必须与企业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职业学校应作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承担企业自身无法实现的继续教育任务,如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第二职业培训等等。同时,学校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增加了教师接触实际的机会,对于了解企业、服务企业起到了很大作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的带动下,深化理论,提高了研究开发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3.建立推进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合作成功的关键。职业学校一方面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的组建及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定期全面评价、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动态,将新技术、新工艺带进课堂。
4.聘请企业界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业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研讨和决策,共同参与编制教学计划以保证专业设置紧扣市场需求,使学校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5.建立“订单教育”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可根据各合作企业的“订单”,及时调整专业,或增设专业方面,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进行特色培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企业可向学校提出必要的课程和知识技能要求,提供实训场地以及实习指导人员,也可以举办职业岗位系列讲座或组织现场教学。这种“订单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真正做到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教育始终与实际紧密结合。
总之,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向毋庸置疑,我们应该结合西藏的特点,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改变观念,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