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1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领学生
参与课堂
传统教学观念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绊脚石,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首要问题。观念的转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实现。传统教学观念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教案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眼睛盯的是书本上的知识点,强调的是答案唯一。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从学生的感受、经验出发。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1)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摒弃就教而教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牢固树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观念。
2)转换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既是示范表演者、情景创设者,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还是强化记忆者、监督执行者。总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与前进路上的加油者、鼓励者。
2 生活问题解决:从“形式划一”走向“多元并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教学建议”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关键在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参与典型情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并充分利用好知识与思维的迁移功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师生对话,另一种是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探究模式。总体上看,形式还是比较单调,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节奏感。其实,问题是否需要探究,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基础等,对于那些涉及主干知识的应用与疑难问题突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的问题,要着重探究,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教师提示、师生互答、知识再现等方式简化处理,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在常态的生活情景中组织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和参与生活、个体成长、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同时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做一做等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更多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角色置身其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生成智慧,获得情感体验,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适应环境。便于学生联想和重现生活经验,使得问题探讨富有深意和实际内涵,要着眼于主干知识的把握、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还原理论的生活意义。
3 调控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1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领学生
参与课堂
传统教学观念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绊脚石,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首要问题。观念的转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实现。传统教学观念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教案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眼睛盯的是书本上的知识点,强调的是答案唯一。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从学生的感受、经验出发。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1)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摒弃就教而教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牢固树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观念。
2)转换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既是示范表演者、情景创设者,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还是强化记忆者、监督执行者。总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与前进路上的加油者、鼓励者。
2 生活问题解决:从“形式划一”走向“多元并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教学建议”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关键在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参与典型情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并充分利用好知识与思维的迁移功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师生对话,另一种是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探究模式。总体上看,形式还是比较单调,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节奏感。其实,问题是否需要探究,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基础等,对于那些涉及主干知识的应用与疑难问题突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的问题,要着重探究,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教师提示、师生互答、知识再现等方式简化处理,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在常态的生活情景中组织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和参与生活、个体成长、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同时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做一做等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更多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角色置身其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生成智慧,获得情感体验,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适应环境。便于学生联想和重现生活经验,使得问题探讨富有深意和实际内涵,要着眼于主干知识的把握、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还原理论的生活意义。
3 调控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