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新丰优浙恢22的选育经过和产量表现,综述了其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栽培技术等,以为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新丰优浙恢22;选育;特征特性;制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82-02
针对近年来南方水稻生产出现单产徘徊、新的超高产杂交组合少,尤其是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综合性能优越的杂交稻组合稀少等现状,采用品质育种、株型育种、大穗策略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思路,在选育出的不育系、配合力高、恢复力强的优势恢复系的基础上,广泛测配,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不同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实行“育、繁、推”一体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以为江西水稻生产做出贡献[1-2]。
1选育经过
新丰优浙恢22是江西大众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的三系不育系新丰A作母本、恢复系浙恢22作父本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稻新组合。母本新丰A(金23A/96-8)是1995年秋利用从菲律宾引进的编号96-8材料中早熟变异株与金23A连续多次回交转育出的三系新不育系,2005年11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父本浙恢22为浙农大彭英才教授选育的育性稳定、恢复力强的恢复系。2004年秋采用自育的不育系新丰A与恢复系浙恢22测交配组。2004冬季在海南进行杂种优势鉴定,2005年参加江西奉新早稻早熟区试,秋季进行小面积制种,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早稻早熟区试,进行小面积制种和生产种植。2年区试平均产量达7 158.0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58%,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产量表现
新丰优浙恢22于2005年参加江西奉新早稻早熟区试,全生育期115 d,产量达7 384.5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8.10%。2006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和省区试早稻迟熟D组试验,平均产量达7 057.8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19%,名列第2位。2007年参加省区试早稻迟熟C组试验,平均产量达7 258.2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99%,达显著水平,名列第3位;全生育期113.0 d,比对照金优402长3.0 d。2007年在奉新县各平原乡镇示范种植面积近66.7 hm2,单产7 347.0 kg/hm2,高产田块达7 500.0 kg/hm2以上,表现熟期适中,株叶形态好,茎秆清秀,后期落色好,是典型的高产稳产新组合。
3特征特性
3.1生物学特性
在江西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 d,比对照金优402长2~3 d,株高94.6 cm,有效穗数313.5万穗/hm2,成穗率57.6%,每穗总粒数112.0粒,每穗实粒数90.6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5.6 g。属感温型组合,并且熟期适中,抽穗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窄挺,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稃尖无色,穗粒数较多,结实率高,较耐肥抗倒,熟期转色好,抗性、丰产稳产性好。
3.2品质特征
该组合米质于2007年经江西省区试米质检测分析:理化分55分,出糙率82.6%,精米率68.1%,整精米率52.0%,垩白粒率15%,垩白度为1.5%,直链淀粉含量19.22%,胶稠度62 mm,粒长7.0 mm,长宽比3.2,透明度1级,碱消值5级,水分12.2%;口感适中,食味好,米质达国优3级,是当前杂交早稻中达到国标的极少数组合之一。
3.3抗性
省区试自然诱发鉴定:穗瘟7级,穗颈瘟平均损失率4.3%,优于对照。
4制种技术
4.1选地、播种
选择无山、阴冷浸水、阳光充足、排灌方便、隔离条件好、小气候较好的地区作基地。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及安全抽穗扬花期:新丰A总叶片数11.0叶左右,父本为12.5叶左右,要保证父母本同期抽穗或母本早1~2 d始穗,秋制宜安排父本早母本3 d播种。
4.2培育多蘖壮秧
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父本用种量为15.0 kg/hm2,母本用种量为37.5 kg/hm2,每公顷大田留足秧田0.2 hm2;秧龄在4叶时移栽,行比2∶10~12,栽插规格为母本13.2 cm×13.2 cm,每蔸3~4粒谷苗,父本16.7 cm×16.7 cm,每蔸2~3粒谷苗。
4.3合理管理肥水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父本在三叶期前施复合肥52.5 kg/hm2、尿素37.5 kg/hm2,以增强父本的花粉量。前期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深水养花,干湿壮籽[3]。见穗指标30%左右,第1次喷施“九二○”60 g/hm2,第2天施120 g/hm2,第1、2次为父母本同喷,第3次单喷父本,用量为22.5~30.0 g/hm2。赶粉时见父即赶粉,一般晴天赶粉2~3次。
4.4病虫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预报,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由于母本易感黑粉病,分别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爱苗药剂防治1次[4]。
5栽培技术
5.1播种
用种量为22.5~30.0 kg/hm2,于3月22—25日旱床软盘育秧,用450孔型软盘900个/hm2,水育秧则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播种时1 kg种子用2 g多效唑或烯效唑拌种[5]。
5.2适龄移栽
合理密植,充分促进低位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软盘秧于3.5叶时抢晴天抛栽,半旱育水秧于4叶时移栽。移栽30万蔸/hm2左右,或按株行距16.5 cm×20.0 cm插植,每蔸2~3粒谷苗。
5.3水肥管理
中等肥力田块施有机肥7.5 t/hm2作底肥,本田期追肥2~3次,共施尿素225.0~262.5 kg/hm2、进口复合肥225.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50~225 kg/hm2。移栽时底施尿素120kg/hm2、复合肥225.0 kg/hm2;栽后6~7 d,施尿素105 kg/hm2、钾肥150 kg/hm2,始穗前看苗补肥,齐穗时用0.3%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525 kg/hm2于16:30后开始喷施。
苗蘖期浅水促蘖争早发,够苗及时落水促根壮秆,生育中后期至成熟,均以干湿相间、保持田泥湿润为主,以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于高产稳产[6]。
5.4病虫害防治
浸种消毒,争取苗齐苗壮。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兼防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7]。
6参考文献
[1] 李云武,林纲,杨霄,等.水稻优质恢复系宜恢2292的选育与利用[J].中国稻米,2007(2):35-36.
[2] 王兴华,周丕富,刘文斌.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42-143.
[3] 白朴.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
[4] 项雄,倪日群,王铁忠,等.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6(4):22-23.
[5] 叶曙光.杂交晚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5(4):22-23.
[6] 张宏化,王月香.三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选育初探[J].温州农业科技,1993(4):10-14.
[7] 郑家团,游年顺,黄庭旭,等.福建省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优育研究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10(3):1-8.
关键词水稻;新丰优浙恢22;选育;特征特性;制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82-02
针对近年来南方水稻生产出现单产徘徊、新的超高产杂交组合少,尤其是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综合性能优越的杂交稻组合稀少等现状,采用品质育种、株型育种、大穗策略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思路,在选育出的不育系、配合力高、恢复力强的优势恢复系的基础上,广泛测配,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不同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实行“育、繁、推”一体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以为江西水稻生产做出贡献[1-2]。
1选育经过
新丰优浙恢22是江西大众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的三系不育系新丰A作母本、恢复系浙恢22作父本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稻新组合。母本新丰A(金23A/96-8)是1995年秋利用从菲律宾引进的编号96-8材料中早熟变异株与金23A连续多次回交转育出的三系新不育系,2005年11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父本浙恢22为浙农大彭英才教授选育的育性稳定、恢复力强的恢复系。2004年秋采用自育的不育系新丰A与恢复系浙恢22测交配组。2004冬季在海南进行杂种优势鉴定,2005年参加江西奉新早稻早熟区试,秋季进行小面积制种,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早稻早熟区试,进行小面积制种和生产种植。2年区试平均产量达7 158.0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58%,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产量表现
新丰优浙恢22于2005年参加江西奉新早稻早熟区试,全生育期115 d,产量达7 384.5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8.10%。2006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和省区试早稻迟熟D组试验,平均产量达7 057.8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19%,名列第2位。2007年参加省区试早稻迟熟C组试验,平均产量达7 258.2 kg/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99%,达显著水平,名列第3位;全生育期113.0 d,比对照金优402长3.0 d。2007年在奉新县各平原乡镇示范种植面积近66.7 hm2,单产7 347.0 kg/hm2,高产田块达7 500.0 kg/hm2以上,表现熟期适中,株叶形态好,茎秆清秀,后期落色好,是典型的高产稳产新组合。
3特征特性
3.1生物学特性
在江西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 d,比对照金优402长2~3 d,株高94.6 cm,有效穗数313.5万穗/hm2,成穗率57.6%,每穗总粒数112.0粒,每穗实粒数90.6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5.6 g。属感温型组合,并且熟期适中,抽穗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窄挺,长势繁茂,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稃尖无色,穗粒数较多,结实率高,较耐肥抗倒,熟期转色好,抗性、丰产稳产性好。
3.2品质特征
该组合米质于2007年经江西省区试米质检测分析:理化分55分,出糙率82.6%,精米率68.1%,整精米率52.0%,垩白粒率15%,垩白度为1.5%,直链淀粉含量19.22%,胶稠度62 mm,粒长7.0 mm,长宽比3.2,透明度1级,碱消值5级,水分12.2%;口感适中,食味好,米质达国优3级,是当前杂交早稻中达到国标的极少数组合之一。
3.3抗性
省区试自然诱发鉴定:穗瘟7级,穗颈瘟平均损失率4.3%,优于对照。
4制种技术
4.1选地、播种
选择无山、阴冷浸水、阳光充足、排灌方便、隔离条件好、小气候较好的地区作基地。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及安全抽穗扬花期:新丰A总叶片数11.0叶左右,父本为12.5叶左右,要保证父母本同期抽穗或母本早1~2 d始穗,秋制宜安排父本早母本3 d播种。
4.2培育多蘖壮秧
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父本用种量为15.0 kg/hm2,母本用种量为37.5 kg/hm2,每公顷大田留足秧田0.2 hm2;秧龄在4叶时移栽,行比2∶10~12,栽插规格为母本13.2 cm×13.2 cm,每蔸3~4粒谷苗,父本16.7 cm×16.7 cm,每蔸2~3粒谷苗。
4.3合理管理肥水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父本在三叶期前施复合肥52.5 kg/hm2、尿素37.5 kg/hm2,以增强父本的花粉量。前期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深水养花,干湿壮籽[3]。见穗指标30%左右,第1次喷施“九二○”60 g/hm2,第2天施120 g/hm2,第1、2次为父母本同喷,第3次单喷父本,用量为22.5~30.0 g/hm2。赶粉时见父即赶粉,一般晴天赶粉2~3次。
4.4病虫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预报,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由于母本易感黑粉病,分别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爱苗药剂防治1次[4]。
5栽培技术
5.1播种
用种量为22.5~30.0 kg/hm2,于3月22—25日旱床软盘育秧,用450孔型软盘900个/hm2,水育秧则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播种时1 kg种子用2 g多效唑或烯效唑拌种[5]。
5.2适龄移栽
合理密植,充分促进低位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软盘秧于3.5叶时抢晴天抛栽,半旱育水秧于4叶时移栽。移栽30万蔸/hm2左右,或按株行距16.5 cm×20.0 cm插植,每蔸2~3粒谷苗。
5.3水肥管理
中等肥力田块施有机肥7.5 t/hm2作底肥,本田期追肥2~3次,共施尿素225.0~262.5 kg/hm2、进口复合肥225.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50~225 kg/hm2。移栽时底施尿素120kg/hm2、复合肥225.0 kg/hm2;栽后6~7 d,施尿素105 kg/hm2、钾肥150 kg/hm2,始穗前看苗补肥,齐穗时用0.3%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525 kg/hm2于16:30后开始喷施。
苗蘖期浅水促蘖争早发,够苗及时落水促根壮秆,生育中后期至成熟,均以干湿相间、保持田泥湿润为主,以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于高产稳产[6]。
5.4病虫害防治
浸种消毒,争取苗齐苗壮。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兼防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7]。
6参考文献
[1] 李云武,林纲,杨霄,等.水稻优质恢复系宜恢2292的选育与利用[J].中国稻米,2007(2):35-36.
[2] 王兴华,周丕富,刘文斌.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42-143.
[3] 白朴.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
[4] 项雄,倪日群,王铁忠,等.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6(4):22-23.
[5] 叶曙光.杂交晚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5(4):22-23.
[6] 张宏化,王月香.三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选育初探[J].温州农业科技,1993(4):10-14.
[7] 郑家团,游年顺,黄庭旭,等.福建省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优育研究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