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为何敢欺负中国人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版“都督打黄盖”
  2012年8月3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京津沪等6省市消协,通过其官方网站继续炮轰苹果公司,控诉苹果公司“霸王条款”的“10宗罪”,比如在维修过程中不对机器中数据保密、不承担损失责任,维修时可以在不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旧部件等。这已经是中消协连续3个月内第三次对苹果公司开炮,但是结果怎么样呢?苹果公司既没有深刻反省,痛改前非,也没有惊慌失措,忙于救火,而是泰然自若,依旧我行我素。消费者呢?也没有如消协苦口婆心规劝的那样“对苹果产品谨慎购买”,苹果产品购销两旺。当消费者在用苹果产品时看到这条炮轰消息时,没有气愤,只有麻木。这像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消协倒落了个“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那么苹果公司在别的国家也敢这么傲慢吗?有业内人士指出,苹果公司在中国的维修条款是“普通版本”,而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还有“特殊条款”。如此看来,苹果公司是单欺负中国的老实人,拣软柿子捏了。
  中国“黄盖”为什么愿挨
  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挨打,原因有二。
  第一,麻木。洋品牌的危机事件举不胜举。从“可口可乐”含防腐剂的饮料到“麦当劳”含玩具泥胶的麦乐鸡,从黑作坊完成的“哈根达斯”到转基因原料做的雀巢食品,从“强生”含致癌物的婴儿洗发水到“高露洁”含三氯生的牙膏,从虚标耗电量的飞利浦节能灯到“丰田”有安全隐患的汽车,这些遍及人们衣食住行生活方方面面的洋品牌,在中国出现问题如此频繁,对中国不约而同选择“双面孔”,最终处理的结果也大都令消费者失望。中国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危机事件,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不仁。
  第二,无奈。消费者就算知道自己被打了,又能怎样呢?消费者本身处于弱势,不要说普遍维权意识不高,即使真打官司,其人力财力精力的耗费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就算胜诉,得到的赔偿也根本不足以弥补损失和为此耗费的各项成本,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此谓“打不赢”。洋品牌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宣传攻势,往往引领消费潮流,从上流社会至平民形成一种消费风尚。再者,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洋品牌,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品位,总是有某种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冲出国门。而国内产品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质量可能更加堪忧。这迫使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洋品牌:此谓“逃不掉”。
  麻木的态度,加上打不赢也逃不掉的宿命,决定了中国消费者只得挨打。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那么,洋品牌敢欺负中国人,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法制不健全,社会法律意识淡薄。法制不健全造成洋品牌有空子可钻。比如苹果公司之所以没把中消协放在眼里,就是吃准了中消协既无执法权,又无公诉权,能奈我何?而中国人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被侵犯了什么权利,如何打官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放弃维权。同时,维权成本高而最终受益低也是一个原因。在美国几乎人人懂法,人人用法,法律健全,司法严格,一个人告倒一个大公司的事例比比皆是,获得的赔偿金平均为35万美元。大公司会为败诉付出惨痛代价,消费者真正是大品牌惹不起的上帝。
  二、中国商业环境自身有污点,存在腐败温床。中国商业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洋品牌跳进去也就失去了本色。洋品牌非常懂得利用中国的特殊情况,通常产品中国区的主要负责人都安排熟悉中国国情的本土人士担任,寻找权力租金,商业资本和权力相勾结。一旦产品被曝出问题,不是改正问题,而是积极公关,上下打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民不告官不纠,问题不了了之。环境使然,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难怪在国外本分规矩的洋品牌到了中国就开始胡来。
  三、中国商业存在制度漏洞。首先,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吸引外资,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就业、税收、GDP(国内生产总值)等考虑,为洋品牌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疏于监管,采取容忍态度,给予洋品牌免检的“超国民待遇”。原本的监管者成了看外商眼色行事的纵容者,忽视放弃了对公众权益的保护。例如2011年《新京报》报道,面对“对沃尔玛等超市食品问题”的举报,工商部门坦言:小工商所惹不起大超市,执法者更像被举报方的代理人。其次产品安全由卫生、工商、质检等多头监管,造成监管混乱。例如“哈根达斯”进入深圳已经5年多,蛋糕的烘烤和冰激凌杯体的加工都在当地黑作坊完成,从未在工商部门注册过任何生产加工机构。
  四、中国产品标准低。“卡夫乐之”饼干在“转基因事件”发生后发表声明:乐之饼干符合中国食品的相关检测标准,但由于欧洲的法规和标准要高一些,所以“卡夫”在欧洲市场的相关控制要严一些。“强生”也表示其配方根据不同国家法规要求而制定,相对国际标准甲醛过高的婴幼儿卫浴产品,甲醛含量比国家标准还低很多。中国大多数产品的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这与中国自己有个“不争气的孩子”有关。国内多数产品还达不到国际标准,如果无视国情强行拔高标准,国内企业抗议的呼声很高,可能打击整个行业。比如2011年“奶业新国家标准”出台,被批为世界最差牛奶标准,甚至低于中国1985年的旧标准,细菌数为国际标准的10倍。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予洋品牌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环境,就不能对内自己标准、对外国际标准。洋品牌在中国不按国际标准而按中国标准,于理并无不妥,中国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洋品牌按低标准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何乐而不为?
  五、国人对洋品牌有奴性消费意识。洋品牌崇拜是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的共性。例如越南政府一直号召“越南人用越南货”,但街头到处可见的是“诺基亚”、“雅马哈”。日本是世界公认外国品牌最难打进的市场之一,但在“二战”后也曾陷入对“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等的“洋品牌崇拜”。洋品牌崇拜是从上层社会开始形成的,拥有洋品牌成为彰显达官贵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社会上存在奴性消费意识。
  六、中国产品普遍质量差。国内产品标准低,自然国内产品质量普遍就差,导致中国制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能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洋品牌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等竞争优势,早已给人“质量坚挺”的思维定式。两相对比,中国人自然转向洋品牌。不少人甚至认为,洋品牌即使出了问题,也比不出问题的国内产品好。这次苹果公司定了维修的“霸王条款”,但消费者却无动于衷,也与苹果产品质量过硬有关。如果苹果产品如某些国内产品一样三天两头出问题,消费者自然关心维修的事情。
  由此可见,洋品牌敢欺负中国人,不是因为洋品牌敢“太岁头上动土”,胆子有多大,而恰恰是中国缺乏“太岁”,缺乏保护好百姓的带头大哥,缺乏能让百姓放心的自己产品。日本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使“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洋品牌要么退出,要么只能凭物美价廉生存。中国现在缺乏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己弱就不能怪被洋品牌欺负。而解决了以上问题,自己强了也就无洋品牌敢欺负。
  (摘自译林出版社《中国经济迫切十问》 编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本文作者:刘澄)
其他文献
住居在大海边的人喜捕和喜食章鱼,章鱼不但是营养丰富的海鲜食品,而且在医学方面亦有极高的价值,是非常珍贵的补品。  然而,章鱼是海洋里的一霸,残忍好斗,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人所捕的。以前,渔民为了猎捕章鱼,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后来渔民发现,章鱼是个极其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的动物,它喜欢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时,它会突然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向鱼虾发起猛烈进攻。原来章鱼没有脊
期刊
相比“70后”、“80后”,大多数“90后”学生打小对经济概念更加淡薄,忽然之间要自己养活自己,不少人吐糟“鸭梨山大”。《北京晨报》记者对在京工作的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后发现,不少毕业生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接济。不过,有了经济压力的毕业生们也有了积极的转变:懂得节约,开销也开始有度。  现状调查:  刚工作最大感受就是穷  四川籍女孩孙倩倩2014年6月从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私企
期刊
华为企业BG(业务集团)召集渠道经销商参与反腐大会,通报华为企业在业务领域内部反腐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发生在经销商和华为企业之间的业务违规和经济违规问题。  华为管理层在大会上提出,对腐败“有必查、查必彻”。目前华为内部正在展开清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清除出队伍,情节严重者将移交司法机关。  华为企业BG成立于2011年初,当时华为为适应信息行业变化做出战略调整。2013年“华
期刊
洗发水基本上人人都用,有人喜欢去超市买,也有不少人喜欢网上买,因为网购既方便又实惠。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关注了真假洗发水的问题。报道称,谢女士平时常用某品牌洗发水,最近她网购了一瓶。但每次洗完头后,头皮很痒,有时发根附近的皮肤还会出疹子。刚开始,谢女士以为身体出了问题,后来发现,头皮痒的“罪魁祸首”是网购的那瓶洗发水。  在联系该品牌客服后,谢女士最终确认,她网购的那瓶洗发水是假的,就是
期刊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  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两年后,进入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法国神甫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强烈的追新倾向,喜好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来能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与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最早的译诗就是在震旦大学读书期间,将雨果的《良心》译成中文
期刊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年),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术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王阳明22岁那年,即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的时候,也就是他考中举人后的第二年,去参加会试,结果却落榜了。那时候很多人都来安慰他,连当朝宰相李东阳都来了。当然李东阳多半不是为王阳明而来的,而是为他那状元
期刊
谢伟思,1909年8月出生于成都,在四川省成都和重庆度过了童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1岁时随父母迁往上海,就读于那里的美国学校。全家返回美国后,谢伟思在那里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青年谢伟思立志从事外交,1933年通过国务院的资格考试,成为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青年才俊。  20世纪40年代,全世界正处在“二战”的阴云之下。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联邦调查局的触角伸向各地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都闹
期刊
萧劲光(1903~1989年),湖南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军之一。  1927年5月的一个夜晚,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的萧劲光到位于汉口昌年里一号的二军军部找李富春同志汇报工作,在那里遇到了朱剑凡。  “您是朱先生!”萧劲光彬彬有礼又带着惊喜。  早在萧劲光在广州时,朱剑凡就在李富春主持的中央政治训练班
期刊
小时候听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新疆有多遥远,那时没有任何概念。中国地图上,新疆离我家乡湛江最远的地方,两只手都丈不过来。当时的梦里,就只能梦到广州、上海、北京这些。新疆,属于梦也梦不到的远方。  后来,老张邀请我一起去跑跑南疆。老张在克拉玛依油田工作,是个一直狂热的业余摄影师,很多年前刚有网络的时候,他正准备出一本禾木风光的摄影集,在“色影无忌”上找人设计封面,我一时手痒,给他做了一
期刊
叶笃庄(1914~2000年),我国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科技情报专家。至84岁高龄完成了近500万字巨著《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的翻译、修订和校定,并摘要完成30万字精华本《达尔文读本》的编撰工作。  我正式认识孙竦,是在南开中学高二,即1932年。在此之前,我也见过她,她经常和王若兰、梁思懿在一起,所以人家管她们叫“摩登三女性”。孙竦还有一个绰号叫“辣子”,因“竦”字像“辣”,而且她的脾气也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