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的新要求,并指出了数学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的转,就应该: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
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对话。
三、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知识传授者。
四、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五、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和学会合作。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课程意识,追求知识胜于追求能力发展;缺乏教材意识,学习的材料仅靠几本教科书;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从而引起了社会、家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生、老师的强烈不满,于此,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代之以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出现了新课程改革。
作为教师,如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把新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课程历来都是推动着教学的运行。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力也明显地加大。它将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只有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才能保证新课程标准高质量的实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呢?下面我从五方面来说明.
1. 树立新的教育观 树立现代教育观,其核心问题是提高校长和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树立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校长和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并鼓励学生独立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规范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观念调整。例如,教学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可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已经得出的氢原子可见性的几条谱线,然后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探索、有情感体验、有过程和方法,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用玻尔假说进行验证的成就感。
(2)树立现代人才观。学生人人都可成才。因为从生理看,一般人的脑重、身体各种器官相差甚微;从心理看,一般人都有进取向上、竞争求胜等成才的心理因素。从社会需要看,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是需要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社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是至理名言。
(3)树立全面质量观。学生除学习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根据社会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课外学习与课外活动,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而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使学生身心统一协调地健康的发展。
2.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对话 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地感知彼此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容易激发,但要受到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因素、教师的交流技巧与师生的性 格 等主观因素制约。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另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对话,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角色。
3.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知识传授者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条件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
4. 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面对的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 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 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和学会合作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
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社会上的人士合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的内涵。同时还要学会与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合作,从而完善角色。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切实转变自身角色,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高质量的实现新的课程标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
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对话。
三、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知识传授者。
四、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五、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和学会合作。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课程意识,追求知识胜于追求能力发展;缺乏教材意识,学习的材料仅靠几本教科书;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从而引起了社会、家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生、老师的强烈不满,于此,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代之以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出现了新课程改革。
作为教师,如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才能把新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课程历来都是推动着教学的运行。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力也明显地加大。它将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只有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才能保证新课程标准高质量的实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呢?下面我从五方面来说明.
1. 树立新的教育观 树立现代教育观,其核心问题是提高校长和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树立现代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校长和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并鼓励学生独立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规范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观念调整。例如,教学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可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已经得出的氢原子可见性的几条谱线,然后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探索、有情感体验、有过程和方法,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用玻尔假说进行验证的成就感。
(2)树立现代人才观。学生人人都可成才。因为从生理看,一般人的脑重、身体各种器官相差甚微;从心理看,一般人都有进取向上、竞争求胜等成才的心理因素。从社会需要看,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是需要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社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是至理名言。
(3)树立全面质量观。学生除学习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根据社会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课外学习与课外活动,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而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使学生身心统一协调地健康的发展。
2.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对话 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地感知彼此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容易激发,但要受到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因素、教师的交流技巧与师生的性 格 等主观因素制约。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另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对话,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角色。
3.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知识传授者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条件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
4. 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面对的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 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 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和学会合作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
教师要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社会上的人士合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进而扩充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的内涵。同时还要学会与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合作,从而完善角色。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切实转变自身角色,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高质量的实现新的课程标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