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岁月悠悠,时光如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回望年少沉迷书香不自拔的岁月,仍有余温荡漾心头。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位于南漳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五十多公里。这里翠山连绵,清流潺潺,风景怡人。全村沿河而居,星落两岸,蜿蜒曲折的公路串起了整个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封闭的小山村里,山里娃对大山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读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慰藉,不仅能增长知识拓展思维,还能洞悉山外的世间万物。
幼时家境贫寒,心灵手巧的父亲会做木匠活,在农闲时节就会走村串户,给别人做零活补贴家用。记得在二年级后,我每逢寒暑假,就早早地完成假期作业,缠他带上我。
和父亲一起,不仅能混吃蹭喝,更高兴的是,可以读到别人家里面收藏的书籍。那时候,日子过得都不富裕,大家秉持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或多或少都收集着各类书籍。我读得最多的是当时流行的连环画,我们也称之为“小人书”。
连环画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封面采用简单色彩印制,里面内容多以线描、素描为主。图文并茂,配图逼真,语言通俗易懂,画像惟妙惟肖,美丑善恶尽收眼底。
一本在手忘餐失寝如痴如醉,《岳母刺字》《武松打虎》《黛玉葬花》或一身正气、或勇猛无比、或幽怨凄凉……让人欲罢不能。欣赏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图画,品味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而为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大声叫好,时而为诸葛亮空城退兵拍手叫绝,时而对奸佞之臣潘仁美咬牙切齿……
如果父亲手里的活已完工,我还没有看完别人家的书,就会央求父亲替我借回家,等看完后再归还。慢慢的,我成了大伙眼中的“小书迷”。
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擁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终于,有一次随母亲一起去供销社赶集,看到橱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崭新的“小人书”,我顿时挪不动了脚步。母亲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看着我渴求的眼神,不忍心拒绝,花了一毛二分钱,买了本我梦寐以求的《铁道游击队》。
我如获至宝,双手捧着放在鼻孔下面,尽情地呼吸着“小人书”散发出来的油墨书香,沁入心脾让人难以忘怀。
回家后,小心翼翼用旧书纸包好,顾不上吃饭,一口气读完。等到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边伴我进入梦乡。
就这样乐此不疲地日积月累,我的眼界大开,时常会在小伙伴儿面前讲得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精彩之处还不忘比划几下,他们听得目不转睛屏气凝神。在草垛上、在小河边,他们都会当忠实的听众,听我绘声绘色地讲岳飞挂帅大战爱华山,讲斗智斗勇袭击日寇的地道战,讲关羽武功盖世过五关斩六将……那时的我甭提有多神气,“故事大王”的称号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更激起了我的求知欲。
假期的时候,难抵书的诱惑,我独自一人爬进山里,摘桐子、捡橡栗、挖黄姜,到河边、田埂上拔折耳根,晒干之后卖到供销社的收购门市部,换点零钱再去买更多的书。
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在山脚林边、田角渠梗,点种南瓜秧,收获足够多的南瓜籽储存在家里。等到有哪个生产队包场放电影,就赶紧拿出来,放在锅里加少许盐慢火翻炒至金黄,待冷却后用书纸包好,让我去看电影时卖掉。一毛钱一包南瓜籽,一场电影下来也收获颇丰。
不知不觉,专门用来装“小人书”的木箱就有二百多本了,学习之余,抽出几本翻阅着、回味着、沉醉着……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家乡,沉寂多年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街道两边旅馆、小吃店、书店、小卖部、木材厂等店铺雨后春笋般地开张。各类新奇商品琳琅满目,让从未走出大山的我眼界大开,心花怒放。
不过,最让人开心的是书店里面除了“小人书”,还有文学类、社科类的“大本头”。可以零售亦可出租,图书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第一次进去,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心想:“得要两年才能看完这么多书吧!”
闲暇时间,我和小伙伴们就会相约在那里,用一起积攒许久的零花钱凑够一块钱押金,合伙租一本“大本头”书回家看。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或墙角处、或台阶上、或马路边随遇而安,如饥似渴般享受饕餮大餐。
此时,我们不再像看小人书时那样喧闹新奇、手舞足蹈。翻开书页,逐字逐句地在心中默念诵读,伴着书中曼妙的情节,或兴奋、或失落、或紧张、或悠然。随作者轻盈流畅的字句,感受文中闪耀的灵魂和悠远的思想。
读《水浒传》,让我钦佩英雄豪迈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读《红岩》,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无数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看《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天文地理无穷尽的奥秘。
为了能在一周之内把书还回书店,我们加班加点轮流去看。记不清,多少个清晨随母亲一起早起看书,多少个冬夜蜷缩在床头挑灯夜读。正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写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寒来暑往,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在柳荫下,在小溪边,在放牛的山谷中,在打谷场的麦堆旁都有我读书的身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浓浓的书香,滋润了岁月,芳香了流年。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闲居一隅,捧一卷书,漫步在书香的世界。
世间美景三千,我只愿撷书而安,畅游字里行间。
责编:何建娇
岁月悠悠,时光如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回望年少沉迷书香不自拔的岁月,仍有余温荡漾心头。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位于南漳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五十多公里。这里翠山连绵,清流潺潺,风景怡人。全村沿河而居,星落两岸,蜿蜒曲折的公路串起了整个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封闭的小山村里,山里娃对大山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读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慰藉,不仅能增长知识拓展思维,还能洞悉山外的世间万物。
幼时家境贫寒,心灵手巧的父亲会做木匠活,在农闲时节就会走村串户,给别人做零活补贴家用。记得在二年级后,我每逢寒暑假,就早早地完成假期作业,缠他带上我。
和父亲一起,不仅能混吃蹭喝,更高兴的是,可以读到别人家里面收藏的书籍。那时候,日子过得都不富裕,大家秉持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或多或少都收集着各类书籍。我读得最多的是当时流行的连环画,我们也称之为“小人书”。
连环画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封面采用简单色彩印制,里面内容多以线描、素描为主。图文并茂,配图逼真,语言通俗易懂,画像惟妙惟肖,美丑善恶尽收眼底。
一本在手忘餐失寝如痴如醉,《岳母刺字》《武松打虎》《黛玉葬花》或一身正气、或勇猛无比、或幽怨凄凉……让人欲罢不能。欣赏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图画,品味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而为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大声叫好,时而为诸葛亮空城退兵拍手叫绝,时而对奸佞之臣潘仁美咬牙切齿……
如果父亲手里的活已完工,我还没有看完别人家的书,就会央求父亲替我借回家,等看完后再归还。慢慢的,我成了大伙眼中的“小书迷”。
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擁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终于,有一次随母亲一起去供销社赶集,看到橱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崭新的“小人书”,我顿时挪不动了脚步。母亲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看着我渴求的眼神,不忍心拒绝,花了一毛二分钱,买了本我梦寐以求的《铁道游击队》。
我如获至宝,双手捧着放在鼻孔下面,尽情地呼吸着“小人书”散发出来的油墨书香,沁入心脾让人难以忘怀。
回家后,小心翼翼用旧书纸包好,顾不上吃饭,一口气读完。等到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边伴我进入梦乡。
就这样乐此不疲地日积月累,我的眼界大开,时常会在小伙伴儿面前讲得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精彩之处还不忘比划几下,他们听得目不转睛屏气凝神。在草垛上、在小河边,他们都会当忠实的听众,听我绘声绘色地讲岳飞挂帅大战爱华山,讲斗智斗勇袭击日寇的地道战,讲关羽武功盖世过五关斩六将……那时的我甭提有多神气,“故事大王”的称号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更激起了我的求知欲。
假期的时候,难抵书的诱惑,我独自一人爬进山里,摘桐子、捡橡栗、挖黄姜,到河边、田埂上拔折耳根,晒干之后卖到供销社的收购门市部,换点零钱再去买更多的书。
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在山脚林边、田角渠梗,点种南瓜秧,收获足够多的南瓜籽储存在家里。等到有哪个生产队包场放电影,就赶紧拿出来,放在锅里加少许盐慢火翻炒至金黄,待冷却后用书纸包好,让我去看电影时卖掉。一毛钱一包南瓜籽,一场电影下来也收获颇丰。
不知不觉,专门用来装“小人书”的木箱就有二百多本了,学习之余,抽出几本翻阅着、回味着、沉醉着……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家乡,沉寂多年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街道两边旅馆、小吃店、书店、小卖部、木材厂等店铺雨后春笋般地开张。各类新奇商品琳琅满目,让从未走出大山的我眼界大开,心花怒放。
不过,最让人开心的是书店里面除了“小人书”,还有文学类、社科类的“大本头”。可以零售亦可出租,图书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第一次进去,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心想:“得要两年才能看完这么多书吧!”
闲暇时间,我和小伙伴们就会相约在那里,用一起积攒许久的零花钱凑够一块钱押金,合伙租一本“大本头”书回家看。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或墙角处、或台阶上、或马路边随遇而安,如饥似渴般享受饕餮大餐。
此时,我们不再像看小人书时那样喧闹新奇、手舞足蹈。翻开书页,逐字逐句地在心中默念诵读,伴着书中曼妙的情节,或兴奋、或失落、或紧张、或悠然。随作者轻盈流畅的字句,感受文中闪耀的灵魂和悠远的思想。
读《水浒传》,让我钦佩英雄豪迈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读《红岩》,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无数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看《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天文地理无穷尽的奥秘。
为了能在一周之内把书还回书店,我们加班加点轮流去看。记不清,多少个清晨随母亲一起早起看书,多少个冬夜蜷缩在床头挑灯夜读。正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写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寒来暑往,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在柳荫下,在小溪边,在放牛的山谷中,在打谷场的麦堆旁都有我读书的身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浓浓的书香,滋润了岁月,芳香了流年。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闲居一隅,捧一卷书,漫步在书香的世界。
世间美景三千,我只愿撷书而安,畅游字里行间。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