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立足于当前形势下所提出的价值追求,而大学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当前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本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并明确了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當前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首先,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作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研究队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高校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机结合,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入到思政教材的相关章节之中,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次,以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抓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变换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也进行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完善,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基础,不断探索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和自身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最后,注重发挥主题教育引导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发挥社会主旋律宣传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创建以高校为主导的校园主题教育品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将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
(二)深入挖掘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新媒体手段。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
新媒体在拓宽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利用新媒体丰富课堂的教育手段,不再单一的只是老师的讲解,结合视频、音频,理论与时事结合,通过图片、PPT 等更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学校可以在网站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板块,达到宣传教育作用。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媒体联系,如班级微信群、微博互动等等,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不能被多媒体霸占时间和精力,沉迷于没有价值的游戏和娱乐性消息里面,辨别消息的好与坏,坚定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教授关于国家政策方针,党的理论路线,时事政治,来指导和教育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不间断,只有教师力量具备了高质量的政治素质和素养,并掌握专业知识能力与丰富工作经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核精华内容,拥有高度的教学责任心才能为学生讲解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是基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拓展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和采用多样适宜的教学途径。教师政治素质的保证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校园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
(一)探索建立道德行为评价机制
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利于大学生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起到积极作用。通
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进一步净化校风、学风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维护校园生活、学习秩序,培养遵规守纪意识。探索建立道德行为评价机制,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
的道德规范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在校道德行为档案,将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助人为乐、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大学生在
校的现实表现,科学进行评判,综合运用评价结果,以评价结果作为评优选先、奖惩、考研及就业推荐的重要指标,激励广大学生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充分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组织既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又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践行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宣扬校训精神,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学校一贯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定期聘请社会先进模范进校园,通过生动的报告, 弘扬社会主旋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以“爱国家、爱社会、爱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校园门户网站、学院橱窗板报等宣传载体,拓宽学生受教渠道。不断完善和强化学校人际和秩序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正逐渐的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正日益突显。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无线网络、校园手机报、校园公共服务微信号等信息平台的宣传和服务作用,通过开通专栏特刊、专家学者解读、典型事迹专访等方式,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真正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要通过加强校园公共网络服务建设,整合校园网、网上数字图书馆、校园微博等网络资源,提高教育宣传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一)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实践活动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实践活动的价值培育功能。首先,校园实践活动具有认知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渗透着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感召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传导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它能绕开强制甚至意识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种丰
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具有熏陶感染功能。校园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跳出原有的“庭院式”的工作模式,放开眼界,面向社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3]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国情、获悉民意。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增长见闻,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还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民生的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竞争的残酷和生活的真谛,有助于他们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作风,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2]隋芳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及推进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3]魏晓文,修新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培育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8(05).
作者简介:黄静(1992-),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并明确了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當前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首先,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作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研究队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高校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机结合,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入到思政教材的相关章节之中,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次,以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抓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变换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也进行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完善,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基础,不断探索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和自身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最后,注重发挥主题教育引导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发挥社会主旋律宣传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创建以高校为主导的校园主题教育品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将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
(二)深入挖掘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新媒体手段。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式。
新媒体在拓宽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利用新媒体丰富课堂的教育手段,不再单一的只是老师的讲解,结合视频、音频,理论与时事结合,通过图片、PPT 等更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学校可以在网站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板块,达到宣传教育作用。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媒体联系,如班级微信群、微博互动等等,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不能被多媒体霸占时间和精力,沉迷于没有价值的游戏和娱乐性消息里面,辨别消息的好与坏,坚定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教授关于国家政策方针,党的理论路线,时事政治,来指导和教育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不间断,只有教师力量具备了高质量的政治素质和素养,并掌握专业知识能力与丰富工作经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核精华内容,拥有高度的教学责任心才能为学生讲解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是基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拓展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和采用多样适宜的教学途径。教师政治素质的保证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校园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
(一)探索建立道德行为评价机制
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利于大学生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起到积极作用。通
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进一步净化校风、学风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维护校园生活、学习秩序,培养遵规守纪意识。探索建立道德行为评价机制,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
的道德规范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在校道德行为档案,将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助人为乐、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大学生在
校的现实表现,科学进行评判,综合运用评价结果,以评价结果作为评优选先、奖惩、考研及就业推荐的重要指标,激励广大学生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充分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组织既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又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践行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教育功能,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宣扬校训精神,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学校一贯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定期聘请社会先进模范进校园,通过生动的报告, 弘扬社会主旋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以“爱国家、爱社会、爱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校园门户网站、学院橱窗板报等宣传载体,拓宽学生受教渠道。不断完善和强化学校人际和秩序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正逐渐的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正日益突显。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无线网络、校园手机报、校园公共服务微信号等信息平台的宣传和服务作用,通过开通专栏特刊、专家学者解读、典型事迹专访等方式,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真正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要通过加强校园公共网络服务建设,整合校园网、网上数字图书馆、校园微博等网络资源,提高教育宣传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注重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一)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实践活动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实践活动的价值培育功能。首先,校园实践活动具有认知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渗透着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感召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传导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它能绕开强制甚至意识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种丰
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具有熏陶感染功能。校园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跳出原有的“庭院式”的工作模式,放开眼界,面向社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3]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国情、获悉民意。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增长见闻,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还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民生的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创业的艰辛、竞争的残酷和生活的真谛,有助于他们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作风,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2]隋芳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及推进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3]魏晓文,修新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培育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8(05).
作者简介:黄静(1992-),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