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性是时代的基本特征。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困境的分析,文章倡导实施开放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即通过建立灵活的教学时间、搭建多维的教学空间、引入开放的课程资源、构建多样的教学模式、组建教师共同体、开展多元的课程评价,有效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封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4-0016-03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从推广普及走向深入发展,然而,“封闭”课程理念成为课程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分析“封闭课程观”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制约的表现,提出实施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即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主体、课程评价等方面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
一、走出45分钟,建立灵活的教学时间
传统课堂中的一节课的时间固定为45分钟,教学往往按课时单位展开。固定教学时间与传统课堂讲授对应,较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却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调以“任务”或“工作”为主线组织教学,由于固定的单位课时的限制,教学被人为分割,导致任务难成任务、工作不成工作,以45分钟为单位的课时阻碍了任务的有效完成。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建立灵活的时间。首先,设置灵活的课堂教学时间,突破45分钟的课时单位,按照教材内容灵活安排课堂时间。其次,将教学时间延续到课外,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整合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第三,实施开放的实验时间,通过设置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实验的时间来完成。
二、走出“教室”,搭建多维的教学空间
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在较为封闭、狭小的教室,从而限制学生视野与体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空间一般在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电脑)或机房(整齐摆放大量计算机),然而封闭的“教室”空间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首先,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空间更易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被误读为“计算机”课,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的偏向在所难免。其次,在“封闭”的教室,学生信息素养缺乏历练的土壤,容易导致学生所学脱离现实生活。
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应也不可能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空间应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会领域:充分挖掘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潜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维信息技术教育空间。首先,建设开放的学校信息环境,即要求学校积极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到学科课程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如校园网的维护与构建等。其次,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联系,如网吧、信息技术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等;通过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讲座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体验,加强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第三,与家庭建立沟通,家庭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场所,理所当然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空间。家长应充分发挥示范或监督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而有效地参加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如参加网络知识的学习活动等。
三、走出“教材”,引进开放的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被局限在“封闭性”教材中。与社会发展相比,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很不对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往往不能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同时学生间、学校间信息技术发展的起点不同,也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
因此,依据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起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实时适当地引入开放的课程资源。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时引进新兴发展的技术内容。其次,开设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学生的起点,面向学校条件和周边社会环境,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处理。第三,有效整合网络资源,网络资源能有效紧跟技术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网络资源,充实与拓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课程的教学添加新鲜活力。
四、走出“讲练”,构建多样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灌输式的讲授与学生机械式的练习。当前,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机房中采用先进的设备,而“讲练”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阵地,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信息化教学设备成了摆设,这无疑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讽刺。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加快,以被动接受为主的讲练教学模式暴露出不足,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采用一些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加强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教育思想,将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便于实现多重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这种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和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更能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走出“教师”,组织教师共同体
传统教学中一门课程配备一位专任教师,该教师成为课程唯一的施教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该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不能仅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况且当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稳定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因此,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施教者应该是复数,是教师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组建来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和才能,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共同体组成要素及其分工如下:一是学校或社会信息技术机构的管理人员,介绍相关设备的原理与应用。二是学校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示范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如政治教师来讲授信息道德、伦理。三是高校信息技术专家,他们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的相关讲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四是家长,邀请典型家长介绍家庭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规范学生信息技术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五是学生,在信息素养起点上学生间存在差异,因此将优秀学生作为班级“小老师”与教师一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六、走出“考试”,开展多元的课程评价
“封闭”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拘泥于对知识技能的考察,采取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离开计算机环境去测验学生背“菜单”的水平,必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不能走旧路,不能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围着分数转。正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
开放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有多维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多元的评价主体。首先,对于多维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需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内容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起点差异,在保证最低要求情况下设计出开放性内容,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注重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其次,对于多样的评价方式,采用单一的考试评价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只会将它推进了“应试”教育的泥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适当弱化总结性评价,引入各种过程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量规评价法等,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表现的评价。第三,对于多元的评价主体,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开放性内在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自我作为评价主体,来对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开放性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自身的深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课程观,树立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拓展课程实施的时空域,集结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如此的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具生命的活力,真正担负起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李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封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4-0016-03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从推广普及走向深入发展,然而,“封闭”课程理念成为课程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分析“封闭课程观”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制约的表现,提出实施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即在教学时间、教学空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主体、课程评价等方面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
一、走出45分钟,建立灵活的教学时间
传统课堂中的一节课的时间固定为45分钟,教学往往按课时单位展开。固定教学时间与传统课堂讲授对应,较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却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调以“任务”或“工作”为主线组织教学,由于固定的单位课时的限制,教学被人为分割,导致任务难成任务、工作不成工作,以45分钟为单位的课时阻碍了任务的有效完成。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建立灵活的时间。首先,设置灵活的课堂教学时间,突破45分钟的课时单位,按照教材内容灵活安排课堂时间。其次,将教学时间延续到课外,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整合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第三,实施开放的实验时间,通过设置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实验的时间来完成。
二、走出“教室”,搭建多维的教学空间
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在较为封闭、狭小的教室,从而限制学生视野与体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空间一般在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电脑)或机房(整齐摆放大量计算机),然而封闭的“教室”空间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首先,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教学空间更易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被误读为“计算机”课,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的偏向在所难免。其次,在“封闭”的教室,学生信息素养缺乏历练的土壤,容易导致学生所学脱离现实生活。
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应也不可能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空间应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会领域:充分挖掘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潜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维信息技术教育空间。首先,建设开放的学校信息环境,即要求学校积极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到学科课程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如校园网的维护与构建等。其次,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联系,如网吧、信息技术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等;通过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讲座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体验,加强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第三,与家庭建立沟通,家庭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场所,理所当然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空间。家长应充分发挥示范或监督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而有效地参加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如参加网络知识的学习活动等。
三、走出“教材”,引进开放的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被局限在“封闭性”教材中。与社会发展相比,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很不对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往往不能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同时学生间、学校间信息技术发展的起点不同,也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
因此,依据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起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实时适当地引入开放的课程资源。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时引进新兴发展的技术内容。其次,开设校本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学生的起点,面向学校条件和周边社会环境,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处理。第三,有效整合网络资源,网络资源能有效紧跟技术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网络资源,充实与拓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课程的教学添加新鲜活力。
四、走出“讲练”,构建多样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灌输式的讲授与学生机械式的练习。当前,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机房中采用先进的设备,而“讲练”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阵地,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信息化教学设备成了摆设,这无疑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讽刺。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加快,以被动接受为主的讲练教学模式暴露出不足,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采用一些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加强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教育思想,将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便于实现多重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这种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和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更能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走出“教师”,组织教师共同体
传统教学中一门课程配备一位专任教师,该教师成为课程唯一的施教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该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要求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不能仅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况且当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并不稳定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因此,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施教者应该是复数,是教师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组建来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和才能,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共同体组成要素及其分工如下:一是学校或社会信息技术机构的管理人员,介绍相关设备的原理与应用。二是学校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示范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如政治教师来讲授信息道德、伦理。三是高校信息技术专家,他们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的相关讲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四是家长,邀请典型家长介绍家庭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规范学生信息技术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五是学生,在信息素养起点上学生间存在差异,因此将优秀学生作为班级“小老师”与教师一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六、走出“考试”,开展多元的课程评价
“封闭”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拘泥于对知识技能的考察,采取传统考试评价方式,离开计算机环境去测验学生背“菜单”的水平,必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不能走旧路,不能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围着分数转。正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
开放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有多维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多元的评价主体。首先,对于多维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需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内容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起点差异,在保证最低要求情况下设计出开放性内容,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注重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其次,对于多样的评价方式,采用单一的考试评价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只会将它推进了“应试”教育的泥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适当弱化总结性评价,引入各种过程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量规评价法等,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表现的评价。第三,对于多元的评价主体,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开放性内在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自我作为评价主体,来对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开放性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自身的深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课程观,树立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拓展课程实施的时空域,集结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如此的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具生命的活力,真正担负起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李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