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油条”开始的理想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ea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无大志的人中,算我一个。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五地一早上街买油条回来吃,油酥酥的,一会儿就被卷进嘴里,吃完后嘴角油漉漉的。
  就这样,我的人生理想从为吃到油条开始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个“差生”,生怕跟不上别的同学,便很用功。第一次半期考试,我居然创造了我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奇迹——第三名。从没有享受过同伴艳羡目光的我,第一次懂得了坚持的力量。但好景不长,后来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打游戏,成绩一度下滑。直到初三,知道“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便又开始用功,考上了师范,据说分数刚好过线。
  我的“师范时代”几乎可以与蹉跎岁月划等号。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诸如写字、练普通话、读书、写作这些“小儿科”之外,文化课差不多也就是蒙混过关。我读师范的年月,刚好搭上“包分配”的末班车——再差、再好都不过是个农村教师,能不能留城,是否分到好学校,几乎与成绩、能力这些因素无关。“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有着惊人的分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这样,我凭着亲戚的一点关系,被分配到了一所算不上最偏远的镇小教书。
  在我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就是2004年9月,我开始担任那所镇小的教导主任。25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龄,有一点野心,就想拼着一股子劲,期冀在猴年马月能“混个”校长——尽管现在看来,校长还真不算多大的官;但在当时,却是我人生的最大诱惑。阴差阳错,三年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意外地以最高分考调进了市里的一所公立学校。“这辈子应该知足了吧!”心里就这样想。一年半后,我成为了那所学校的教导主任,于是血液又开始沸腾起来。在这期间,有机会到局里再跳出教育系统,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单位,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学校,也放弃了。缘由,有来自家庭的,也有个人的。


  在我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现在这所半公半私的股份制学校,开始人生的新征程。这个决定,对我或者别人,都是一个意外。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我的放弃太突然,也太冒险;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些什么。半年了,至少现在的状态,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不感到后悔。
  走过的路多了,自然会回头想想,不是因为留恋,不是为了怀念,只是自然而然地沉淀一下。这一生中,我从没有过远大的志向。从工作到现在,我的人生像极了鼹鼠,总是凭着模糊的视力,判断前方的道路,然后一点点探过去,去寻觅那可能存在的食物。
  童年时,我的成绩不好,最大的梦想是当一个好农夫——有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养上几圈猪,几十只鸡鸭,房前屋后再种上百棵果树。直到现在,我都还憧憬那样的日子。那时的农村孩子,实在谈不上理想。如果硬要与理想扯上关系的话,我的理想就跟那热腾腾的油条有关。读初中的时候,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做一个上班族,因为可以每天早上吃油条、喝豆浆,这也成为考师范的动力。待到师范毕业该分配工作了,便一直祈祷,一定不要分到村小。从教的头两年,阴云布满天空,虽然有人说我底子好,教语文肯定没问题,但课堂教学却不如意,其间有好几次甚至想过放弃,另谋出路。为了站稳课堂,我曾经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半夜爬起来编写教案。
  渐渐地,我的天空开始明朗起来,课上得顺当了,同事评价高了,领导越来越信任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25岁的时候事业上能够有所长进……当有了梦想之后,顽石也会为你让道。
  2004年,担任教导主任;2006年,代表四川绵阳三台县参加市级赛课获一等奖;2007年,以全区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调进城;2009年,担任教导主任;2013年,进入东辰。这就是我的前半生,一根油条展开的人生道路。多年前,看过一条哲理名言——理想,就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将目标扔到前面,再一点点地爬过去,然后再把目标扔到前面……关于理想教育与人的可能性,李政涛老师的观点和描述能带给我们启示:由于人充满了可能性,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因而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处于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直到生命的终了。所有的“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已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谁的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
  曾经有人问我,你这辈子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一愣,摇摇头,没有。是的,真没有。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活好当下,就是幸福。如果真要我谈谈自己的理想,我想,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其他文献
我父亲曾是教师,我现在也是教师,很多人羡慕,“你们当老师的多好,可以自己教孩子。”然而,在我见过的形形色色的老师中,发现教师教育子女失败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汪老师,桃李满天下,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是他亲自教育,其中一位是我的同学。汪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要女儿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就严厉呵斥,似乎在显示自己的不徇私情。但教育的结果并不成功,这两个孩子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她们父亲所教的那门课竟出奇地
期刊
老师,请保重自己……  莫让虚无的“光环”蒙蔽你,更不要相信你就是上帝,灵魂的救赎要依靠自己,你也救不了没有信仰的教育空虚。量力而行,不要企望以一己之力能够净化污浊的空气。小小的你,三尺讲台,方圆百米,你最多是一个安贫乐道、辛苦养家糊口的平凡子弟,不需苛求自己,恪尽职守,于心无愧,已经足矣!你用心教你的学生好好学习,从未昧心让孩子的错误漫溢,你没有心存私欲损人利己,你没有得过且过误人子弟。在茫茫的
期刊
在学校举行的“艺术周”活动中,德育处和校团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我从班级同学交上来的二十幅作品中精选了八幅,让文艺委员张贴在了后墙上的“文艺园地”栏内。一天中午课间操后,文艺委员气喘吁吁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我:“班主任,咱班后墙上的美术作品不知被谁给污染和弄破啦,您去看看吧。”我快速来到教室,发现作品被溅上了墨水,其中三幅还被划破,我脑袋都大了。经调查,是本
期刊
近日,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我没教过,但曾在我教书的学校就读,而今在一个自认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学学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家长说,孩子不适合读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学理科呢?家长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喜欢高一时的班主任,所以没有学理科。孩子死活要离开这个班主任,如果这个班主任带文科她就学理科,如果这个班主任带理科她就学文科。这个班主任最终带的是理科,所以她读了文科。  如此执拗
期刊
让学生被爱包围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教师叶德元,身兼“数职”的创新标兵金牛区财贸职中教师王辉,甘以一生俯首教育的崇庆中学教师杨建忠,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教师张晓容……在2014年全国、四川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光荣榜上,成都市教育系统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践释着现代人民教师师德的深刻内涵。  这是自四川省成都市加强师德建设以来又一次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近年来,成都市
期刊
近期,我组织了一批我们县里的骨干教师写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会送教科研下基层培训活动的调研材料,明确提出了要求,围绕这一次培训活动,既可以写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培训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课题研究实践,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文章一定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有老师写好了,把稿件交过来了,读过稿件,我只能说能交卷的老师当然是好老师。但从他们交过来的稿件看,问题很大,大多数
期刊
“9月10日教师节”延续了29年,今年要改日期?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但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就庆祝2014年教师节发出通知,通知中提到“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从其表述得见,今年的教师节依旧是“老时间”。  消息一出来,马上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议论
期刊
刻板效应(Stereotypes effect)  名词解释: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期刊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318国道向南20余公里就到了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这里已经没有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着空气中弥散着的泥土与庄稼的清香,透出了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底色。  最近大半年以来,这里的家长们发现孩子有些异常——每天早早地就去了学校,下午放学也不见准点回家,周末有事没事还爱往学校里钻。这让见惯了孩子一回家就守在电脑、电视机面前拉都拉不走的家长们感到不太习惯。“好事”的家长悄
期刊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从而让教师的惩戒教育充满智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让惩戒饱含温情、充满温暖、洋溢温馨,让惩戒的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戒除不良行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更积极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