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无大志的人中,算我一个。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五地一早上街买油条回来吃,油酥酥的,一会儿就被卷进嘴里,吃完后嘴角油漉漉的。
就这样,我的人生理想从为吃到油条开始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个“差生”,生怕跟不上别的同学,便很用功。第一次半期考试,我居然创造了我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奇迹——第三名。从没有享受过同伴艳羡目光的我,第一次懂得了坚持的力量。但好景不长,后来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打游戏,成绩一度下滑。直到初三,知道“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便又开始用功,考上了师范,据说分数刚好过线。
我的“师范时代”几乎可以与蹉跎岁月划等号。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诸如写字、练普通话、读书、写作这些“小儿科”之外,文化课差不多也就是蒙混过关。我读师范的年月,刚好搭上“包分配”的末班车——再差、再好都不过是个农村教师,能不能留城,是否分到好学校,几乎与成绩、能力这些因素无关。“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有着惊人的分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这样,我凭着亲戚的一点关系,被分配到了一所算不上最偏远的镇小教书。
在我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就是2004年9月,我开始担任那所镇小的教导主任。25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龄,有一点野心,就想拼着一股子劲,期冀在猴年马月能“混个”校长——尽管现在看来,校长还真不算多大的官;但在当时,却是我人生的最大诱惑。阴差阳错,三年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意外地以最高分考调进了市里的一所公立学校。“这辈子应该知足了吧!”心里就这样想。一年半后,我成为了那所学校的教导主任,于是血液又开始沸腾起来。在这期间,有机会到局里再跳出教育系统,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单位,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学校,也放弃了。缘由,有来自家庭的,也有个人的。
在我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现在这所半公半私的股份制学校,开始人生的新征程。这个决定,对我或者别人,都是一个意外。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我的放弃太突然,也太冒险;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些什么。半年了,至少现在的状态,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不感到后悔。
走过的路多了,自然会回头想想,不是因为留恋,不是为了怀念,只是自然而然地沉淀一下。这一生中,我从没有过远大的志向。从工作到现在,我的人生像极了鼹鼠,总是凭着模糊的视力,判断前方的道路,然后一点点探过去,去寻觅那可能存在的食物。
童年时,我的成绩不好,最大的梦想是当一个好农夫——有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养上几圈猪,几十只鸡鸭,房前屋后再种上百棵果树。直到现在,我都还憧憬那样的日子。那时的农村孩子,实在谈不上理想。如果硬要与理想扯上关系的话,我的理想就跟那热腾腾的油条有关。读初中的时候,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做一个上班族,因为可以每天早上吃油条、喝豆浆,这也成为考师范的动力。待到师范毕业该分配工作了,便一直祈祷,一定不要分到村小。从教的头两年,阴云布满天空,虽然有人说我底子好,教语文肯定没问题,但课堂教学却不如意,其间有好几次甚至想过放弃,另谋出路。为了站稳课堂,我曾经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半夜爬起来编写教案。
渐渐地,我的天空开始明朗起来,课上得顺当了,同事评价高了,领导越来越信任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25岁的时候事业上能够有所长进……当有了梦想之后,顽石也会为你让道。
2004年,担任教导主任;2006年,代表四川绵阳三台县参加市级赛课获一等奖;2007年,以全区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调进城;2009年,担任教导主任;2013年,进入东辰。这就是我的前半生,一根油条展开的人生道路。多年前,看过一条哲理名言——理想,就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将目标扔到前面,再一点点地爬过去,然后再把目标扔到前面……关于理想教育与人的可能性,李政涛老师的观点和描述能带给我们启示:由于人充满了可能性,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因而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处于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直到生命的终了。所有的“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已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谁的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
曾经有人问我,你这辈子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一愣,摇摇头,没有。是的,真没有。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活好当下,就是幸福。如果真要我谈谈自己的理想,我想,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小学六年,都在村小。那时候,“普九”还没到那里来,要上初中,得考上才行。我在班里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记得考试的前一天,老师都还在担忧地嘱咐我:“一定要细心,不然你很可能考不上哦!”后来,我居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
虽说是稀里糊涂,实则是努力百倍,目标并不是为了考上,而是为了能吃上油条,因为家在农村,离镇上太远,很少品尝豆浆、油条的滋味。邻居家有一辆摩托车,经常隔三差五地一早上街买油条回来吃,油酥酥的,一会儿就被卷进嘴里,吃完后嘴角油漉漉的。
就这样,我的人生理想从为吃到油条开始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知道自己是个“差生”,生怕跟不上别的同学,便很用功。第一次半期考试,我居然创造了我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奇迹——第三名。从没有享受过同伴艳羡目光的我,第一次懂得了坚持的力量。但好景不长,后来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打游戏,成绩一度下滑。直到初三,知道“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便又开始用功,考上了师范,据说分数刚好过线。
我的“师范时代”几乎可以与蹉跎岁月划等号。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诸如写字、练普通话、读书、写作这些“小儿科”之外,文化课差不多也就是蒙混过关。我读师范的年月,刚好搭上“包分配”的末班车——再差、再好都不过是个农村教师,能不能留城,是否分到好学校,几乎与成绩、能力这些因素无关。“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有着惊人的分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这样,我凭着亲戚的一点关系,被分配到了一所算不上最偏远的镇小教书。
在我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就是2004年9月,我开始担任那所镇小的教导主任。25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龄,有一点野心,就想拼着一股子劲,期冀在猴年马月能“混个”校长——尽管现在看来,校长还真不算多大的官;但在当时,却是我人生的最大诱惑。阴差阳错,三年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却意外地以最高分考调进了市里的一所公立学校。“这辈子应该知足了吧!”心里就这样想。一年半后,我成为了那所学校的教导主任,于是血液又开始沸腾起来。在这期间,有机会到局里再跳出教育系统,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单位,放弃了;有机会到更好的学校,也放弃了。缘由,有来自家庭的,也有个人的。
在我工作的第15个年头,我毅然决然地来到现在这所半公半私的股份制学校,开始人生的新征程。这个决定,对我或者别人,都是一个意外。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我的放弃太突然,也太冒险;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些什么。半年了,至少现在的状态,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不感到后悔。
走过的路多了,自然会回头想想,不是因为留恋,不是为了怀念,只是自然而然地沉淀一下。这一生中,我从没有过远大的志向。从工作到现在,我的人生像极了鼹鼠,总是凭着模糊的视力,判断前方的道路,然后一点点探过去,去寻觅那可能存在的食物。
童年时,我的成绩不好,最大的梦想是当一个好农夫——有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养上几圈猪,几十只鸡鸭,房前屋后再种上百棵果树。直到现在,我都还憧憬那样的日子。那时的农村孩子,实在谈不上理想。如果硬要与理想扯上关系的话,我的理想就跟那热腾腾的油条有关。读初中的时候,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做一个上班族,因为可以每天早上吃油条、喝豆浆,这也成为考师范的动力。待到师范毕业该分配工作了,便一直祈祷,一定不要分到村小。从教的头两年,阴云布满天空,虽然有人说我底子好,教语文肯定没问题,但课堂教学却不如意,其间有好几次甚至想过放弃,另谋出路。为了站稳课堂,我曾经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半夜爬起来编写教案。
渐渐地,我的天空开始明朗起来,课上得顺当了,同事评价高了,领导越来越信任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25岁的时候事业上能够有所长进……当有了梦想之后,顽石也会为你让道。
2004年,担任教导主任;2006年,代表四川绵阳三台县参加市级赛课获一等奖;2007年,以全区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调进城;2009年,担任教导主任;2013年,进入东辰。这就是我的前半生,一根油条展开的人生道路。多年前,看过一条哲理名言——理想,就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将目标扔到前面,再一点点地爬过去,然后再把目标扔到前面……关于理想教育与人的可能性,李政涛老师的观点和描述能带给我们启示:由于人充满了可能性,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因而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处于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直到生命的终了。所有的“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已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谁的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
曾经有人问我,你这辈子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一愣,摇摇头,没有。是的,真没有。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活好当下,就是幸福。如果真要我谈谈自己的理想,我想,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