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的未来该系于什么?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xl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我没教过,但曾在我教书的学校就读,而今在一个自认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学学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家长说,孩子不适合读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学理科呢?家长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喜欢高一时的班主任,所以没有学理科。孩子死活要离开这个班主任,如果这个班主任带文科她就学理科,如果这个班主任带理科她就学文科。这个班主任最终带的是理科,所以她读了文科。
  如此执拗的选择,让我十分诧异——一个学生把关乎自己未来的选择系于对一个班主任的喜好。
  我说:“不对呀,不能因为暂时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影响自己的长远前途。”
  这位家长无奈地说:“孩子要这样又有什么法子。”
  我又问:“为什么就不喜欢这个班主任了呢?”
  家长回答说:“这个班主任喜欢把她与另外一个同学相比,比着比着就不喜欢了。”
  原因如此简单,加上不是很理想的结果,让人觉得很是惋惜。
  学生这样思考问题的逻辑方式,让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我也始料未及、想象不到。有多少学生因不喜欢我而做出如此的选择,想想都有些后怕。
  一个教师因不被喜欢而导致一个学生的行为轨迹、人生道路发生非理性的改变,可能会让这个学生的人生历程多走一些弯路,甚至会带来一些风险。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难以估量的。
  一讲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归责于教师,或者我们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自责。但话又说回来,教师又不是学生“肚子里的蛔虫”,不是所有学生的心理活动都能摸得透,心再细也会有触摸不到的地方。即便教师知道了,教师也会有“好心没好报”的伤感,需要教师自己做好心理调整。过于苛责于教师,教师心里也会有许多不堪承受之重。现在的班主任难当,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做这个“苦差事”。


  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成绩要求很高的外在压力之下,教师可能对后进生的成绩有着焦虑情绪,往往在教育之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成绩,这种压力自然会传导给学生,如果方式方法上不适合于学生的“口味”,就会引发或明或暗的师生矛盾。这种矛盾,即便教师找到了原因也难以理解,往往觉得:这不很正常吗?
  为你树立一个榜样,为你找一个竞争对手,这有利于你的进步呀!现在有一些后进生,越是后进越是有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自尊是一种自我的、本能的、顽固的,他们不懂得一个人的自尊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给予,而是要通过自己争取,但由于进取的动力和行为不够,他们往往又只能安于现状。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我们不能反对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不能过分强调成绩而放弃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否则我们的教育也会走向目标的反面。有些学生对学习有一种厌学情绪,一谈学习心就烦,一讲别人怎么样,由于自我内心没有达到或超越别人的打算、追求,就会在心理上为自己找出路,于是把对自己有要求的教师推向自己心理的对立面。学生这样的心态、行为需要得到矫正。
  这种对教师的不喜欢的情绪,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传达给教师,有可能在家里反映出来,一个学生的状态往往在父母面前会有一个真实的表现。基于这样的判断,家庭教育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家长要合理分析教师与自己的孩子谈话的真实用意、良苦用心,甚至即便是教师有说得、做得不妥的地方也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分析、解释。有的家长可能不闻不问,任由这种矛盾的存在、发展;有的家长,一味听信孩子的话,附和着说教师的不对,这种盲目“护犊式”的护短,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撑或补偿,反而加剧了教育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教育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要让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为了寻找学校教育更好的效果,学校应该适时地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种对教师的不喜欢的情绪,也可能通过学生在同学中的好朋友反映出来。这个知心朋友的思想和对事情的反应,对坦露心迹的一方有着很大的影响,成为不好心理或改变,或支撑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不仅要面对学生个体,还要面对学生群体。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人是易于受环境影响的,班主任好不好往往与班级舆论有很大关系。所以,建设好班级主流意识是一个班主任需要用心的,既要在学习、反思中做好一个班主任,又要给班级成员以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同时,加强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研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育方式、方法更能适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喜欢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冲突不至于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易于化解。因为,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往往容易形成本能的抵触心理,老师说什么学生也难以听进去,包括教师认为的好话。心理倾向不一样,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教育无小事,教师对生命的成长需要一种敬畏,恰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深入学生、观察学生、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律动。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份真诚的信赖。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在看问题、做事情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全面的角度、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容易与教师的取向、社会的取向发生冲突。其往往缺乏辩证思维,一根筋式的片面、极端地思考问题,基本上不会反思自己的对与错。
  也许,等他们某一天碰到“青磨刀石”才会醒悟,但那时已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也许会导致他们的人生发展形成一些错乱的“脚印”。如果推而广之,如此景况在以后的人生中时不时地上演,人生还谈什么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的引导也是教育学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健康心理的形成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这就使得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特别需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情商。只是,潜在的东西比表面的东西容易让人忽视,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的学校开设了也没有专业教师。同时,心理健康课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对教育心存敬畏,对学生成长心存敬畏,不让学生因对教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做出轻率的选择。教育不能浮于表面,需透于心、融于心,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其他文献
今年4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以及来自全国16个实验区300多名教育局局长、教师会聚庆阳感知新教育,庆阳新教育人以一场近乎完美的特色展示、多所实验学校的实地参观震撼了新教育的同行。庆阳新教育走过了三个多年头,有过初期的迷茫,更多的是在践行路上的收获喜悦。  探索中结缘新教育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是一次触及灵魂与利益的艰难博弈,这一点对于
期刊
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  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
期刊
几年前就疯狂迷上了激情四射的窦桂梅老师,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观看她的讲课视频,下载她的演讲资料,品读她撰写的书籍,就像歌星、影星的众多粉丝一样为之痴迷,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梅粉”。这个假期我又认真拜读了她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这七个方面加以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界可谓是如雷贯耳,享有极高的声望。在教育类的案例或论文中,引用他的言论占了相当一部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离世近40年后的今天还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身为教师的我对苏霍姆林斯基产生了巨大的问号。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我购买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从班主任的角度窥探这位教育家的伟大之处。  从整本书来看,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
期刊
我有幸拜读了南京师大附中吴菲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被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真正的任务和目的是唤醒,是传递爱,而不是驯养。  教室里,一位二十出头的男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敲着黑板上的生字“云”字,毫无表情地问着:“‘云’可以组什么词呀?”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刷刷地喊着——“白云”。  “还可以组什么词呀?”教室里骤然寂静无声,一双双无邪的眼
期刊
我再次把你想象成一个  在星光下露出灿烂笑容的人  孜孜不倦地,用心与颗颗童心  一起数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  面对微风,说出内心无限的畅想  太多的敏感,薄如蝉翼  爱春雨,爱泥土里一切有生命的色彩  偶然与收获提前相遇,让一粒粒果实  热情歌唱,迸发出的力量,高过理想  对所谓教育的崇高意义,铭刻在心  我知道你是快乐的,让你会心一笑  也可以排解藏匿于生活深处的忧郁  让人生的江河,表现出更大
期刊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备受人们关注,而关于教师的话题也再次成为我们热议的焦点。  为什么有些教师桃李满天下却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也许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有问题,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太多,教得好不好往往不能归“功”于特定的某个人,与孩子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对孩子的认知或心理造成影响。  有教师认为,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父母、教师子女、社会偏见三种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为他人做了嫁衣”又不“
期刊
我父亲曾是教师,我现在也是教师,很多人羡慕,“你们当老师的多好,可以自己教孩子。”然而,在我见过的形形色色的老师中,发现教师教育子女失败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汪老师,桃李满天下,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是他亲自教育,其中一位是我的同学。汪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要女儿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就严厉呵斥,似乎在显示自己的不徇私情。但教育的结果并不成功,这两个孩子成绩并不好,尤其是她们父亲所教的那门课竟出奇地
期刊
老师,请保重自己……  莫让虚无的“光环”蒙蔽你,更不要相信你就是上帝,灵魂的救赎要依靠自己,你也救不了没有信仰的教育空虚。量力而行,不要企望以一己之力能够净化污浊的空气。小小的你,三尺讲台,方圆百米,你最多是一个安贫乐道、辛苦养家糊口的平凡子弟,不需苛求自己,恪尽职守,于心无愧,已经足矣!你用心教你的学生好好学习,从未昧心让孩子的错误漫溢,你没有心存私欲损人利己,你没有得过且过误人子弟。在茫茫的
期刊
在学校举行的“艺术周”活动中,德育处和校团委联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我从班级同学交上来的二十幅作品中精选了八幅,让文艺委员张贴在了后墙上的“文艺园地”栏内。一天中午课间操后,文艺委员气喘吁吁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我:“班主任,咱班后墙上的美术作品不知被谁给污染和弄破啦,您去看看吧。”我快速来到教室,发现作品被溅上了墨水,其中三幅还被划破,我脑袋都大了。经调查,是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