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似乎不用比别人多努力,但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让他人仰望的一切:美貌、财富、家世等等。而另外一些“矮穷丑”只能发出无奈的自嘲。
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十大最赚钱企业”与“十大最亏欠企业”两个榜单无异于将“高富帅”与“矮穷丑”的标签贴上了企业。
在上半年最赚钱的十家上市企业榜单中,有七家是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行日均盈利22.56亿元,其中工商银行日赚6.77亿。
而在银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是实体经济的哀鸿遍野。曾经某位银行管理人员讲到银行业利润高得“都不好意思公布”,在经济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一枝独秀将长久以来的“暴利说”进一步确认。
银行生财之道
有一条流传甚广的微博:“一网友在银行工作,有人问他银行的钱是怎么赚来的,他立即回答,主要是靠授信类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类业务三大板块实现的。别人要求他通俗地解释一下。他想了想说:‘就是高利贷、乱收费和拉皮条。’大家听后豁然开朗。”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A股利润最高的中国工商银行营业收入2311.6亿元,其中59.44%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23.27%来自中间业务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余约18%的收入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及交易业务。而2011年年报显示,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在建设银行营业收入中,2011年利息净收入3045.72亿元,较2010年增加530.72亿元,同比增长21.10%,有76.70%是依靠利差收入赚得。农业银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更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加650.47亿元,增速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中国银行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约69.5%。如此看来,四大国有银行的“暴利”七八成来源于利息收入。
2012年1至6月,我国银行净息差为2.1%。而实际上由于银行会加上各种收费,利息差可高达5%甚至以上。发达国家存贷利率差一般在0.2%到0.5%之间,如此高的利率差,被质疑为“高利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经济体内,比较行业利润高低,不是看资产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润增长率,最科学的是比较当期净资产收益率(ROE),即资本利得。也就是说投资一元钱,各行业能纯赚多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撰文指出,“一个行业的ROE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原因是,存在由于技术壁垒或行政壁垒导致的资本流动障碍。”
郭田勇认为,银行ROE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
银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因此在我国对银行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等都十分严格,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等。另一方面,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也对银行业的“暴利”提供了行政壁垒。目前,我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银行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定价权,但央行的管制利率已经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利差。
除了存贷款利差之外,名目繁多的手续费也是重要来源。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共276项,其中个人有偿服务项目共196项。在事无巨细的收费中,还存在大量的变相重复收费。
与国内银行不同,国外银行主要是通过金融产品和其提供的优质服务来盈利。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80%的利润。相比之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来还不到10%。
金融改革迪在眉睫
银行业尽管目前业绩数字靓丽,但对于实体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来说,金融改革的深化却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了悲观的预测,他认为,目前只需出现一场轻度的低迷,就会让中国各银行的利润增长完全消失,“目前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如果再来一次降息,加上不良贷款率上升0.2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中国各银行出现盈利负增长。”
不良贷款抬头风险是目前银行亟需正视的问题。据统计,虽然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仅仅“微升”,但同期激增的逾期贷款与关注类贷款,有可能逐步转为不良贷款,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迅速增长给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压力。
长期以来,银行靠着国家较高的利差保护轻松获得利润,无需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改善服务质量来提高竞争力,也很难有动力去服务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私营和民营企业,随着央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打开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加上目前我国正处于降息周期,银行的利差空间必然将被压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曾公开表示:“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
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本应是大有作为,现实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与银行业的暴利相比,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产业升级、人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还贷艰巨、收益收窄等众多负面因素影响,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
据了解,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通常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至40%,年化利率在8.13%到9.18%之间。在经济形势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国家银行获得资金补给。资金链一旦破裂,倒闭就成为唯一选项。中小企业一旦面临生存危机,制造业就会出现萎缩,产业面临空心化。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凋敝。
有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利润处于整个经济链条的中间环节,构成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一个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利息过高,那么,必然盘剥和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率或者推高商品价格。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而贷款利息又构成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如此,也将造成银行和实体经济利润判若云泥。
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要转型升级,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带动,而一个健康的经济形态,更加离不开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在当前“百业惨淡”的形势下,银行业的高利润从长远看来,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正常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呼吁“重启改革议程”,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议程也应当尽快启动。
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十大最赚钱企业”与“十大最亏欠企业”两个榜单无异于将“高富帅”与“矮穷丑”的标签贴上了企业。
在上半年最赚钱的十家上市企业榜单中,有七家是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行日均盈利22.56亿元,其中工商银行日赚6.77亿。
而在银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是实体经济的哀鸿遍野。曾经某位银行管理人员讲到银行业利润高得“都不好意思公布”,在经济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一枝独秀将长久以来的“暴利说”进一步确认。
银行生财之道
有一条流传甚广的微博:“一网友在银行工作,有人问他银行的钱是怎么赚来的,他立即回答,主要是靠授信类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类业务三大板块实现的。别人要求他通俗地解释一下。他想了想说:‘就是高利贷、乱收费和拉皮条。’大家听后豁然开朗。”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A股利润最高的中国工商银行营业收入2311.6亿元,其中59.44%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23.27%来自中间业务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余约18%的收入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及交易业务。而2011年年报显示,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在建设银行营业收入中,2011年利息净收入3045.72亿元,较2010年增加530.72亿元,同比增长21.10%,有76.70%是依靠利差收入赚得。农业银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更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加650.47亿元,增速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中国银行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约69.5%。如此看来,四大国有银行的“暴利”七八成来源于利息收入。
2012年1至6月,我国银行净息差为2.1%。而实际上由于银行会加上各种收费,利息差可高达5%甚至以上。发达国家存贷利率差一般在0.2%到0.5%之间,如此高的利率差,被质疑为“高利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经济体内,比较行业利润高低,不是看资产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润增长率,最科学的是比较当期净资产收益率(ROE),即资本利得。也就是说投资一元钱,各行业能纯赚多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撰文指出,“一个行业的ROE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原因是,存在由于技术壁垒或行政壁垒导致的资本流动障碍。”
郭田勇认为,银行ROE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
银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因此在我国对银行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等都十分严格,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等。另一方面,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也对银行业的“暴利”提供了行政壁垒。目前,我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银行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定价权,但央行的管制利率已经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利差。
除了存贷款利差之外,名目繁多的手续费也是重要来源。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共276项,其中个人有偿服务项目共196项。在事无巨细的收费中,还存在大量的变相重复收费。
与国内银行不同,国外银行主要是通过金融产品和其提供的优质服务来盈利。美国花旗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存贷业务为其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花旗银行带来了80%的利润。相比之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来还不到10%。
金融改革迪在眉睫
银行业尽管目前业绩数字靓丽,但对于实体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来说,金融改革的深化却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了悲观的预测,他认为,目前只需出现一场轻度的低迷,就会让中国各银行的利润增长完全消失,“目前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如果再来一次降息,加上不良贷款率上升0.2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中国各银行出现盈利负增长。”
不良贷款抬头风险是目前银行亟需正视的问题。据统计,虽然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仅仅“微升”,但同期激增的逾期贷款与关注类贷款,有可能逐步转为不良贷款,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迅速增长给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压力。
长期以来,银行靠着国家较高的利差保护轻松获得利润,无需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改善服务质量来提高竞争力,也很难有动力去服务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私营和民营企业,随着央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打开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加上目前我国正处于降息周期,银行的利差空间必然将被压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曾公开表示:“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
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本应是大有作为,现实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与银行业的暴利相比,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产业升级、人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还贷艰巨、收益收窄等众多负面因素影响,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
据了解,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通常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至40%,年化利率在8.13%到9.18%之间。在经济形势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国家银行获得资金补给。资金链一旦破裂,倒闭就成为唯一选项。中小企业一旦面临生存危机,制造业就会出现萎缩,产业面临空心化。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凋敝。
有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利润处于整个经济链条的中间环节,构成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一个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利息过高,那么,必然盘剥和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率或者推高商品价格。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而贷款利息又构成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如此,也将造成银行和实体经济利润判若云泥。
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要转型升级,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带动,而一个健康的经济形态,更加离不开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在当前“百业惨淡”的形势下,银行业的高利润从长远看来,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正常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呼吁“重启改革议程”,而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议程也应当尽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