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大运河(沧州段)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保护手段,拓宽当地文化艺术资源传承渠道,全面做好保护工作。但是从当前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局限,制约着保护及传承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现状,从数字化视角探讨如何实现对沧州大运河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7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沧州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软科学研究项目“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研究”下的文章,项目编号:204206029。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在创新结合上迎来新机遇,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保护,能够更好地为傳播文化艺术提供有效支撑。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记录与保护,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丰富保护的手段和形式。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为了实现其更好的发展,主要就如何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展开论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传承现状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17年开始,沧州市针对传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和保护工作,这对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沧州地区针对文化艺术资源保护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进行全面的普查与保护。针对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做好考古、挖掘工作,建立非遗名录档案,结合重点的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破坏的文化遗址和文物进行修复。对大运河(沧州段)生态保护线进行严格的测定与保护,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做好沿线生态保护。
第二,制定明确的保护标准。沧州地区始终以坚持做好大运河文化为宗旨,不断提升旅游格局,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推动燕赵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提升文化自信。结合自身的文化形象,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功能,最大限度展示当地特色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中长期的规划,树立大运河文旅品牌的目标,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展示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第三,助推文旅融合,大力推进特色文化项目。沧州地区不断优化当前文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旅游体验,实现区域的文化旅游融合,不断创造更多的旅游经济价值,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沧州地区依托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和雄安新区建设的优势,构建大运河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行业发展的智慧管理和智慧运营水平,结合自身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内在的竞争力,规划旅游精品路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做好对外宣传与推广。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地区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游客和客户提供新的文化体验。因此,大运河(沧州段)在进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理念,建立特色IP资源,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树立良好文化形象,为沧州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二、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措施
为了实现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持续性的保护与传承,当地需要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现有文化艺术资源,建立数字化保护体系,改善以往保护存在的不足,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
2020年,沧州师范学院与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共同创建了大运河文化数据库,结合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广泛搜集相关资源,建立了服务本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综合数据库,具体包括学术类、文献类、环境类、遗产类、非遗类、文学类、艺术类、经济类、旅游类等资源,为文化建设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数字化资源。为了真正凸显文化艺术资源内在的价值,沧州地区在完成文化艺术资源搜集和整理以后,可分门别类进行信息智库的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比如针对沧州传统的戏曲、民歌、武术、音乐以及舞蹈等,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然后进行剪辑,制作出精品,提升保护的效率。对传统的美术、绘画、乐器、书籍等,可以拍成照片,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提升像素。基于此,沧州地区需要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整理,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防止丢失与破坏,便于后续的整理与开发,定期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文化普及和传承提供重要的保障。
从目前来看,沧州建立特色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库、艺术馆数字资源库、博物馆数字资源库,并且对乡土文化能人资源进行了分类与整理。与此同时,当地需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文化艺术资源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不断开发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取内在的文化基因,实现产业化和创新化发展。
(二)建立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沧州文化艺术提供相应的虚拟平台。当地可以借鉴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比如三维建模技术、沉浸式展示技术,丰富文化艺术资源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通过先进的技术,真实、逼真再现文化艺术,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展示方式,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场景,增强人们对沧州文化艺术资源的体验感和互动感。 沧州建立了“文化沧州云”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设置了文化咨询、书香狮城、文化超市、特色资源、沧州非遗、文化干细胞、文化产业等栏目,及时发布与沧州地区有关的文化新闻和公告,丰富了传播方式,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积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平台整合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并且对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运河文化、诗经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杂技文化、武术文化等文化体系,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三)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为大运河(沧州)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以往单一依靠小作坊或者以家庭为主的传播方式,在数字化的支持下,推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的升级改造,实现了产业化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建立了自己品牌,提升了竞争力。为此,沧州地区要以此为契机,整合现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技术、资金的支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能量,打造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链。
2019年,沧州市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下发了市级文化创新及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传统剧目展演、电影拍摄、戏曲进校园和乡村、美术作品展览、杂技武术演出、文化品牌建设、群众文化建设、智能游乐设备生产、文创园建设、民族乐器转型升級、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旅游文化创新、融媒体平台等活动及项目,不断把当地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沧州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数字化媒体和设备进行传播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丰富了大运河(沧州)文化艺术资源传播的方式,扩大了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沧州地区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全面展示当地文化艺术的特色,形成特有的文化效应。近些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经过精心制作,传统的韵味、朴实的面孔、原汁原味的美食制作过程,再配合上精致的画面和形象的视听设计,让人很快沉浸在其中,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和追捧。
沧州地区可以根据当前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利用纪录片拍摄的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将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让文化艺术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升观众的可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融入数字化技术,改变以往静态的管理方式,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让文化艺术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康宁宁.数字化公共艺术视域下地方文化的演绎和再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0.
[2]孟玲玲.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技术在赫哲族鱼皮艺术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8):47.
[3]朱芳.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9,(11):63-64.
[4]任益.人文旅游资源数字化必要性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2):29-31+46.
[5]李晓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沧州武术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兰台世界,2017,(21):39-42.
作者简介:
杨茜,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7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沧州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软科学研究项目“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研究”下的文章,项目编号:204206029。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在创新结合上迎来新机遇,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保护,能够更好地为傳播文化艺术提供有效支撑。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记录与保护,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丰富保护的手段和形式。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为了实现其更好的发展,主要就如何实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展开论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传承现状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17年开始,沧州市针对传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和保护工作,这对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沧州地区针对文化艺术资源保护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进行全面的普查与保护。针对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做好考古、挖掘工作,建立非遗名录档案,结合重点的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破坏的文化遗址和文物进行修复。对大运河(沧州段)生态保护线进行严格的测定与保护,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管理,做好沿线生态保护。
第二,制定明确的保护标准。沧州地区始终以坚持做好大运河文化为宗旨,不断提升旅游格局,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推动燕赵文化旅游长廊建设,提升文化自信。结合自身的文化形象,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发展功能,最大限度展示当地特色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中长期的规划,树立大运河文旅品牌的目标,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展示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第三,助推文旅融合,大力推进特色文化项目。沧州地区不断优化当前文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旅游体验,实现区域的文化旅游融合,不断创造更多的旅游经济价值,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沧州地区依托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和雄安新区建设的优势,构建大运河智慧旅游体系,提升旅游行业发展的智慧管理和智慧运营水平,结合自身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内在的竞争力,规划旅游精品路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做好对外宣传与推广。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这一地区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游客和客户提供新的文化体验。因此,大运河(沧州段)在进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理念,建立特色IP资源,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树立良好文化形象,为沧州地区经济发展助力。
二、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措施
为了实现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持续性的保护与传承,当地需要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现有文化艺术资源,建立数字化保护体系,改善以往保护存在的不足,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
2020年,沧州师范学院与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共同创建了大运河文化数据库,结合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广泛搜集相关资源,建立了服务本地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综合数据库,具体包括学术类、文献类、环境类、遗产类、非遗类、文学类、艺术类、经济类、旅游类等资源,为文化建设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数字化资源。为了真正凸显文化艺术资源内在的价值,沧州地区在完成文化艺术资源搜集和整理以后,可分门别类进行信息智库的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比如针对沧州传统的戏曲、民歌、武术、音乐以及舞蹈等,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然后进行剪辑,制作出精品,提升保护的效率。对传统的美术、绘画、乐器、书籍等,可以拍成照片,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提升像素。基于此,沧州地区需要在总结以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整理,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防止丢失与破坏,便于后续的整理与开发,定期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文化普及和传承提供重要的保障。
从目前来看,沧州建立特色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库、艺术馆数字资源库、博物馆数字资源库,并且对乡土文化能人资源进行了分类与整理。与此同时,当地需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文化艺术资源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不断开发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取内在的文化基因,实现产业化和创新化发展。
(二)建立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沧州文化艺术提供相应的虚拟平台。当地可以借鉴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比如三维建模技术、沉浸式展示技术,丰富文化艺术资源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通过先进的技术,真实、逼真再现文化艺术,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展示方式,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场景,增强人们对沧州文化艺术资源的体验感和互动感。 沧州建立了“文化沧州云”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设置了文化咨询、书香狮城、文化超市、特色资源、沧州非遗、文化干细胞、文化产业等栏目,及时发布与沧州地区有关的文化新闻和公告,丰富了传播方式,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积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平台整合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并且对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运河文化、诗经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杂技文化、武术文化等文化体系,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三)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为大运河(沧州)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以往单一依靠小作坊或者以家庭为主的传播方式,在数字化的支持下,推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的升级改造,实现了产业化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建立了自己品牌,提升了竞争力。为此,沧州地区要以此为契机,整合现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技术、资金的支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能量,打造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链。
2019年,沧州市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下发了市级文化创新及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传统剧目展演、电影拍摄、戏曲进校园和乡村、美术作品展览、杂技武术演出、文化品牌建设、群众文化建设、智能游乐设备生产、文创园建设、民族乐器转型升級、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旅游文化创新、融媒体平台等活动及项目,不断把当地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沧州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数字化媒体和设备进行传播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丰富了大运河(沧州)文化艺术资源传播的方式,扩大了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沧州地区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全面展示当地文化艺术的特色,形成特有的文化效应。近些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经过精心制作,传统的韵味、朴实的面孔、原汁原味的美食制作过程,再配合上精致的画面和形象的视听设计,让人很快沉浸在其中,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受到了网友的欢迎和追捧。
沧州地区可以根据当前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利用纪录片拍摄的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将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让文化艺术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升观众的可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融入数字化技术,改变以往静态的管理方式,建立大运河文化数据智库,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让文化艺术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康宁宁.数字化公共艺术视域下地方文化的演绎和再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0.
[2]孟玲玲.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技术在赫哲族鱼皮艺术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8):47.
[3]朱芳.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9,(11):63-64.
[4]任益.人文旅游资源数字化必要性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2):29-31+46.
[5]李晓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沧州武术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兰台世界,2017,(21):39-42.
作者简介:
杨茜,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