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节课成功与否课堂气氛很重要,而导语是一个切入,可以调节气氛,可以照应主题,因而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和导语牵涉不少。导语分很多种,要视具体语文教学环境而设,创设情境、巧妙提问、新旧联系是三大主要形式。灵活的运用导语会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关键词:教学;导语;气氛;情境;提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运用各种感官,多层次、多功能,教与学相互作用,既繁杂而又细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头开好了,课堂教学过程也就相对顺利多了。其中,妙用导语课堂教学之“头”。
导语或诙谐、或庄严、或华美、或朴素,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又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的大门,只有钥匙找准了,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前行,认真参与。导语形式很多,要视具体课文教学环境而设。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如何让学生被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用真情投入到其中,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借助形象的语言或者图片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寒风吹彻》是一篇冷峻凝重的散文,文章篇幅很长,哲理性语句很多,表现了对生命的苦难和温暖的思考。然而我们的学生并非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那样贫苦的生活,也未曾真正意义上的遭遇挫折,故不能理解那种苦难,也不明白这一专题的内涵。这时候就不能泛泛而谈,否则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时结合精选照片,现实生活中的为了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用具体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味他人生活中的艰难不幸,设身处地,引发情感共鸣。这样就更容易把握文本,深入理解生命、苦难、人情、温暖。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气势雄壮,情感豪迈,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直接引用余秋雨老师的《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优美的语段可以涤洗心灵,也经得起反复的咀嚼。再结合苏轼生平遭遇,打造情境氛围,课堂的文学性立刻就得以提升。学生不仅可以拓展阅读,积累语段,也能结合“成熟”二字去体味《赤壁怀古》中的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再看《长亭送别》的导入: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又有“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凄凉。一旦分别,何日再逢君呢?尤其是恋人的分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女子望着恋人远去的背影,泪水竟能把枫叶染红,王实甫笔下的离别之情……
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如《前方》一文就可使用。先用摄影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思考图片里的人在想什么,然后再回到课文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想的。这样的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的兴趣提了起来,注意力也集中起来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又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本来可以用同一板块的《赤壁赋》导入,一山一水,可作对比学习。但这样做就略显单调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永州八记》之《小石潭记》,印象非常深刻,那就这样导入吧。先投影花港观鱼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热情,再用课件显示“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学生大喜,因为熟悉,都能背诵下来。接着再通过柳宗元过渡到《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样的导入浑然一体,非常自然,既可调节气氛,又可巩固所学,一举两得。
导语设计的形式還有很多,也需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作调整,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里就不一一敷演了。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
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前却需要我们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导入时妙用导语能使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参考书
关键词:教学;导语;气氛;情境;提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运用各种感官,多层次、多功能,教与学相互作用,既繁杂而又细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成功的上好一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头开好了,课堂教学过程也就相对顺利多了。其中,妙用导语课堂教学之“头”。
导语或诙谐、或庄严、或华美、或朴素,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又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的大门,只有钥匙找准了,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前行,认真参与。导语形式很多,要视具体课文教学环境而设。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如何让学生被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用真情投入到其中,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借助形象的语言或者图片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寒风吹彻》是一篇冷峻凝重的散文,文章篇幅很长,哲理性语句很多,表现了对生命的苦难和温暖的思考。然而我们的学生并非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那样贫苦的生活,也未曾真正意义上的遭遇挫折,故不能理解那种苦难,也不明白这一专题的内涵。这时候就不能泛泛而谈,否则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时结合精选照片,现实生活中的为了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用具体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味他人生活中的艰难不幸,设身处地,引发情感共鸣。这样就更容易把握文本,深入理解生命、苦难、人情、温暖。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气势雄壮,情感豪迈,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直接引用余秋雨老师的《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优美的语段可以涤洗心灵,也经得起反复的咀嚼。再结合苏轼生平遭遇,打造情境氛围,课堂的文学性立刻就得以提升。学生不仅可以拓展阅读,积累语段,也能结合“成熟”二字去体味《赤壁怀古》中的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再看《长亭送别》的导入: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又有“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凄凉。一旦分别,何日再逢君呢?尤其是恋人的分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女子望着恋人远去的背影,泪水竟能把枫叶染红,王实甫笔下的离别之情……
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如《前方》一文就可使用。先用摄影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思考图片里的人在想什么,然后再回到课文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想的。这样的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的兴趣提了起来,注意力也集中起来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又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本来可以用同一板块的《赤壁赋》导入,一山一水,可作对比学习。但这样做就略显单调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永州八记》之《小石潭记》,印象非常深刻,那就这样导入吧。先投影花港观鱼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热情,再用课件显示“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学生大喜,因为熟悉,都能背诵下来。接着再通过柳宗元过渡到《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样的导入浑然一体,非常自然,既可调节气氛,又可巩固所学,一举两得。
导语设计的形式還有很多,也需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作调整,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里就不一一敷演了。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
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前却需要我们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导入时妙用导语能使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