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文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大学通过建设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三核驱动机制,加大金专、金课、教材、实践、认证五位一体建设,构建系统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新需求;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甫一提出即在高等教育引发关注和热议。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相继牵头组织新文科建设高端论坛和座谈会,《中国大学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等期刊纷纷刊发新文科研究系列文章,在国内掀起了有关新文科建设的大讨论。新文科建设的一些共识基本形成,有关实施路径初现端倪。2019年10月底山东大学出台了《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1年)》,率先展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山大模式探索。
一、也谈新文科的一点理解
1.新时代赋予文科发展新需求
“新时代”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有泛指和特指。在当前中国社会话语体系当中,新时代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所指。本文“新时代”主要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有一系列完整的表述,准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诸多内涵和使命,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宏阔背景和基本遵循。“四新”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由教育部高教司倡导推动,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服务国家改革发展战略需要,重点面向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科和专业优化调整为主线,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学科专业交叉、科技创新、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等为基本特征,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在形态、结构、理念、标准、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四新建设既有共同的理念和基本遵循,也有各个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如果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都有着强烈的外部驱动因素,新文科建设更多的是一种内省式、反思式的主动建构。所以新文科是被时代的需求所激发,也被赋予改革的新动能。
新需求或者新动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从关系上讲它既有外部推动也有内部自觉,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诉求,既有宏大愿景也有具微目标,既有价值理性也有工具理性。樊丽明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进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发展变革对文科所提出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1]。陈跃红强调在智能化时代,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时代核心资本的身份骤然呈现,文科已是普遍可度量的“文化财产”,成为不可或缺和被社会追逐的资本,走出学科“孤岛”与社会融合共创,是未来新文科需要重视的一个方向[2]。李凤亮认为文科正日益呈现对策化、跨界化、技术化、国际化的趋势,强调社会应用、学科融合、科技支撑和国际共享。“积极应变”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3]。王学典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学术大转型,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样一个挑战或任务,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将构成“新文科”的鲜明特征[4]。
2.新文科内涵建设的五个维度
基于新工科、新农科的经验探索和文科自身特点,本文尝试提出新文科内涵建设的几个维度。第一是新使命,应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为指引,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第二是新理念,对比文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文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文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文科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第三是新体系,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及文科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的体系结构,加强文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双万计划”建设,建立文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控机制,打造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新高地。第四是新模式,在总结国家人文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文科思政育人作用,深化政产研学用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第五是新标准,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研究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专业评估/认证体系和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文科人才培育水平。
3.新文科建設的基本遵循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文科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第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一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服务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需要。第三,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融合支撑理工医学科发展,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坚持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打通学科界别,聚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文科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以及文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重大时代命题,破除观念和制度障碍,加强新文科理论研究,构建完备的现代高等文科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第五,坚持科学施策、融合发展。文科具有内容多元、覆盖面广等特点,新文科建设要遵从文科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文与社科两大板块,结合校情与优势,分类建设与评价。坚持人文学科内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文科与理工医全方位交叉融合,探索学科间横向打通、本硕博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1.打造新时代山东大学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
首先,升级改造“三层次、七模块”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推进通识教育与拓展培养计划有机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骨干,加强艺术审美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国史校史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品牌微专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加强高品质通识核心课程群建设,通过遴选和竞争机制打造品牌核心课程。其次,成立山东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整合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文学生活馆、博物馆、校史馆,以及理工医领域通识教育资源,研发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教材,创立通识教育品牌活动,推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当中的研究人才、传承人才和创造性转化当中的文创人才、文旅人才。
2.打造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理论高地
设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系统总结学校文科建设历史经验,形成一批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研究,新文科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新文科本土化路径研究与探索,承担新文科建设项目课题,为学校新文科发展提供智力咨询等。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规模适宜,研究水平领先的研究团队。
3.推进新文科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文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一是建设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实施方案要求,抢抓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19—2021年)建设机遇,在文、史、哲和经济学等领域建设若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借鉴泰山学堂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创新文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采用书院制、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建立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双轨制,建立跨学科专业教学的高效机制,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科内部和文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
二是加强文科专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瞄准国家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加快文科学科和专业布局优化调整;进一步深化文科专业改革,优化文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结构,提升文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加强新闻、法律、管理和经济等社会科学专业与现代科技技术的有机融合,实施专业现代化改造;发挥一校三地前沿交叉科研机构在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优势,加强与文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事务部门的合作,培养具有治国理政素养的卓越人才。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专业体量大的办学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一流文科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培养,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共建20个以上突出交叉融合、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兴文科人才培养项目。
三是推进文科专业认证。启动新文科专业认证工作,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实现文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
4.加强新文科课程与教材建设
一是打造一流金课课程群。抓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机遇,推动学校文科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一系列变革,在文科专业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思政课程群和全英文国际化课程群。重点瞄准精品在线课程、精品混合式课程和精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持续建设改进,力争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进入全国前列,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文科课程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二是抓好新文科教材建设。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编写和出版经典教材、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重点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吸收新研究方法的新教材;持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出版,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审工作,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教材成果集群;加强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和选用质量。
5.加强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建设
一是提高文科实验实践教学要求。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实践学分占比;强化课内实验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创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形式,加强专业实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过程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为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创新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建设。坚持打通教学和科研,加大文科重大科研设施投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按照大类建设、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思想,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建设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实现文科专业全覆盖。率先在语言类、历史类、经管类、法政类专业开展文科实验室试点建设。探索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三是加强文科实践基地拓展和内涵建设。加强校内资源挖潜,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文学生活馆、工程训练中心、人体科学馆、天文馆等校内机构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促进文理工医实践融合。积极拓展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平台,适度扩大双师型教师的规模,设置一定比例的由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专家指导的实践课程,大力推动与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大型企业、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和协同育人,在新闻、管理、金融、法学、外语等领域率先建设一批高质量、高使用率的校外实践基地。
三、山东大学3M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对于人才培养,我们通常希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适合其成长成才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方案,但这背后需要学校去做全、做大、做强人才培养的各种“套餐”,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从这一点来说,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学科、专业、课程之间产生很多“化学反应”。“3M”是我们对山东大学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形象总结,即主修专业(Major)、辅修专业(Minor)和微专业(Micro)。主修专业包括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培养。学校2020年新设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均为新文科项目。辅修专业包括跨学科门类辅修学士学位和跨专业类辅修学士学位。目前学校开设辅修专业绝大部分为文科专业,包括文化产业管理、金融、会计、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微专业是山东大学新近提出和诠释的一组人才培养新概念,并纳入学校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理解的微专业,是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具备该方面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旨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拓宽专业教育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加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020年首批立项17个微专业项目,其中11个微专业当年7月启动招生,这当中有3个新文科项目。可以说新文科建设在3M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了全面呈现,新增项目如表1所示。
文科之新,意涵丰富。围绕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社会新问题和传统研究范式的新转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与国际化进路等一系列问题,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做出回应。新文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每一个大学实践都是一个探索样本。我们应当对标世界一流,坚持学科貫通、融合发展,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坚定改革意志,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符合办学校情的立体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
[2] 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J].探索与争鸣,2020(1).
[3] 李凤亮.新文科: 定义·定位·定向[J]. 探索与争鸣,2020(1).
[4]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N].中华读书报. 2020-06-03.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新文科;新需求;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甫一提出即在高等教育引发关注和热议。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相继牵头组织新文科建设高端论坛和座谈会,《中国大学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等期刊纷纷刊发新文科研究系列文章,在国内掀起了有关新文科建设的大讨论。新文科建设的一些共识基本形成,有关实施路径初现端倪。2019年10月底山东大学出台了《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1年)》,率先展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山大模式探索。
一、也谈新文科的一点理解
1.新时代赋予文科发展新需求
“新时代”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有泛指和特指。在当前中国社会话语体系当中,新时代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所指。本文“新时代”主要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有一系列完整的表述,准确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诸多内涵和使命,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宏阔背景和基本遵循。“四新”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由教育部高教司倡导推动,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服务国家改革发展战略需要,重点面向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科和专业优化调整为主线,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学科专业交叉、科技创新、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等为基本特征,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在形态、结构、理念、标准、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四新建设既有共同的理念和基本遵循,也有各个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如果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都有着强烈的外部驱动因素,新文科建设更多的是一种内省式、反思式的主动建构。所以新文科是被时代的需求所激发,也被赋予改革的新动能。
新需求或者新动能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从关系上讲它既有外部推动也有内部自觉,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诉求,既有宏大愿景也有具微目标,既有价值理性也有工具理性。樊丽明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进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发展变革对文科所提出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1]。陈跃红强调在智能化时代,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时代核心资本的身份骤然呈现,文科已是普遍可度量的“文化财产”,成为不可或缺和被社会追逐的资本,走出学科“孤岛”与社会融合共创,是未来新文科需要重视的一个方向[2]。李凤亮认为文科正日益呈现对策化、跨界化、技术化、国际化的趋势,强调社会应用、学科融合、科技支撑和国际共享。“积极应变”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3]。王学典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学术大转型,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样一个挑战或任务,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将构成“新文科”的鲜明特征[4]。
2.新文科内涵建设的五个维度
基于新工科、新农科的经验探索和文科自身特点,本文尝试提出新文科内涵建设的几个维度。第一是新使命,应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为指引,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第二是新理念,对比文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文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文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文科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第三是新体系,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及文科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的体系结构,加强文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双万计划”建设,建立文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控机制,打造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新高地。第四是新模式,在总结国家人文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文科思政育人作用,深化政产研学用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第五是新标准,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研究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专业评估/认证体系和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文科人才培育水平。
3.新文科建設的基本遵循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文科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第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一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服务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需要。第三,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融合支撑理工医学科发展,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坚持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打通学科界别,聚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文科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以及文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重大时代命题,破除观念和制度障碍,加强新文科理论研究,构建完备的现代高等文科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第五,坚持科学施策、融合发展。文科具有内容多元、覆盖面广等特点,新文科建设要遵从文科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文与社科两大板块,结合校情与优势,分类建设与评价。坚持人文学科内部、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文科与理工医全方位交叉融合,探索学科间横向打通、本硕博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1.打造新时代山东大学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
首先,升级改造“三层次、七模块”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推进通识教育与拓展培养计划有机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骨干,加强艺术审美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国史校史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品牌微专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加强高品质通识核心课程群建设,通过遴选和竞争机制打造品牌核心课程。其次,成立山东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整合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文学生活馆、博物馆、校史馆,以及理工医领域通识教育资源,研发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教材,创立通识教育品牌活动,推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当中的研究人才、传承人才和创造性转化当中的文创人才、文旅人才。
2.打造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理论高地
设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系统总结学校文科建设历史经验,形成一批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研究,新文科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新文科本土化路径研究与探索,承担新文科建设项目课题,为学校新文科发展提供智力咨询等。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规模适宜,研究水平领先的研究团队。
3.推进新文科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文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一是建设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实施方案要求,抢抓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19—2021年)建设机遇,在文、史、哲和经济学等领域建设若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借鉴泰山学堂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创新文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采用书院制、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建立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双轨制,建立跨学科专业教学的高效机制,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科内部和文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
二是加强文科专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瞄准国家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加快文科学科和专业布局优化调整;进一步深化文科专业改革,优化文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结构,提升文科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加强新闻、法律、管理和经济等社会科学专业与现代科技技术的有机融合,实施专业现代化改造;发挥一校三地前沿交叉科研机构在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优势,加强与文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事务部门的合作,培养具有治国理政素养的卓越人才。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专业体量大的办学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一流文科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培养,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共建20个以上突出交叉融合、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兴文科人才培养项目。
三是推进文科专业认证。启动新文科专业认证工作,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实现文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
4.加强新文科课程与教材建设
一是打造一流金课课程群。抓好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机遇,推动学校文科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一系列变革,在文科专业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思政课程群和全英文国际化课程群。重点瞄准精品在线课程、精品混合式课程和精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持续建设改进,力争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进入全国前列,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文科课程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二是抓好新文科教材建设。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编写和出版经典教材、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重点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吸收新研究方法的新教材;持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出版,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审工作,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教材成果集群;加强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和选用质量。
5.加强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建设
一是提高文科实验实践教学要求。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实践学分占比;强化课内实验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创新文科实验实践教学形式,加强专业实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过程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为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创新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建设。坚持打通教学和科研,加大文科重大科研设施投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按照大类建设、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思想,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建设文科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实现文科专业全覆盖。率先在语言类、历史类、经管类、法政类专业开展文科实验室试点建设。探索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三是加强文科实践基地拓展和内涵建设。加强校内资源挖潜,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文学生活馆、工程训练中心、人体科学馆、天文馆等校内机构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促进文理工医实践融合。积极拓展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平台,适度扩大双师型教师的规模,设置一定比例的由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专家指导的实践课程,大力推动与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大型企业、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和协同育人,在新闻、管理、金融、法学、外语等领域率先建设一批高质量、高使用率的校外实践基地。
三、山东大学3M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对于人才培养,我们通常希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适合其成长成才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方案,但这背后需要学校去做全、做大、做强人才培养的各种“套餐”,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从这一点来说,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学科、专业、课程之间产生很多“化学反应”。“3M”是我们对山东大学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形象总结,即主修专业(Major)、辅修专业(Minor)和微专业(Micro)。主修专业包括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培养。学校2020年新设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均为新文科项目。辅修专业包括跨学科门类辅修学士学位和跨专业类辅修学士学位。目前学校开设辅修专业绝大部分为文科专业,包括文化产业管理、金融、会计、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微专业是山东大学新近提出和诠释的一组人才培养新概念,并纳入学校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理解的微专业,是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具备该方面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旨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拓宽专业教育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加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020年首批立项17个微专业项目,其中11个微专业当年7月启动招生,这当中有3个新文科项目。可以说新文科建设在3M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了全面呈现,新增项目如表1所示。
文科之新,意涵丰富。围绕着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社会新问题和传统研究范式的新转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与国际化进路等一系列问题,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做出回应。新文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每一个大学实践都是一个探索样本。我们应当对标世界一流,坚持学科貫通、融合发展,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坚定改革意志,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符合办学校情的立体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
[2] 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J].探索与争鸣,2020(1).
[3] 李凤亮.新文科: 定义·定位·定向[J]. 探索与争鸣,2020(1).
[4]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N].中华读书报. 2020-06-03.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