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大城市群建设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和缓解金融系统债务压力所进行的宽松操作,一如既往地推高了一线城市房地产热潮。这其中除了资金面因素、市场心理预期等常规动力,以及新型杠杆的运用等新情况外,对一线城市住房市场的刚需更是持久的强有力推手。
  如何给此次一线城市的房地产热潮适度降温,估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官学两界热议的话题。如果炒房热度进一步升温,相关针对性调控政策将会渐次推出,以防此轮房地产市场的飙涨失控,冲击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凭借此前十年积累的房地产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对房地产市场过热进行局部和短时段降温,相信有关部门的政策储备依然充足,关键时刻应该能够打出调控组合拳来。
  在扬汤止沸之余,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放就乱的深层压力,还需要釜底抽薪之计。在此过程中,还应考虑解决如何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刚需转化为对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消费需求,如此才可能兼顾防过热、去库存和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多重目标。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比率,按说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还有巨大的潜力,这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中国城镇化红利和中国房地产市场消费寄予厚望的信心基础所在。
  城镇化红利也一度被认为是继出口之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所在,因此也一度被赋予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任。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出现总量过剩的趋势,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鬼城”现象。房地产市场不仅没有乘着城镇化的东风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反而成为去产能和去库存的重灾区,其累计的流动性泡沫也被视为可能引发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隐患。
  这不由得让人们怀疑此前是否对中国的城镇化红利及房地产市场潜力过于高估?就中国当下的城镇化水平而言,高估之说显然缺乏根据。问题还是出在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失衡,这也是一线城市的刚需压力和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并存的根源所在。
  因此,需要反思的不是城镇化红利的判断是否准确,而是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布局所出现的偏差。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诸多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对特大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戒慎恐惧的心态。在此心态推动下,为缓解特大城市承载压力,将特大城市的功能和人群分流出去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初步得到落实。与此同时,这一分流还被赋予了将资源导流到三四线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乃至城镇均衡发展,进而拉平区域发展落差的良好愿望。
  一边是严控大城市用地规模和限购的政策挤压,一边是优惠的用地和资金优惠政策,一推一拉之间,不少房地产商在前些年纷纷布局三四线城市,造成了巨量的住房供给。
  然而美好的愿望被现实所搁浅。由于各种市场要素、公共资源和就业机会的高度集聚,人们宁愿忍受种种不便也要“削尖脑袋”挤进大城市,也因此稍有放松调控的苗头,资金供给出现宽松的趋势,被压抑的刚需便喷薄而出。而被人们寄予厚望却缺乏各种资源和机会的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尽管出台了种种优惠措施,依然无法成为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就业和置业的首选。
  严酷的现实表明,人们需要对此前一段时间的城镇化战略进行反思。合理控制特大城市的规模,终结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是对的,但是指望通过远在内地的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建设来加以分流,则是倒果为因,也是资源错配,在造成总量过剩的同时还加剧了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当务之急是将中国城镇化战略的重心调整为围绕特大城市兴建城市群上来,通过特大中心城加连绵城市带的建设,更好地实现人、地和资源之间的合理匹配,从而一方面满足对特大城市承载压力的分流,一方面顺应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对前往一线城市工作和居住的刚性需求。只有做大特大中心城市群,才能真正释放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飙涨的压力。
  考虑到下阶段三四线城市去产能将导致更多的人员分流压力出现,而一线特大城市又是服务业就业机会特别集中的地方,尽快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特大城市群建设,显然比以往更具紧迫性。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都有着广泛影响,它的含义是: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国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出口,而对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使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也仍以从国外进口较为有利。该学说证明,即使在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方面一个国家都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家都处于绝对劣势,仍然存在着有利于双方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只要两国各自生产在比较成
期刊
中国经济正迈向“新常态”,由过去要素驱动向未来创新驱动转变的大背景下,创建“科技创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有必要以美国硅谷为样本,设立一个旨在吸引全球人才集聚中国的“人才自贸区”,让全球创新人才
期刊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将提升中国的财政政策力度,既确保财政支出亦留下减税空间,但预算体系优化及财税体制改革,不能因此而拖延。  为托底下行通道的中国经济,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政府扩大赤字率堪为相机抉择。  在经济整体放缓过程中,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降低,从过去几年高于GDP的增幅,落至2015年5.8%的增长率,低于同年度GDP增幅。而财政支出服务于“
期刊
2015年6月下旬,中国融资杠杆推动型A股市场泡沫开始破裂,逐步演变成一场不断跌破投资者和监管层底线的股灾。探究股灾背后的原因,股指期货、融资杠杆、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等均被提及,但从本质上看,目前中国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已经改变,资本市场和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已经很大程度被突破,风险在股市和银行间进行传递。  此次事件仅是中国金融市场混业的一个缩影,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金融混业趋势正
期刊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的战败终结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也使德意志国家统一成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改变了欧洲的外交关系,也打破了英法两大帝国争霸世界的格局。  到了19世纪下半叶,俾斯麦时代之后的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以“世界政策”为其基本特征。从实用主义出发,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旨在推行德意志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领域与欧洲老牌
期刊
“大学之优异与否,不在大小,不在名称,而在有无品质,有无特色。”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说,“一所大学要有办学宗旨,在有限的资源下,切忌盲目跟风,要先为大学定位,作出战略性规划。”  郭位在电子系统与核能可靠度设计研究方面享有盛名,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华裔院士,之后他又获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2008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之前,郭位曾在美国多所大学
期刊
无论是2007年金融危机后急剧扩张的财政政策,还是欧债危机后的财政巩固政策,欧盟都在试图恢复市场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的财政环境急剧恶化。  其中,欧元区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赤字率),从2007年的0.6%,激增到2009年6.8%,财政状况严重恶化。但是它从2010年开始实行财政稳固政策,欧元区政府财政赤字迅速降低,德国近年开始还实现了财政盈余。欧盟的整体情况也从2009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等1+N个文件。如果说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国企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关方面颁发的1+N个文件是国企改革的建设规划和施工图设计。  然而1+N文件发布后,国企改革呈现了上热下冷、里热外冷、官热民冷、部门热企业冷的局面。国企改革之所以形成目前这种被动局
期刊
在新阶段,有必要打破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框架,基于反思国内外经验的总结,研究更灵活而积极审慎地掌握赤字率和防范风险的调控要领。  对中国经济需要认识、适应和引领的“新常态”来说,当前“新”已明朗,但“常”还有待实现。  经济下行中,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降低,落至2015年的5.8%,直观表现低于同年度GDP增幅,而财政支出服务于“积极”政策取向的扩张加力,又成为客观需要,于是财政收支矛盾在财政“过
期刊
1916年6月6日,中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去世。曾几何时,这位被称为“中国的华盛顿”的政治家,却因为称帝,沦为世人嘲笑的对象。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100年来,“告密者”、“窃国大盗”、“卖国贼”等无数帽子,遮蔽了这位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关键人物的真实面貌,也影响了世人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文革’之后,对袁世凯的历史评价,才逐渐客观起来。”历史学家骆宝善先生说,“袁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