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红海去苏丹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坐船过红海
  
  从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车去西部的吉达港,并不都是平坦的沙漠公路,当中居然有两段山路,其中一段的景观颇有些美国中西部山地的味道,路边矗立着陡峭巨大的山石;而另一段接近吉达港的山路却弯道多多,忽高忽低,跑过这段山路,便看到吉达港了。
  我到吉达港时,天已经黑了,根本没有看清这个港口是什么样子。第二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后,就驱车直奔吉达港口,将车辆交给当地的海关工作人员,由他们负责装船运送渡过红海。我在港口的候船室等待了两个多小时,还吃了一份快餐,才登上了开往苏丹港的铁达马尼号船。这是一艘有些破旧的船,船舷、栏杆、梯子等地方到处能看见剥裂的漆皮和铁锈,我走下窄窄的扶梯,通过狭窄的过道,走进休息的船舱,那里面只有一个窗口能看到外面,两张上下床并列一边,就像当年的大学生宿舍。
  下午,铁达马尼号船缓缓离开阿拉伯半岛,从红海开始驶向非洲。这艘客货混装的轮船来自苏丹,乘坐这艘船的绝大多数都是面孔黝黑的苏丹人。尽管是冬季,又在海上,但船上依然比较温暖,苏丹人大都只穿一件长长的白袍。到了夜晚,红海上的风虽然有些凉,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就睡在甲板上,随便盖些东西过夜。他们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见到我就友好地招手、问好,他们很喜欢我给他们拍照,有的人还热情地与我交谈,简单介绍苏丹的风俗和特色。
  吉达港与苏丹港之间的这种客货混装船,每周在红海上往返三趟,是苏丹人和沙特阿拉伯人相互交往、通商的重要交通工具。吉达港距苏丹港260公里,船运大约17个小时,有些漫长的航程中,乘客们有的相互聊天,有的听收音机,有的看看报纸,也有人凭栏观看海景。红海上观看日出,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事情,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爬起来跑到甲板上,却不料已经有很多人不顾寒冷,倚靠在栏杆边,等待太阳从东方出现。当金黄色的太阳从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冉冉升起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璀璨的光辉,也许他们中有人会想到当年摩西带人渡过红海的情景。
  阳光下的红海会变幻出很多种不同的色彩,它通常是蓝绿色的,但由于海中的红藻会季节性地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有时连天空、海岸都映得红艳艳的,因而得名红海。大约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诞生了这片海域。长约2000多公里的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嘴的鳄鱼,斜卧在两个大陆之间。早在公元前20世纪,红海就是古埃及人的重要商路,公元前10世纪,它成为东西方海上的贸易通道。1869年,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红海便成为印度洋与地中海之间的重要国际航线,欧、亚、非三个大陆问的黄金水道,它使原来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缩短了9000公里。
  我乘坐的这艘轮船的船长穆罕默德·埃德姆先生有着几十年航海经验,我有幸走进他的驾驶舱跟他聊天,他感到非常高兴,并坦言很少有中国人坐他的船渡过红海。
  埃德姆船长曾经到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等地工作,他详细向我介绍了这艘船的运营情况、航行线路,以及驾驶舱内的设备使用方法。他告诉我说,苏丹与中国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从小他就知道古老的中国,而且非常喜欢中国人,他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看看,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我就幻想能驾驶一艘船到中国去。”
  
  二、苏丹弯刀舞
  
  第二天上午10点多,铁达马尼号船缓缓驶进苏丹港,非洲大陆静静地展现在我面前,渐渐变得清晰、真实起来。这一天恰好是感恩节,当轮船靠岸后,我收拾起行李走出船舱,踏上了苏丹的土地,也是非洲的土地,那一刻,我感觉那片土地像火一样滚烫。
  我和同伴受到了苏丹港所在的红海州主要领导和港口负责人的欢迎,他们伸出结实有力且黑黑的手来与我们亲切地握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如沐春风,受到了当地最高规格的欢迎,我们所有人员和车辆的过关手续一概免检,由海关直接办理好。等我们驾驶的车辆从轮船上开到陆地上后,热心的苏丹人请我们走进港口的贵宾接待室中,送上饮料、水果和食物,当地官员还举办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赠送给我们每个人一件独具民族特点的苏丹坎肩,我当即就把坎肩穿在身上,似乎直接能感受到苏丹人带给我的热情。那一会儿功夫,我完全忘记了海上颠簸的疲劳,被苏丹人火热的情谊深深打动。
  当晚,在美丽的苏丹港湾边,当地官员和群众在露天搭起花架,摆上简陋的地毯和桌椅,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我们。附近的很多群众跑来围观,密密麻麻站在一旁看新奇。活动中,红海州主要领导、有关使节和接待方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他们表示苏丹是非洲大陆上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中国与苏丹的友谊从毛泽东时代就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欢迎仪式上,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地人表演的具有浓郁苏丹民族风味的音乐和舞蹈。苏丹黑人酷爱舞蹈,虽然苏丹也属阿拉伯国家,全国约7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在歌舞表演上却更具非洲特色,音乐和舞姿更有原始、古朴的魅力。在表达爱与恨、喜与悲等感情,或在求雨、婚丧等活动中,苏丹人都离不开舞蹈。他们每个部落的舞蹈都有各自的特色,人们往往根据当时的情景,伴着简单的音乐和鼓点,即兴合着击掌声、歌声和喊声,跳出或舒缓、或粗犷、或激昂、或悲伤的各种舞姿。当晚表演的是柏柏尔族中的贝加族人,这个部落的男人喜欢在腰带上插上两把弯刀,以表示自己的力量和尊严。在舞蹈时,两个身穿白色长袍加小马褂的黑人就挥舞着弯刀,轻松自如地表演出弯腰、蹲地等许多难度系数颇高的舞蹈动作,赢得大家满堂喝彩。
  
  三、夜宿苏丹港
  
  当晚,我住在苏丹港附近的一个营地,那营地位于一片荒野中,房子其实是几幢用简装板拼搭的工棚,里面摆放着好几张铁床,床上只有床垫、床单。据说苏丹人睡觉是不盖东西的,他们长长的袍子就是被子。这些工棚中用的都是那种老式的窗式空调,早就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居然还能制冷,发出的轰鸣声就像战斗机一样。
  我忙了一天,累得像一摊泥,沾上床就睡着了,根本没想要盖什么,要枕什么。半夜里,我忽然感觉身上奇痒无比,醒来一看,自己身上露着肉的地方,都让蚊子叮了个遍,当时那个难受啊,简直无从说起。我只好赶紧拿出风油精,逮着胳膊、腿抹了个遍,心里想好在来非洲前就已经打了好些防疫针,不然,这么毒的蚊子咬这么多疙瘩,肯定免不了得疟疾或什么要命的病。
  那会儿功夫,我怎么也睡不着了,听着其它人酣睡中此起彼伏的鼾声,我心想还不如到外面走走,凉快凉快。推开门走到野地里,空调的噪声被抛在身后,深夜的非洲大陆如此静谧,温度还算舒适,我抬起头来,无意中发现天上的星星竟然无比亮丽和密集, 犹如满盘子砂金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更令我惊讶的是,朝地平线看去,这些星星都与地面连接起来,恍如一口镶满钻石的大锅扣在我的头顶。
  我记得,凯伦·布里克森在她的名著《走出非洲》中曾这样描写过非洲的夜空:“夜空清澈、宁静,繁星璀璨,一派晴朗气象。赤道地带的星空比北国的夜空更加丰富多彩,夜晚在户外的时间多,观察的自然也多。……在非洲,夜间行车美极了,灿烂的星光下驾驶汽车真是种享受。”
  游走在非洲的野外,呼吸着有些温热的空气,想着曾经的那些美妙经历,我感觉被星星包围的感觉实在非常奇异。第二天,我跟同伴们说起这种感受,劝说他们不妨也半夜起来去看看星空。过了一天,便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昨天晚上我起来去看了星星,真的就像你说的一样。”
  
  四、苏丹港今昔
  
  苏丹人的热情恰如苏丹火热的气候,据说盛夏时,这里的气温高达摄氏50度以上,把鸡蛋放在阳光下的沙滩上,几分钟就晒熟了;如果不戴手套开汽车,手都会被烫出泡来。因此,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素有“世界火炉”之称。苏丹的国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黑人的国家”,1956年1月1日苏丹独立后成立共和国,后称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12月改名为“苏丹共和国”。早在1906至1909年,在被英国和埃及共同管制期间,苏丹港就开始建设,取代了因珊瑚礁扩展而废弃的萨瓦金港。它是苏丹唯一的海港,有“国家门户”之称。由于它地处红海中部,扼红海通往地中海的航运要冲,在交通与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自古至今,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苏丹港附近的一个古要塞中,依然陈列着当年驻守在这里的苏丹战士用过的一些武器和生活用品,19世纪末,造船工人的儿子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曾自称“安拉派来的救世主马赫迪”揭竿而起,号召当地人民举起反帝反殖民的旗帜,参加拯救苏丹的“圣战”,建立独立的国家。这些在殖民者手中使用过的洋枪洋炮就曾见证了这段光荣的历史。
  我从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开着车来到这个要塞,看到用泥土抟砖砌起来的低矮城墙、简陋房屋,整个要塞并不大,不到一个足球场大小,在那个主要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小院子可以囤上三四百个人,抵挡一阵子敌人的侵略。我走进陈列室,看到里面陈列着当时苏丹人缴获的土炮、土枪,还有日常用的弓箭、图腾、坛坛罐罐等物品。
  如今的苏丹港有14个主要码头泊位,可停靠3.5万吨级油轮,港区拥有现代化的仓库、码头和装卸设备,全国有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经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年吞吐能力380万吨,但仍不能满足进出口货运的需要,在棉花出口季节,运力矛盾尤为突出。为此,从2006年开始,苏丹港加紧扩建粮运码头,我到码头采访时,意外发现了正在这里干活的几个中国工人,我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全都来自广东,在这里帮助苏丹人修建码头。领队的谭队长向我介绍了这个码头的基本情况,他说:“我们正在建设的是苏丹港新集装箱码头,这是2006年6月签订的项目,金额11亿美元,主要是建造两个7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及港口疏浚。这是苏丹港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苏丹港滞港这一严重问题。”
  谭队长带的这支队伍有100多人,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一年,2006年年底能完成其中的粮运码头修建工作。让他们颇感欣慰的是,他们都有望在春节前回到中国,与家人团聚。对于异国他乡的生活,谭队长表示别的都好适应,最难适应的就是当地夏天的气候。他说:“这里8月份最热,气温高达60多度,那汗就从脸上哗哗往下流,特别难以适应。”
  不过,在这里干活的这些工人都表示,苏丹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让他们心里充满了非洲温热的阳光,感觉十分温暖。谭队长说:“苏丹人很好,对我们不错,他们对中国人特别友好,这是从毛泽东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
  
  五、与非洲女孩儿起舞
  
  傍晚,我们离开苏丹港,驾驶着汽车驶上了通往首都喀土穆的道路,穿行在苏丹中部草原和丘陵间杂着的沙漠地带。一路上,非洲殊异的热带风景扑面而来,低矮的树丛、广漠的戈壁、当地人居住的典型的圆形尖顶土房,还有如同天然雕塑一般的路边乱石,组成神态各异的石雕群像。苏丹南北长达2250公里,从北纬4°一直到北纬22°,大体分为三种地形:北部是占全国面积30%的沙漠地区,中部是干旱少雨的草原丘陵地区,而南部则是沼泽和热带雨林地区。由于苏丹中南部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当地政府特意委派众多军人手握枪支,开着敞篷吉普,前面开路,后面压阵,严密保护我们。我们沿途到达任何一个主要城市前,当地主要领导都会来到郊外,站立在路旁迎接车队,送上清凉的芒果汁、可乐或矿泉水等,并举行隆重、热烈的仪式欢迎我们,让大家一路感受到苏丹人对中国人的热情。
  在到达瓦德迈达尼市之前,当地人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让我尽情领略了一番独具非洲风情的民族舞蹈。浓荫密集的芒果树下,一群美丽、可爱的苏丹少女戴着花冠,敲起手鼓跳起了热情曼妙的舞蹈,周围围观的群众也随着鼓点的节奏欢笑、鼓掌,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热情与好奇。看着这些孩子的欢歌热舞,每个人都会感觉到生命也在律动。富有节奏的音乐中,仿佛她们的天性得到了释放。许多孩子将美丽的花冠送给我们,邀请大家走到欢乐的芒果树下一起跳舞,一起沉浸在欢乐中。她们纯朴的眼睛是如此澄澈透明,她们坦诚的微笑是那样无拘无束,非洲女孩儿自然质朴、别具一格的美丽让人非常难忘。她们的热情真的像火一样,能够融化冰川和岩石一样冰冷坚硬的人心。
  接下来,经过19个小时的驾驶,我和同伴们终于抵达了尼罗河下游左岸杰济拉省的首府瓦德迈达尼。到达这里后,当地的省长、副省长等亲自出面,热情接见了我们,省长还当即接受了我的专访,他兴奋地说:“苏丹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中苏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感谢你们到这里采访,我们希望通过采访,让世界知道苏丹需要中国帮助,中国也需要苏丹支持。中非合作论坛后,中苏关系发展良好,目前中国已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在帮助苏丹开采、提炼石油,我们愿意把这方面的资源提供给中国,而不是给美国。”
  苏丹人带来的热情还在延续,后来我和同伴们继续前往首都喀土穆和边境小城瓦迪哈勒法时,都一直在感受着苏丹人火热的友情,那种热情就像非洲火辣辣的阳光一样,不容分说,无法阻拦,让人从里到外都感觉要燃烧起来。
其他文献
川上弘美堪称当代日本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读者甚至将其誉为“21世纪的紫式部”,从客观角度审慎地来看,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足以见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擅长以“异界生物”为创作媒介进行描写,她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然而与卡夫卡的“变形”不同,川上则是直接将神话叙事引入现实生活,实现异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看似无稽又寓意深刻。“异界生物”的出现并不令读者觉得有任何突兀之感,在看似若无其事的叙
2004年,一部在日本本土连载的漫画小说《神之水滴》在不经意间风靡了全世界。这部漫画的文字部分取材于日本知名作家亚树直的小说《神之雫》(日文原版名称),绘画由冲本秀完成。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有一位世界级的葡萄酒评论家——神咲丰多香,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其收藏的约为20亿日元的葡萄酒都很名贵,但最为名贵的是其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以及顶尖的“神之水滴”,能够继承神咲丰多香这些遗产的候选人有其子神咲雫和
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  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只是曾经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  ——郎恩·乔瑟夫  对于伊朗电影史而言,《小鞋子》(《Children ofHeaven>>)已然风光无限,独占鳌头,荣获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它是《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创下美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纳塔莉娅·费奥多罗芙娜·伊万诺娃(18
毫无疑问,达·芬奇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当人们评论达·芬奇的天才时,一位学者说:“达·芬奇像一个在黑夜中醒得太早的人,这时其他人都还在酣睡呢!”1910年,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位历史上的天才人物,出版了《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为人们开拓了一个艺术品鉴的新视角。弗洛伊德一直对达·芬奇感兴趣。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对达·芬奇的艺术天才和对完美的追求进行了精确分析。  天才对美和
一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日本人独有的礼节给予死亡一份诗意畅想,为生者绵延儿女情长。  难言小林大悟是入殓师或是艺术家,他为影片融入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昂贵的大提琴出生便面临夭折,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背叛梦想十月怀胎,瞬间成为大悟用双手葬送的第一次死亡。经他双手葬送的,还有身兼生命和食物的章鱼
20世纪以来,美国史学经历了从特纳边疆学说到西部历史研究、新西部历史研究以及当今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追寻这一学术脉络的生成与流变,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美国史学趋势的内在理路。然而我们习惯于以“后见之明”看待特纳边疆学说的深远影响,却忽视它提出之初的学术背景及其遭际。实际上这一新学说最初在低谷中发出,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回音,并逐渐汇聚成时代最强音。这正是本文“重返历史现场”进行回访的主旨所在。  1893
“唐宁街10号”,很多人都说这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但问题是它为何是个“地址”呢?想想看,白宫、中南海、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全世界有哪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官邸是有地址的呢?就算有,肯定也都被这个宫那个府的响亮名号遮住了。只有英国首相办公居住的地方不叫首相府,却以地址著称,活似个民宅。但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民宅模样。  唐宁街10号(英语:10 Downing Street),位于英国首都伦敦西敏市西敏
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1937年,王小亭摄)  1937年8月28日正午,日本军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不断俯冲袭击,投弹20余枚,炸死平民250余人,伤者无数,沪杭铁路交通枢纽尽毁。照片中,一个满身是血的儿童在剧痛和惊恐中号啕大哭,身边只有被炸毁的车站月台和过街天桥。  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回忆道:“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