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清代中期的地方游民与盐制变迁

来源 :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上半叶,为应对食盐专卖制度出现的种种弊病,清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盐制 自由化改革,其中以河东的课归地丁和淮北的废引改票最具有代表性.河东与淮北的改革均改善了当地盐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绩效,但在治理效果上的差异导致其制度命运出现分叉:河东改革引发了蒙古贩私盐集团问题,因而被废止,而淮北改革化解了民间集团贩私盐的隐患,获得了更稳定的制度生命.河东、淮北的盐制改革在治理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两地在私盐利润和游离人口上的差别.清嘉庆时期以后,地方游民的增加凸显了 自由化政策的治理意义,使自由化改革具备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场改革中食盐制度与社会群体的互动,重新审视传统国家、经济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湖北矿务为个案,分析了一起地方抗阻事件及其处理策略.地方抗阻反映了晚清社会秩序与近代矿业发展之间的张力,而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样来自晚清的地方治理结构.具体而言,疏解抗阻的过程即是遵循“抚地方之民”的治理逻辑,通过“寻找支持者”与“利益均沾”来弥合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矿局的实际创生,使它以主办官员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孕生出了地方性,从而得以内嵌于湖北的治理结构中.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所展现出的地方性可能以更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后续的工业组织与制度中得以呈现,“地方”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工业组织与传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疾病众筹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疾病社会救助体系,疾病救助的发起方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延展至亿万百姓,为社会底层获得紧急救助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我国某大型疾病众筹平台上1 930个求助案例,探究了疾病众筹目标达成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病患,其众筹项目越可能被转发与捐赠、所筹善款总额和目标完成度也更高.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线下人际关系网络在上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而以文案质量为代表的文化资本虽有助于众筹成效,但并非连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众筹效果的中介机制.
新时代对老年人口贫困的考察要多维化.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基于AF方法,从稳健老年生活、宜居养老环境、健康老龄体魄和积极老化精神维度构建老年多维贫困指数,并通过剥夺圈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的多维贫困主要表现在除住房外资产积累不足、厕所和网络建设欠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孤独感较强.剥夺圈层能够为不同程度多维贫困的发生提供有力的解释,政府与社会应根据老年人所拥有的个体特征、家庭支持情况、熟人网络状况以及所在区域,改善相对贫困,完善公共支持及服务体系,关注老年人
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产生之前,中外政治思想史上有与之相近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均贫富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观念.“均贫富”观念没有引导中国传统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福利国家观念没有引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指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阶段新矛盾的科学理论,是将“均贫富”的历史愿望转化为新时代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优越于西方福利国家观念、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科学理论.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共同富裕;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就不是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全
在历史上,康定锅庄是沟通汉藏贸易特别是边茶运销的关键环节,当地藏语称之为“阿加卡巴”(a-skya-kha-pa).在既有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康定锅庄视为一种专门的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整,因为锅庄在“市场之下”还有嵌入社会结构的另一个面向.一方面,锅庄的名号是当地家族的房名,在命名、释义、析分和继承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规则;另一方面,锅庄与客商最初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商业伙伴,更有主客的面向.认识到锅庄的这些地方属性有助于澄清学界对锅庄“女性当家”和“权威中介”的误解.实际上,锅庄“女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把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与新时代社区治理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持续深化对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并把成功经验应用于治理实践,这是我国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要看到,社区治理仍然面临治理主体权责界定模糊、保障要素配置欠佳、运行体制机制协同性不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深度融合不够等问题.新时代促进社区治理效能持续稳步提升,必须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运用好既得基本经验,创造性地解决社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使用2012、2014以及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简称CLDS)考察了子女性别差异对中国父母劳动时间的影响.利用第一孩性别的外生性,发现生养男孩会显著增加父母的劳动时间.具体来说,子女处于幼年成长阶段时,儿子会减少父母的劳动投入;子女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分化阶段以及结婚阶段时,儿子会显著增加父母的劳动时间;而当子女家庭趋于稳定之后,子女性别对父母劳动时间的影响不再显著.还通过定量的方法,验证了当子女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社区教育状况对子女性别影响的协同作用;同时还发现了当子女处于结婚阶段时,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等重要论题提供参考维度.“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有助于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有助于从共同体高度来研究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美美与共”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文艺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
通过考察涂尔干的一般社会学及其论题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涂尔干建立的从特殊科学到一般科学的社会科学体系与他力图扩展的政治学古典分析框架直接相关,他的一般社会学则扮演了传统政治学的角色.沿着涂尔干最初的论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孟德斯鸠政治学说之间的关联,并搭建一个用以理解其政治学说的框架.涂尔干将政治范畴从纯粹的政府理论扩展至社会总体,目的是将后者作为现代政治的首要问题.唯有在此框架下,他的政治理论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最后,涂尔干并未否定政治的首要位置和政治家的地位,他主张的带有文明论
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知识生产和传播、影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空中进行的文学研究活动和知识生产呈现出了多样性、丰富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而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建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基础之上.这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便历史性地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相伴相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