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市科学课骨干教师的成长是与专题教研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就确定了以学习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为重点的系列研究活动,同时还针对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工作评价这些瓶颈问题,开展了专题教研。之后,我们又对“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原则”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过程与科学过程、认知过程统一的原则”等专题开展研究。
进入21世纪,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琐碎,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体现,学生不能真正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等现状,我们在前面两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大环节”教学法研究的课题。
这期间,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课》杂志上发表、推广。伴随着系列专题(课题)研究,全市一大批骨干教师也逐步成长起来了。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市的科学教育得到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基金会无偿组织多种科学教研活动,邀请章鼎儿、路培琦老师以及许多优秀科学教师来我市进行培训,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得以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近几年,我们先后开展了“大环节”教学与“轻负高效”的课堂建设、好课应具备哪些特征、科学课中具有“第一次”意义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科学课之“魂”的讨论等专题教研,正是这些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前瞻性的专题,成就了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团队。
好的科学课有哪些特征
为了让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我们成立了“什邡桂馨科学教师沙龙”,并将“好的科学课应具备哪些重要特征”作为沙龙讨论的第一个话题。理由很简单,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课教师,能上好课是必须的。而要上好课,当然应知道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然而,什么课是好课却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是一个随着时间及认识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让科学骨干教师直面这样的问题,对于提升他们对科学课的认识水平大有裨益。
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研究这个话题,大家再次学习了《小学科学大环节教学法》《探究的科学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等专业书籍,重新观摩了经章鼎儿、路培琦老师精心指导、打造的桂馨科学精品课等。通过学习及对这些优秀课例的剖析,大家对好的科学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观点:
沈浩文(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实验小学)提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有真正价值的课是好课。一线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思考各个活动的价值——这个活动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学生有什么收获和发展?
吴春兰(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城南学校)认为,关键要看学生的变化和行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动手的创新型人才,敏锐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好的科学课一定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王照西(桂馨科学骨干教师,洛水慈济小学)认为,好课应特别关注教学中的生成。好的科学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重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是真正体现教师重视学生,这能促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袁晓飞(北京小学)提出,科学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一门学科,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能否自主、有效、长时间地进行探究,能否更深地“卷”入其中,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关联重大。
还有教师提出学生学得好的课才是好课,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学生难忘的经历,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足够震撼等。
先让学生“走弯路”
没有专题的教研,容易造成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有了专题后,老师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事先就会去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会带着思考听课,带着思考听发言,使自己发表意见时能有准备、有针对性、有理有据。这样的研讨才能深入而高效,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专题而开展的研讨促使教师们主动地投入到理论的学习中,每个人在研讨中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检阅和提高。在专题研讨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真正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许多问题越辩越明,能有效帮助教师开拓思想,转变观念,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科学课中具有‘第一次’意义的教學内容的教学策略”专题研讨中,有一节课是《我们的大树》,吴春兰老师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无目的地观察,再比较观察到的内容,看谁观察到的多,并让观察到多的同学交流他是怎么去观察的,总结出好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们意识到观察有目的、有方法就会获得更多。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观察。
还有一节课是《比较韧性》。沈浩文老师首先出示宽度、厚度、长度不同的塑料条、木条、纸条、铁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韧性并排序。通过比较排序和汇报,学生意识到,在比较韧性时要公平。接下来,教师出示宽度、厚度、长度相同的塑料条、木条、纸条、铁片和钩码,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是先让学生“走弯路”,再总结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认识。
还科学课之“魂”
选择专题时,通常是将最新的教学动态信息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及其困惑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在准备专题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书籍,观摩一些相关的优秀课例,并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备在研讨活动中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其他人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我市五位桂馨科学骨干教师,经过近几年专题研讨的历练,快速成长起来,其中四位已成为科学教研片区(全市共五个片区)负责人,各自独当一面,负责片区的科学教研工作,并对片区内的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培养。
城南学校的青年教师刘老师,刚上科学课时很迷茫,不知道科学课应该怎样上。吴春兰老师就主动让她听自己的课,向她介绍“小学科学大环节教学法”,跟她讲“探究的科学课”,并经常与她共同备课,听她上课。不足两年,刘老师就在什邡、绵竹、广汉三市联合开展的“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专题教研活动上执教研究课并受到好评。今年在参加什邡市科学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时,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近两年,我们在探讨科学课之“魂”的专题研讨中,明显感觉到这批骨干教师已经成长起来了。从他们的课、他们指导的课、他们的评课中可以看出,好课之“魂”(学生思维)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他们的课、他们指导的课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他们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调整老师的主导行为,调整教学进程。
这批骨干有充分的自信和主见,不盲从不迷信,重事实讲道理。在今年参加德阳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时,他们敢于质疑专家点评:
有的课虽然获得一等奖,但上课的学生是学过同一内容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的课没有生成,违背认知规律,并不认同专家的评课结果。
有的老师为了课后处理器材省事,只让一个组完整做完白糖加热实验,其他小组只做前面一部分,即白糖刚熔化或开始变黄即停。他们认为,不能因为老师省事,而让大多数同学不真正经历探究,不观察白糖碳化的全过程,只依据少数人的探究证据得出结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事求是精神。
专题教研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更是骨干教师持续成长的有效方式。
九年来,专题教研让全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不断进步、成熟、成长,成为我市科学课教学教研的中坚力量。
四川省什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实验小学(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洛水慈济小学(618401)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就确定了以学习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为重点的系列研究活动,同时还针对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工作评价这些瓶颈问题,开展了专题教研。之后,我们又对“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原则”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过程与科学过程、认知过程统一的原则”等专题开展研究。
进入21世纪,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琐碎,学生主体得不到真正体现,学生不能真正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等现状,我们在前面两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大环节”教学法研究的课题。
这期间,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课》杂志上发表、推广。伴随着系列专题(课题)研究,全市一大批骨干教师也逐步成长起来了。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市的科学教育得到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基金会无偿组织多种科学教研活动,邀请章鼎儿、路培琦老师以及许多优秀科学教师来我市进行培训,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得以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近几年,我们先后开展了“大环节”教学与“轻负高效”的课堂建设、好课应具备哪些特征、科学课中具有“第一次”意义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科学课之“魂”的讨论等专题教研,正是这些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前瞻性的专题,成就了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团队。
好的科学课有哪些特征
为了让我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我们成立了“什邡桂馨科学教师沙龙”,并将“好的科学课应具备哪些重要特征”作为沙龙讨论的第一个话题。理由很简单,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课教师,能上好课是必须的。而要上好课,当然应知道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然而,什么课是好课却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是一个随着时间及认识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让科学骨干教师直面这样的问题,对于提升他们对科学课的认识水平大有裨益。
事实也正是如此,为了研究这个话题,大家再次学习了《小学科学大环节教学法》《探究的科学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等专业书籍,重新观摩了经章鼎儿、路培琦老师精心指导、打造的桂馨科学精品课等。通过学习及对这些优秀课例的剖析,大家对好的科学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观点:
沈浩文(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实验小学)提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有真正价值的课是好课。一线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思考各个活动的价值——这个活动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学生有什么收获和发展?
吴春兰(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城南学校)认为,关键要看学生的变化和行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动手的创新型人才,敏锐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好的科学课一定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王照西(桂馨科学骨干教师,洛水慈济小学)认为,好课应特别关注教学中的生成。好的科学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重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是真正体现教师重视学生,这能促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袁晓飞(北京小学)提出,科学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一门学科,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能否自主、有效、长时间地进行探究,能否更深地“卷”入其中,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关联重大。
还有教师提出学生学得好的课才是好课,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学生难忘的经历,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足够震撼等。
先让学生“走弯路”
没有专题的教研,容易造成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有了专题后,老师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事先就会去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会带着思考听课,带着思考听发言,使自己发表意见时能有准备、有针对性、有理有据。这样的研讨才能深入而高效,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专题而开展的研讨促使教师们主动地投入到理论的学习中,每个人在研讨中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检阅和提高。在专题研讨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真正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许多问题越辩越明,能有效帮助教师开拓思想,转变观念,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科学课中具有‘第一次’意义的教學内容的教学策略”专题研讨中,有一节课是《我们的大树》,吴春兰老师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无目的地观察,再比较观察到的内容,看谁观察到的多,并让观察到多的同学交流他是怎么去观察的,总结出好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们意识到观察有目的、有方法就会获得更多。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观察。
还有一节课是《比较韧性》。沈浩文老师首先出示宽度、厚度、长度不同的塑料条、木条、纸条、铁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韧性并排序。通过比较排序和汇报,学生意识到,在比较韧性时要公平。接下来,教师出示宽度、厚度、长度相同的塑料条、木条、纸条、铁片和钩码,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两位老师的教学都是先让学生“走弯路”,再总结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认识。
还科学课之“魂”
选择专题时,通常是将最新的教学动态信息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及其困惑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在准备专题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书籍,观摩一些相关的优秀课例,并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备在研讨活动中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其他人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我市五位桂馨科学骨干教师,经过近几年专题研讨的历练,快速成长起来,其中四位已成为科学教研片区(全市共五个片区)负责人,各自独当一面,负责片区的科学教研工作,并对片区内的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培养。
城南学校的青年教师刘老师,刚上科学课时很迷茫,不知道科学课应该怎样上。吴春兰老师就主动让她听自己的课,向她介绍“小学科学大环节教学法”,跟她讲“探究的科学课”,并经常与她共同备课,听她上课。不足两年,刘老师就在什邡、绵竹、广汉三市联合开展的“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专题教研活动上执教研究课并受到好评。今年在参加什邡市科学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时,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近两年,我们在探讨科学课之“魂”的专题研讨中,明显感觉到这批骨干教师已经成长起来了。从他们的课、他们指导的课、他们的评课中可以看出,好课之“魂”(学生思维)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他们的课、他们指导的课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他们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调整老师的主导行为,调整教学进程。
这批骨干有充分的自信和主见,不盲从不迷信,重事实讲道理。在今年参加德阳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时,他们敢于质疑专家点评:
有的课虽然获得一等奖,但上课的学生是学过同一内容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的课没有生成,违背认知规律,并不认同专家的评课结果。
有的老师为了课后处理器材省事,只让一个组完整做完白糖加热实验,其他小组只做前面一部分,即白糖刚熔化或开始变黄即停。他们认为,不能因为老师省事,而让大多数同学不真正经历探究,不观察白糖碳化的全过程,只依据少数人的探究证据得出结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事求是精神。
专题教研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更是骨干教师持续成长的有效方式。
九年来,专题教研让全市桂馨科学骨干教师不断进步、成熟、成长,成为我市科学课教学教研的中坚力量。
四川省什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实验小学(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洛水慈济小学(6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