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不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高校本身及其制度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201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接近 700万。在2009年的时候,金融危机正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纷纷裁员度过危机。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 1999年。2007年高校毕业生到达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到了559万,2009年则到了611万,201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接近 700万。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对社会影响很大,有利有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拉动了一定的内需、满足了家长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校扩招后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才浪费、社会不稳定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问题。
我国政府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入学率在 2010年接近 15%。在《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 2015年发展规划》中又提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我国实现了这一目标后并没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预期的效益;相反,大幅度扩招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一大棘手问题。我国把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追求目标,以期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经济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本不该有非议,但我国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而进行的扩招一方面在速度上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之后,由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仍以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且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但从质量上却缩了水,普遍既没有掌握实用技能,理论、学术方面也不如从前,而精英的心态却依然主导着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意愿,这就致使大幅度扩招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反对高等教育扩招,反对的是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受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也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吸收能力制约。扩招的本身并没有错,但由于扩招的数量与高校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能力不相适应而导致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却是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不顾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的过快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硬件设施过不去,软件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教师数量与质量堪忧,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的运营机制失衡,是亟需有效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众所周知,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的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同时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远大于求。例如在同一所院校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不同,不仅就业率相差很多,就业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通常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接收单位,而且工资待遇也较高;而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要经历极为激烈的竞争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奔波,甚至有的毕业生要放弃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从事专业技能较低的一些非专业性工作,而且工资待遇较差,或是干脆赋闲在家。这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浪费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投入和家庭的高额教育支出,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也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对社会稳定是一种潜在的隐患。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一些新兴的行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而我国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却相对滞后,无法充分满足这类市场需求;同时一些长线专业的设置和扩招却导致大量毕业生供大于求、无业可就。因而进一步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都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不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各有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工作内容一般包括为毕业生收集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等。一方面,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组织的招聘会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签约;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使毕业班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实际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单面向毕业班学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就业指导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在校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其今后将要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相应辅导,未雨绸缪。因而,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狄成杰.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2]淡花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02).
[3]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蔡伟;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的角色定位[D];南昌大学;2010年
[5]陈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王鑫;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冯云潇;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201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接近 700万。在2009年的时候,金融危机正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纷纷裁员度过危机。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
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 1999年。2007年高校毕业生到达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到了559万,2009年则到了611万,201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接近 700万。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对社会影响很大,有利有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拉动了一定的内需、满足了家长和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校扩招后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才浪费、社会不稳定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问题。
我国政府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入学率在 2010年接近 15%。在《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 2015年发展规划》中又提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我国实现了这一目标后并没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预期的效益;相反,大幅度扩招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一大棘手问题。我国把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追求目标,以期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经济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本不该有非议,但我国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而进行的扩招一方面在速度上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之后,由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仍以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且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但从质量上却缩了水,普遍既没有掌握实用技能,理论、学术方面也不如从前,而精英的心态却依然主导着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意愿,这就致使大幅度扩招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反对高等教育扩招,反对的是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受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也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吸收能力制约。扩招的本身并没有错,但由于扩招的数量与高校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能力不相适应而导致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却是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之一。不顾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的过快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硬件设施过不去,软件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教师数量与质量堪忧,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的运营机制失衡,是亟需有效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众所周知,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的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同时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远大于求。例如在同一所院校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不同,不仅就业率相差很多,就业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通常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接收单位,而且工资待遇也较高;而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要经历极为激烈的竞争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奔波,甚至有的毕业生要放弃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从事专业技能较低的一些非专业性工作,而且工资待遇较差,或是干脆赋闲在家。这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浪费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投入和家庭的高额教育支出,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也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对社会稳定是一种潜在的隐患。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一些新兴的行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而我国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却相对滞后,无法充分满足这类市场需求;同时一些长线专业的设置和扩招却导致大量毕业生供大于求、无业可就。因而进一步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都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不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各有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工作内容一般包括为毕业生收集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等。一方面,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组织的招聘会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签约;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使毕业班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实际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单面向毕业班学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就业指导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在校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其今后将要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相应辅导,未雨绸缪。因而,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狄成杰.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2]淡花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02).
[3]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蔡伟;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的角色定位[D];南昌大学;2010年
[5]陈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王鑫;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冯云潇;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