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不仅把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而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化;培养
现代美学认为,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中,使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从而赋予文本以生命的灵性,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本,为生命构筑诗意的精神世界,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富有创意地生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和人格心理结构的健全发展。
1 通过作品形象分析,提高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既容易接受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容易被错误观念所侵蚀误导。当前一些学生一味地以“奇”为美,以“异”为美,以“赶时髦”为美,这不能不说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正确地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健康成长。要正确地理解美、欣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事物,注意剖析事物内在本质。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操。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日出游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外貌确实不丑。但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菲利普夫妇虽然外表美丽,但是内心肮脏,这样的人物形象自然是我们所批判的。而海伦·凯勒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她对生活的执着和顽强却打动了许多读者,这样感人至深的形象值得我们推崇。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在实质,进而感知美,或在假恶丑的揭露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 挖掘作品内涵,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美的世界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是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以诗词为例: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習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所以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起到一种自觉而自然的引领作用,用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去感悟教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和教师的导引下,认知生活的美,培养他们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美的评价,激励学生
审美评价首要的不是追求准确性,而是符合目的,即具有激励性。因为赞美、鼓励是尊重学生人格,保持自尊心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上进的积极机制。一句赞美的言辞,一瞥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被肯定、被信任的心理会产生荣誉感。学生们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自然而然的,一种迫切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愿望便会显露出来,“要我学”的观点肯定能很快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学生们想要学、要学好的决心也会长久不衰。经常性地鼓励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评价应该尽量多表扬学生的优点,而很少提及他们的缺点,即使非得批评也应该是有建设性的,而绝对不能采用训斥指责的方式。2003年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所作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中举例说:“有两个全校表现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同学每人先做一件事,就是找到各自的优点。他们说自己全身都是缺点,哪来的什么优点。你们说得不对,我当时就说,我现在就已经替你们找出两条来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让他们说优点,他们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得不好,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是上课不听讲,二是不写作业,三又是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他就来劲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就只有这么点本事,尽量把学生们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脑神经激发起来。”上面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批评,的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既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的认识错误,进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
总之,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化;培养
现代美学认为,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学生在与文本真诚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中,使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从而赋予文本以生命的灵性,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本,为生命构筑诗意的精神世界,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富有创意地生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和人格心理结构的健全发展。
1 通过作品形象分析,提高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既容易接受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容易被错误观念所侵蚀误导。当前一些学生一味地以“奇”为美,以“异”为美,以“赶时髦”为美,这不能不说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正确地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健康成长。要正确地理解美、欣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事物,注意剖析事物内在本质。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操。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日出游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外貌确实不丑。但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菲利普夫妇虽然外表美丽,但是内心肮脏,这样的人物形象自然是我们所批判的。而海伦·凯勒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她对生活的执着和顽强却打动了许多读者,这样感人至深的形象值得我们推崇。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在实质,进而感知美,或在假恶丑的揭露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 挖掘作品内涵,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美的世界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是教学中的最大困难。以诗词为例: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習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所以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起到一种自觉而自然的引领作用,用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去感悟教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和教师的导引下,认知生活的美,培养他们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3 美的评价,激励学生
审美评价首要的不是追求准确性,而是符合目的,即具有激励性。因为赞美、鼓励是尊重学生人格,保持自尊心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上进的积极机制。一句赞美的言辞,一瞥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浪花,被肯定、被信任的心理会产生荣誉感。学生们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自然而然的,一种迫切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愿望便会显露出来,“要我学”的观点肯定能很快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学生们想要学、要学好的决心也会长久不衰。经常性地鼓励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评价应该尽量多表扬学生的优点,而很少提及他们的缺点,即使非得批评也应该是有建设性的,而绝对不能采用训斥指责的方式。2003年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所作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中举例说:“有两个全校表现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我告诉他们,你们两个同学每人先做一件事,就是找到各自的优点。他们说自己全身都是缺点,哪来的什么优点。你们说得不对,我当时就说,我现在就已经替你们找出两条来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让他们说优点,他们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得不好,只考了8分。我说,你一是上课不听讲,二是不写作业,三又是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他就来劲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就只有这么点本事,尽量把学生们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脑神经激发起来。”上面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批评,的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既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的认识错误,进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
总之,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