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寓言般的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情和为人,能帮助读者绘就亮丽的人生底色。以平易流畅、简易雅美的诗词启智、怡情、崇德,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学生易于接受,且效果显著。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把原创诗词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可浸润学生的“爱校之情”“志气之怀”“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关键词] 原创诗词;爱校;志气;仁孝;感恩
高中生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常会伴随着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负面行为,例如厌校、厌学、厌家甚至厌世等。面对这类问题,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往往简单粗暴,特别是语言生硬,令学生难以接受。
清朝人叶燮曾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在平时的育人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平易流畅、简易雅美的诗词启智、怡情、崇德,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学生易于接受,且效果显著。
一、以原创诗词孕育爱校之情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营造良好的、学生认同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学校环境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比较差,使学生受到困扰时,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恰当的教化非常必要。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从市区迁到位于郊区的新校区之初,各项设施还不完善、交通不方便,社会对此颇有微词,学生的学习也受到影响。笔者想,如果能让学生发现新校区之美和理解迁校的意义所在,将至少能“抚平”因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创伤”。
于是,笔者创作了一首词《沁园春·一中》(新韵),描绘了一幅新校区“天时、地利、人和”的“画卷”:“三洲藏龙,南海守望,漠水怀东。叹流波澄阔,碧空净气;芳华丰润,学海高风。文理迎头,德才携手,俊彦层出声誉隆。恩常报,眷澍泽桑梓,桃李葱葱。 //师生智勇攀登。溯其本、千锤百炼中。忆南恩孕鬻,东山耕种,沧桑尽历,沉淀峥嵘。功业千秋,风华世纪,孟母三迁润翠泓。新篇谱,立雄心壮志,灿耀苍穹!” 上阕首句以“三洲藏龙,南海守望,漠水怀东”、下阕以“功业千秋,风华世纪,孟母三迁润翠泓”让学生感知新校区地理环境的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校区所在地“三洲”可谓一个卧虎藏龙的好地方,有广袤南海守望,有母亲河漠阳江的怀抱和滋润,还有师生“芳华丰润,学海高风”的优良品格,有“文理迎头,德才携手”“师生智勇攀登”的竞技合作意识,有“恩常报,眷澍泽桑梓”的家国情怀,有“灿耀苍穹”的“雄心壮志”等。
通过欣赏这首教师原创的词,学生心中涌起一股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以母校为荣的强烈情怀,感到能在这样的新校区学习也是无比的荣幸。
二、以原创诗词激扬志气之怀
先哲王阳明说过:“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可见,志向是学习的动力。面对未来,学生有无限的憧憬,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挫折的打击,有些学生就变得消沉。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笔者曾在一次考试总结中作词《诉衷情·致莘莘学子》对学生“诉衷情”:“衣食行住此生图,学业更明珠。韶华回首倾刻,孰愿悔当初? //锥刺股,牧编蒲,五车书。志存高远,破釜沉舟,尝胆吞吴。”以“孰愿悔当初”之问激发学生珍惜求学时光,以“锥刺股,牧编蒲,五车书”系列故事启悟学生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典故鼓励学生——“有志者”“苦心人”将会因不断努力而成功。
当然,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需要把握各种条件。例如,农谚说“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2015年新高三开学时适逢立秋(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天晴天),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良机,课堂中即与学生作诗“言志”:“立秋六月歉收天,晴日应时期有年。若是今番丰五谷,追肥趋利好耘田。”以这首《秋之韵》启悟学生:成長道路上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存,要想成功,正如农业生产祈愿丰收一样,必须“追肥趋利好耘田”。
通过这些朴实而有诗意的语言交流,学生感慨:“一中窗下一千日,不负留仙自勉联。”由此立志发奋学习,为前程披荆斩棘。
三、以原创诗词传承仁孝之道
《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孝极为重视。笔者常以自己的情怀与行动,“身正为范”,通过诗词滋养学生“仁孝”的品质。
例如,笔者曾在“母亲节”作词《清平乐·母亲》:“秋收春耖,月色炊烟袅。十亩农耕蔬与稻,怀背苦中倩笑。 //渔唱玉浪银沙,及笄何奈成家。心血浇培儿女,亲恩回报无涯。”在以“母亲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里,让学生在“十亩农耕蔬与稻,怀背苦中倩笑”情境中感受母亲为了儿女“苦但快乐着”,在“亲恩回报无涯”诺言中升华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
再如,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时,对学生进行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教育。因为重阳节恰好是笔者父亲生日,笔者曾作词《诉衷情·父亲》:“金风送爽始清凉,彩鹞舞鸳鸯。父年年有今日,逢岁岁重阳。//怀礼义,树芬香,俪忠良。俭勤田者,恬淡甘贫,此愿宁康。”现实中,有些人对父母表达爱时会很“羞涩”,而用“父年年有今日”“此愿宁康”的生日祝福语,让学生明白可用更含蓄、雅美的语言表达对父母衷心的祝愿。
由此可见,以原创诗词“言情”,可使学生内心孝亲之情更加深刻,更加强烈。
四、以原创诗词滋养感恩之心
人生中值得感恩的人很多,“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应感恩父母、孝顺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应感恩教师、尊敬教师。此外,还有感恩社会,等等。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新竹》这样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同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前辈的培养,学会感恩,是应有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至少需做到两点:
一是教他们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别人的付出与关爱。例如,在感恩教师方面,笔者曾作词《卜算子·早出晚归》,让学生感动在这样的“画面”里:“何故眼蒙眬?月影当非雾。楼上书声雀未鸣,还寐南檐处。//偶望近村居,袅袅炊烟暮。肺腑三番伏案迟,灯火归家路。”学生也更深刻地认识了“楼上书声雀未鸣”“肺腑三番伏案迟,灯火归家路”的“早出晚归”,正是教师爱生勤教的缩影。也曾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临江仙·教师节》:“云淡天高秋色湛,中心湖上清波。明师庆贺日妍和。憺然迷语致,忽见叶萧娑。//群雀欢声摇曳柳,冷眉年月磋砣。目今模范几鸣珂?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讴歌。”学生在“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讴歌”中体会了教师的情操高洁,如秋色之“湛”、湖波之“清”,值得人们的尊敬与歌颂。
沐浴着“师爱”的暖流,学生对教师的无私奉献深怀感激,进一步增强了遵守纪律、尊师力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教师的情愫。
二是教他们学会以“愧疚”之心反省自己的“无礼”与“怠慢”。例如,尊敬、照顾老人是晚辈的责任,不能怠慢,否则应有愧于心。笔者曾借清明节之际,引导学生感恩、缅怀先人,其间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愧疚”词《风入松·念祖父》:“纷纷春雨间天晴,又过清明。年年祭扫慎追远,怜祖君、祖母同茔。万古青山莽莽,一春草木菁菁。//忆中蕉叶下株楹,风啸蝉鸣。水缸待等炊烟起,荜门里、浅巷呼声。往事千端历历,愧心无限怦怦。”
“往事千端历历,愧心无限怦怦”,透过笔者的“愧疚”之心,学生也纷纷反省自己,从而懂得应更珍惜与父母长辈共同生活的时光。
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笑对人生。通过“感恩”诗词的教化,学生感恩之心激荡,决心积极追求感恩的人生。
“诗言志,词言情”,与诗词相伴,与原创诗词相约,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化学生,将有效地浸润学生青春的心灵,培育他们的“爱校之情”“志气之怀”“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胡兴松.诗词中的哲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2]姚伟艳.课堂教学的“四心”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
责任编辑 万永勇
[关键词] 原创诗词;爱校;志气;仁孝;感恩
高中生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常会伴随着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负面行为,例如厌校、厌学、厌家甚至厌世等。面对这类问题,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往往简单粗暴,特别是语言生硬,令学生难以接受。
清朝人叶燮曾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在平时的育人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平易流畅、简易雅美的诗词启智、怡情、崇德,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学生易于接受,且效果显著。
一、以原创诗词孕育爱校之情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营造良好的、学生认同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学校环境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比较差,使学生受到困扰时,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恰当的教化非常必要。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从市区迁到位于郊区的新校区之初,各项设施还不完善、交通不方便,社会对此颇有微词,学生的学习也受到影响。笔者想,如果能让学生发现新校区之美和理解迁校的意义所在,将至少能“抚平”因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创伤”。
于是,笔者创作了一首词《沁园春·一中》(新韵),描绘了一幅新校区“天时、地利、人和”的“画卷”:“三洲藏龙,南海守望,漠水怀东。叹流波澄阔,碧空净气;芳华丰润,学海高风。文理迎头,德才携手,俊彦层出声誉隆。恩常报,眷澍泽桑梓,桃李葱葱。 //师生智勇攀登。溯其本、千锤百炼中。忆南恩孕鬻,东山耕种,沧桑尽历,沉淀峥嵘。功业千秋,风华世纪,孟母三迁润翠泓。新篇谱,立雄心壮志,灿耀苍穹!” 上阕首句以“三洲藏龙,南海守望,漠水怀东”、下阕以“功业千秋,风华世纪,孟母三迁润翠泓”让学生感知新校区地理环境的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校区所在地“三洲”可谓一个卧虎藏龙的好地方,有广袤南海守望,有母亲河漠阳江的怀抱和滋润,还有师生“芳华丰润,学海高风”的优良品格,有“文理迎头,德才携手”“师生智勇攀登”的竞技合作意识,有“恩常报,眷澍泽桑梓”的家国情怀,有“灿耀苍穹”的“雄心壮志”等。
通过欣赏这首教师原创的词,学生心中涌起一股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以母校为荣的强烈情怀,感到能在这样的新校区学习也是无比的荣幸。
二、以原创诗词激扬志气之怀
先哲王阳明说过:“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可见,志向是学习的动力。面对未来,学生有无限的憧憬,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挫折的打击,有些学生就变得消沉。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笔者曾在一次考试总结中作词《诉衷情·致莘莘学子》对学生“诉衷情”:“衣食行住此生图,学业更明珠。韶华回首倾刻,孰愿悔当初? //锥刺股,牧编蒲,五车书。志存高远,破釜沉舟,尝胆吞吴。”以“孰愿悔当初”之问激发学生珍惜求学时光,以“锥刺股,牧编蒲,五车书”系列故事启悟学生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典故鼓励学生——“有志者”“苦心人”将会因不断努力而成功。
当然,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需要把握各种条件。例如,农谚说“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2015年新高三开学时适逢立秋(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天晴天),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良机,课堂中即与学生作诗“言志”:“立秋六月歉收天,晴日应时期有年。若是今番丰五谷,追肥趋利好耘田。”以这首《秋之韵》启悟学生:成長道路上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存,要想成功,正如农业生产祈愿丰收一样,必须“追肥趋利好耘田”。
通过这些朴实而有诗意的语言交流,学生感慨:“一中窗下一千日,不负留仙自勉联。”由此立志发奋学习,为前程披荆斩棘。
三、以原创诗词传承仁孝之道
《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孝极为重视。笔者常以自己的情怀与行动,“身正为范”,通过诗词滋养学生“仁孝”的品质。
例如,笔者曾在“母亲节”作词《清平乐·母亲》:“秋收春耖,月色炊烟袅。十亩农耕蔬与稻,怀背苦中倩笑。 //渔唱玉浪银沙,及笄何奈成家。心血浇培儿女,亲恩回报无涯。”在以“母亲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里,让学生在“十亩农耕蔬与稻,怀背苦中倩笑”情境中感受母亲为了儿女“苦但快乐着”,在“亲恩回报无涯”诺言中升华孝顺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
再如,在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时,对学生进行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教育。因为重阳节恰好是笔者父亲生日,笔者曾作词《诉衷情·父亲》:“金风送爽始清凉,彩鹞舞鸳鸯。父年年有今日,逢岁岁重阳。//怀礼义,树芬香,俪忠良。俭勤田者,恬淡甘贫,此愿宁康。”现实中,有些人对父母表达爱时会很“羞涩”,而用“父年年有今日”“此愿宁康”的生日祝福语,让学生明白可用更含蓄、雅美的语言表达对父母衷心的祝愿。
由此可见,以原创诗词“言情”,可使学生内心孝亲之情更加深刻,更加强烈。
四、以原创诗词滋养感恩之心
人生中值得感恩的人很多,“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应感恩父母、孝顺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应感恩教师、尊敬教师。此外,还有感恩社会,等等。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新竹》这样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同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前辈的培养,学会感恩,是应有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至少需做到两点:
一是教他们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别人的付出与关爱。例如,在感恩教师方面,笔者曾作词《卜算子·早出晚归》,让学生感动在这样的“画面”里:“何故眼蒙眬?月影当非雾。楼上书声雀未鸣,还寐南檐处。//偶望近村居,袅袅炊烟暮。肺腑三番伏案迟,灯火归家路。”学生也更深刻地认识了“楼上书声雀未鸣”“肺腑三番伏案迟,灯火归家路”的“早出晚归”,正是教师爱生勤教的缩影。也曾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临江仙·教师节》:“云淡天高秋色湛,中心湖上清波。明师庆贺日妍和。憺然迷语致,忽见叶萧娑。//群雀欢声摇曳柳,冷眉年月磋砣。目今模范几鸣珂?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讴歌。”学生在“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讴歌”中体会了教师的情操高洁,如秋色之“湛”、湖波之“清”,值得人们的尊敬与歌颂。
沐浴着“师爱”的暖流,学生对教师的无私奉献深怀感激,进一步增强了遵守纪律、尊师力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教师的情愫。
二是教他们学会以“愧疚”之心反省自己的“无礼”与“怠慢”。例如,尊敬、照顾老人是晚辈的责任,不能怠慢,否则应有愧于心。笔者曾借清明节之际,引导学生感恩、缅怀先人,其间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愧疚”词《风入松·念祖父》:“纷纷春雨间天晴,又过清明。年年祭扫慎追远,怜祖君、祖母同茔。万古青山莽莽,一春草木菁菁。//忆中蕉叶下株楹,风啸蝉鸣。水缸待等炊烟起,荜门里、浅巷呼声。往事千端历历,愧心无限怦怦。”
“往事千端历历,愧心无限怦怦”,透过笔者的“愧疚”之心,学生也纷纷反省自己,从而懂得应更珍惜与父母长辈共同生活的时光。
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笑对人生。通过“感恩”诗词的教化,学生感恩之心激荡,决心积极追求感恩的人生。
“诗言志,词言情”,与诗词相伴,与原创诗词相约,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化学生,将有效地浸润学生青春的心灵,培育他们的“爱校之情”“志气之怀”“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胡兴松.诗词中的哲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2]姚伟艳.课堂教学的“四心”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