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园无效消耗自古有之,主要是树体自身和人为的无效消耗。通过现代科技降低苹果园无效消耗,提高果品竞争力,是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苹果园无效消耗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树体无效消耗
1.幼树期长
俗有“桃三、杏四、梨五年”之说。传统的苹果栽培,一般10年进入结果期。随着技术的进步,缩短了苹果幼树期,一般需7~8年进入结果期。导致乔化砧苹果幼树期长的原因:一是建园质量差,表现为土壤瘠薄,苗木质量差;二是重发展,轻管理;三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慢。
2.初果-结果期
一是无效枝多,由于传统的理念,生产上采取多留枝措施,导致树体郁闭,枝量过大,亩枝量超过15万,其中,无效枝多达1/3。二是营养生长量多。由于生长季节对剪锯口芽、徒长枝、过密的应疏枝未进行及时处理,导致树体混乱,营养枝偏多;由于肥水管理不合理,导致果树二次生长量较大,有的秋梢生长量超过50%。叶片大而薄,单叶面积超过40平方cm。
(二)化肥和农药的浪费使用
1.化肥的利用率低及过量使用
目前,据检测苹果园化肥利用率低于30%。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土壤肥力低;二是大水漫灌导致肥水流失;三是施肥方法、时间不合理;四是单一施用化肥。根据我市测土结果,多数果园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且磷的含量过高,最高的园片200~400kg五氧化二磷/hm2,氮肥2000kg/hm2以上,远远高于果园最大推荐量。
2.农药的滥用及过量使用
苹果园农药的滥用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随意选择农药,有的果农缺乏农药常用知识及病虫发生规律,病虫防治随意性强,偏信广告宣传。如采用多菌灵、甲托等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敌杀死等菊脂类农药防治螨类害虫;二是打“保险药”。受农药厂家的误导,在防治病虫时,增加用药次数以求保险;三是抓不住防治关键期。调查发现,60%以上的果农不能适期喷药;四是药剂多混乱混。据调查,在病虫防治工作中,存有一次防治,全治的现象,一次混配6~7种农药,且用药量大,采取淋浴式喷药,每亩用药水量在500kg。
二、主要对策及效果
(一)纺锤组合形技术
苹果结果树应将矮砧栽培所采取的纺锤形嫁接在乔化苹果栽培上,培养成纺锤组合形。即:把苹果树的主枝培养成横向大纺锤形,结果枝组培养成大小不同的纺锤形,把一棵树培养成纺锤组合形。实践证明,该树形适合招远的实际情况,应用效果明显。
1.结果早,立体结果
纺锤组合形树体,主枝5~6个,在中干上错落着生,无明显层次,由于中干上生长点多,分散了树体的生长势力,易稳定树势,成花结果;树体纺锤形或乔化主枝横向纺锤形,结果部位分布均匀,可以达到立体结果。据调查,平均株产125kg,其中背上结果量为1/4~1/5,背下结果量为1/4~1/5。树体上部结果量1/3强,下部结果量1/2强。
2.修剪轻,用工少
采取以疏为主,疏缩结合的措施,果园亩枝量控制在8~12万条,较常规修剪减少无效枝量5万条,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修剪由常规40株/天/人,提高到10株/h/人,每亩节约用工50%,每亩节约费用25元。
3.果品质量好
由于采取纺锤组合型整枝技术,果树光合利用率高,结果枝质好。结果树平均亩产稳定在3000~4000kg,红富士苹果平均单果重230g以上,果实着色达到8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14%以上,优质果率(出口果率)达到68%,最高年份达到86%,较常规管理提高40个百分点。
(二)土壤环境优化技术
1.地下建立营养库
于早春或晚秋,在距树干两侧1~1.5m处,顺行向,挖宽60cm、深60~80cm的施肥渠,先将熟土翻入渠底1/4~1/3时,并排放入两捆玉米秸,随后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kg,混加风化石灰50kg,回填灌水沉实。
2.培土双覆盖制
首先在树盘覆草5~10cm;其次,在距树干两侧1~1.5m处,沿行向,挖宽30~40cm、深20~30cm的灌水沟,并将土培在树干周围,形成高5~10cm,上宽100~150cm,下宽150~200cm的土垄。于萌芽前后,进行追肥、灌水、覆黑地膜,沿树两行一边一幅黑色地膜,灌水沟一并覆盖,覆膜后压少许泥土,以防被风吹起,膜上方每平方米扎20~30个小孔,灌水时随垄两边灌水沟内进行,每隔2~3株树设一横坝,改变横坝高低控制灌水量。
(三)主要效果及效益
1.对生产费用的影响
由于优化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高了肥水利用率,化肥施用量由过去的每亩使用320kg,减少到现在的60kg。一般苹果结果树,管理年内要确保四水,即萌芽、开花、果实膨大、封冬四水。常规灌水一般每次亩用水量50方左右,覆草覆膜后每次亩用水量10~12方,是常规灌水的1/4~1/5。常规灌水后需行铧锄,加上年内降雨铧锄,一般一年需铧锄6~8次,平均7次。覆草覆膜后,可节约用工7个左右,每个人工费用按30元计算,每年每亩节约费用210元,扣除起坝覆膜用2个工,费用80元,黑地膜投入每亩60元,实际每年每亩可节约费用70元。
2.对病虫防治的影响
2002~2003年调查,采用覆盖黑膜技术较对照,未发现出土桃小食心虫,无袋栽培的红富士500个果,虫果率为0.4%,对照虫果率达到3.2%。有袋栽培红富士苹果500个,覆盖黑膜技术的苦痘病果4个,占0.8%,对照苦痘病62个,占12.4%,试验较对照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这可能因为起垄双覆盖技术,促进了细根生长,保持了土壤湿度,有利于钙的吸收利用所致。
3.对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覆膜区苹果平均单果重为246.7g,较清耕区增加11.4g。平均每亩产量比清耕区增加640kg。覆膜区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6%,较清耕区苹果提高了0.4个百分点。果实硬度无差别。
(四)病虫主动防御技术
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以矿质源农药为基础,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以生物农药为主,比如齐螨素防治红蜘蛛,多抗霉素防治斑点落叶病,灭幼脲防潜叶蛾,吡虫啉防蚜虫等。以化学农药为辅。同时,禁止使用或少用对果实有刺激的农药,如代森锰锌类农药,硫磺复配农药等;减少农药混配的种类,每次化防农药种类应在4种以内。生产上有相当一部分果农混配农药种类超过5种,有的达7~8种;四是适当加大稀释倍数。如都是1000倍两种农药(杀虫、杀菌),混配时,用550~600kg水加入两种农药,不仅可以达到防效,还避免了药害的发生;适当提前套袋时间。据调查,6月10日以后套袋的,黑点病等发生重的可达50%以上,而6月10日以前套袋的,仅为5%~10%,因而认为在现有气候情况下,谢花后一个月后应进行套袋,在两周内完成。只要选好纸袋种类,严格操作规程,加强配套措施,果实套袋效果良好。
通过以上措施,全年化防由12次以上减少到6~8次,好果率达到96%以上。
一、苹果园无效消耗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树体无效消耗
1.幼树期长
俗有“桃三、杏四、梨五年”之说。传统的苹果栽培,一般10年进入结果期。随着技术的进步,缩短了苹果幼树期,一般需7~8年进入结果期。导致乔化砧苹果幼树期长的原因:一是建园质量差,表现为土壤瘠薄,苗木质量差;二是重发展,轻管理;三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慢。
2.初果-结果期
一是无效枝多,由于传统的理念,生产上采取多留枝措施,导致树体郁闭,枝量过大,亩枝量超过15万,其中,无效枝多达1/3。二是营养生长量多。由于生长季节对剪锯口芽、徒长枝、过密的应疏枝未进行及时处理,导致树体混乱,营养枝偏多;由于肥水管理不合理,导致果树二次生长量较大,有的秋梢生长量超过50%。叶片大而薄,单叶面积超过40平方cm。
(二)化肥和农药的浪费使用
1.化肥的利用率低及过量使用
目前,据检测苹果园化肥利用率低于30%。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土壤肥力低;二是大水漫灌导致肥水流失;三是施肥方法、时间不合理;四是单一施用化肥。根据我市测土结果,多数果园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且磷的含量过高,最高的园片200~400kg五氧化二磷/hm2,氮肥2000kg/hm2以上,远远高于果园最大推荐量。
2.农药的滥用及过量使用
苹果园农药的滥用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随意选择农药,有的果农缺乏农药常用知识及病虫发生规律,病虫防治随意性强,偏信广告宣传。如采用多菌灵、甲托等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敌杀死等菊脂类农药防治螨类害虫;二是打“保险药”。受农药厂家的误导,在防治病虫时,增加用药次数以求保险;三是抓不住防治关键期。调查发现,60%以上的果农不能适期喷药;四是药剂多混乱混。据调查,在病虫防治工作中,存有一次防治,全治的现象,一次混配6~7种农药,且用药量大,采取淋浴式喷药,每亩用药水量在500kg。
二、主要对策及效果
(一)纺锤组合形技术
苹果结果树应将矮砧栽培所采取的纺锤形嫁接在乔化苹果栽培上,培养成纺锤组合形。即:把苹果树的主枝培养成横向大纺锤形,结果枝组培养成大小不同的纺锤形,把一棵树培养成纺锤组合形。实践证明,该树形适合招远的实际情况,应用效果明显。
1.结果早,立体结果
纺锤组合形树体,主枝5~6个,在中干上错落着生,无明显层次,由于中干上生长点多,分散了树体的生长势力,易稳定树势,成花结果;树体纺锤形或乔化主枝横向纺锤形,结果部位分布均匀,可以达到立体结果。据调查,平均株产125kg,其中背上结果量为1/4~1/5,背下结果量为1/4~1/5。树体上部结果量1/3强,下部结果量1/2强。
2.修剪轻,用工少
采取以疏为主,疏缩结合的措施,果园亩枝量控制在8~12万条,较常规修剪减少无效枝量5万条,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修剪由常规40株/天/人,提高到10株/h/人,每亩节约用工50%,每亩节约费用25元。
3.果品质量好
由于采取纺锤组合型整枝技术,果树光合利用率高,结果枝质好。结果树平均亩产稳定在3000~4000kg,红富士苹果平均单果重230g以上,果实着色达到8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达14%以上,优质果率(出口果率)达到68%,最高年份达到86%,较常规管理提高40个百分点。
(二)土壤环境优化技术
1.地下建立营养库
于早春或晚秋,在距树干两侧1~1.5m处,顺行向,挖宽60cm、深60~80cm的施肥渠,先将熟土翻入渠底1/4~1/3时,并排放入两捆玉米秸,随后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kg,混加风化石灰50kg,回填灌水沉实。
2.培土双覆盖制
首先在树盘覆草5~10cm;其次,在距树干两侧1~1.5m处,沿行向,挖宽30~40cm、深20~30cm的灌水沟,并将土培在树干周围,形成高5~10cm,上宽100~150cm,下宽150~200cm的土垄。于萌芽前后,进行追肥、灌水、覆黑地膜,沿树两行一边一幅黑色地膜,灌水沟一并覆盖,覆膜后压少许泥土,以防被风吹起,膜上方每平方米扎20~30个小孔,灌水时随垄两边灌水沟内进行,每隔2~3株树设一横坝,改变横坝高低控制灌水量。
(三)主要效果及效益
1.对生产费用的影响
由于优化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高了肥水利用率,化肥施用量由过去的每亩使用320kg,减少到现在的60kg。一般苹果结果树,管理年内要确保四水,即萌芽、开花、果实膨大、封冬四水。常规灌水一般每次亩用水量50方左右,覆草覆膜后每次亩用水量10~12方,是常规灌水的1/4~1/5。常规灌水后需行铧锄,加上年内降雨铧锄,一般一年需铧锄6~8次,平均7次。覆草覆膜后,可节约用工7个左右,每个人工费用按30元计算,每年每亩节约费用210元,扣除起坝覆膜用2个工,费用80元,黑地膜投入每亩60元,实际每年每亩可节约费用70元。
2.对病虫防治的影响
2002~2003年调查,采用覆盖黑膜技术较对照,未发现出土桃小食心虫,无袋栽培的红富士500个果,虫果率为0.4%,对照虫果率达到3.2%。有袋栽培红富士苹果500个,覆盖黑膜技术的苦痘病果4个,占0.8%,对照苦痘病62个,占12.4%,试验较对照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这可能因为起垄双覆盖技术,促进了细根生长,保持了土壤湿度,有利于钙的吸收利用所致。
3.对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覆膜区苹果平均单果重为246.7g,较清耕区增加11.4g。平均每亩产量比清耕区增加640kg。覆膜区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6%,较清耕区苹果提高了0.4个百分点。果实硬度无差别。
(四)病虫主动防御技术
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以矿质源农药为基础,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以生物农药为主,比如齐螨素防治红蜘蛛,多抗霉素防治斑点落叶病,灭幼脲防潜叶蛾,吡虫啉防蚜虫等。以化学农药为辅。同时,禁止使用或少用对果实有刺激的农药,如代森锰锌类农药,硫磺复配农药等;减少农药混配的种类,每次化防农药种类应在4种以内。生产上有相当一部分果农混配农药种类超过5种,有的达7~8种;四是适当加大稀释倍数。如都是1000倍两种农药(杀虫、杀菌),混配时,用550~600kg水加入两种农药,不仅可以达到防效,还避免了药害的发生;适当提前套袋时间。据调查,6月10日以后套袋的,黑点病等发生重的可达50%以上,而6月10日以前套袋的,仅为5%~10%,因而认为在现有气候情况下,谢花后一个月后应进行套袋,在两周内完成。只要选好纸袋种类,严格操作规程,加强配套措施,果实套袋效果良好。
通过以上措施,全年化防由12次以上减少到6~8次,好果率达到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