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杏锦鸠醉花生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_1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笔下的“花生政策”幽默有趣,把鲁迅的真性情表露无遗。花生,被鲁迅奉为“第一零食”。
  我极爱花生,清脆饱满,玲珑可人,一副憨态欢欣的模样。一把花生,剥出自然的静气,嚼出光阴的轻缓。午后暖阳下,提一袋花生,剥壳,留待烧粥,偶尔放几粒在嘴里品咂,清香扑鼻。
  这几日,胃口极差,胡吃海喝的年月竟也如此寡味。想到花生,便抓来一把,顿觉满口甘甜清香,花生的能耐神奇可见。晚饭后,一把花生,静对电视,一天的忙碌就这么安闲了下来。
  父亲嗜酒,自然爱花生,花生和酒,绝对是最佳搭档,不离不弃。父亲炒的花生粒香脆爽口,饱满亮红,这是他多年“实战”的结果。父亲炒花生有个诀窍,熱锅倒冷油,转小火,下花生米,油要没过花生一点,待花生在油锅中“噼啪”作响,表皮裂开时,迅速起锅沥油。稍凉后,撒点细盐,放置晾透,即可食用。
  此时的花生味道最佳,佐小酒,似神仙。冬日清闲,一碟新炒的花生,一壶暖热的酒,吃出冬天的静美旷远。想起张岱,大雪弥漫,天地一白,独往湖心亭看雪,何等雅致。到亭上,烧酒畅饮,我想定少不了花生,吞天地之静气,痴迷于万物之清宁浩渺。
  儿时,家里种了几亩花生。春日播种,夏日杏黄色的小花在微风里招摇,好不自然,似蝴蝶,像闺中碧玉女子,欲罢还休,羞涩地隐于茂密的绿叶之间。花生花期极短,极力蓬勃,顽强坚韧,待雨滋润后,便见缝插针般钻入泥土,有力生长,孕育饱满的果实。待秋风萧,落叶飞,花生便跃跃欲出了。
  相较于其他农作物,花生的收割是轻松的,无须大动干戈。轻掘,抓住茎叶,摇晃一扯,连根拔起。一抖,沙土“哗啦啦”掉落,露出圆滚诱人的花生。一簇簇,在阳光的映衬下,耀眼喜人,在秋风的晃荡下,豁然开朗。
  鲜花生,最可口,盐水花生最能勾起童年的味蕾。大锅烧水,放入花生,少许盐,水开,花生的新鲜味,香飘满园。迫不及待地从锅中捞出一个,太烫,急得在掌心热闹地蹦跳。剥开,红红的花生粒滑入嘴里,满口甜香,带着大地的清爽,甜津津地绕遍周身。
  “落花生者——今江南亦植之矣。”这是《闽游记略》中说的。花生,明末清初时从南美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千家万户。只可惜,花生来得太晚了,李白、白居易、王维们都没看到花生的身影,要不然在唐诗中,花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当红小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种场合怎么能没有花生呢?
  花生不挑,炸、煮、炒、卤,都是美味。岁至寒冬,极想喝碗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合水煮熟,外用花生、榛穰、松子……以作点染。”只听这些名字就口舌生津,一碗下肚,喝下的是光阴的故事,是和花生的喃语。
  寒冬腊月,酒佐花生,慢慢地呷,在芳香中,品出桃李春风的喜悦,庸常的日子也能嚼出繁杏锦鸠的欢欣。
  刘中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延河》《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散文入选中学考试卷和模拟试卷等。
  编辑 闫清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提起童年,你会想起什么? 花棉袄里的一针一线,藏着奶奶满满的疼爱;墙院里的方寸之地,是欢乐的“百草园”;屋前院后的芦苇荡,飘荡着最烂漫的欢笑;一生中,最简单快乐的时光是童年。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時候,整个世界都是彩色的,生活就像天上的彩虹和乐园的城堡一样,多彩而欢乐。  童年的我们,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在我们眼里,一切都是好玩的,非得玩到大汗淋漓,才肯像个泥鳅一样溜回家。  童年的我们,没有手机
期刊
一  我出生时,满天星辰将它们最后一缕浊气溶解在榆树的露水里,被温暖的晨光揉进我的梦。从此,我失去了平平淡淡度过此生的资格。  二  在我的梦中,戈德里山谷的美远不及它真实的模样。梦中的玫瑰不再吐露鲜红的芬芳;阳光流进戈德里山谷时失去炽热的温度,穿进我的梦里就失去了暖黄的颜色。孩子们晒着苍白的太阳,读着课本上古老的句子,话一出口就成了静谧的风,飘去了。  我的梦没有斑斓缤纷的色彩,只有一帧帧令人难
期刊
于德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协副主席。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小说选刊》《诗刊》《散文》《散文选刊》《儿童文学》《小小说选刊》等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零点开始》,长篇随笔《我和端端》,散文集《自然笔记》,散文诗集《渡口集》,短篇小说集《少年菊花刀》,小小说集《杭州路十号》等六十余部。曾获第三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冰心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有作品被译介到日
期刊
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汪国真说,你要活得快乐些,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活得辉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就只能活得平凡些。是的,在一定程度上,平凡也是人生中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着一头倔强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映出当时社会丑恶,手握一支敢于针砭时弊的钢笔――是鲁迅。对鲁迅,很多人一直有着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印象。  但
期刊
孩子们,提及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你们会想起哪首诗?  我猜,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首打小就会背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让大家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粮食。作者李绅也凭借《悯农》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名中的“悯”字有“怜悯、同情”的意思,我将它理解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心。
期刊
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在田垄与田垄之间,在村落与村落之间,在风车与风车、槐树与槐树之间,绵延不断的麦田与六月的阳光交相辉映,到处洋溢的都是耀眼的金光。太阳在天上,但六月的麦田更像太阳,密密匝匝的麦芒宛如千丝万缕的阳光。阳光普照,大地一片灿烂,壮丽而又辉煌。这是苏北的大地,没有高的山,深的水,它平平整整,一望无际,同时也就一览无余。麦田里没有风,有的只是
期刊
“我与文学的故事”主题征文发布以来,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的投稿。父亲买的书为年幼的杨超艺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的大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杨超艺与文学的故事。  “归来是诗,离去成词,且笑风尘不敢造次。”我偶然瞥过,一下喜欢上这句话,不仅因为它的美,还因为它所包含的文学气息。回看我走过的路,归来离去风雨参差,穿插着一段段文字插曲。  父亲读大学时买了许多书,泛黄的书页氤氲着墨香和岁月的气息,为年幼的我
期刊
2168年6月z市中心医院  “杨博士,您确定要这么做吗?这毕竟是第一次尝试,成功率不会超过30%,您身份特殊……”  “不用说了,为了科学和人类的进步,我就算牺牲了也值得。”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躺在手术台上看着询问他的医生说。他的身上插满了大大小小的针管,密密麻麻的线缠紧他的身子,四周来来往往检查仪器的医生都是全国著名的手术专家,他们或在重大的手术中担任过主治医师,或在著名报刊中发表过论文。他们的名
期刊
在苏中乡下,吃饭意味着某种仪式。饭桌上,偶尔左手不捧碗,我妈会隔着桌子伸过筷子来打手,说不打不长记性。有时五指朝上捧碗,也要挨一通说,这叫五指巴天,是不尊重上天。碗洗后得用抹布擦净,一只只反扣好,筷子得两根摆得一样齐。喝粥不能发出呼啦声,喝汤头不可埋到碗里,吸面条脖子不要仰得鼻孔眼朝天,筷子不得捅得饭碗“嗵嗵”响。对于让人活下去的东西,村子里的人有种天然的崇敬。我妈说,吃饭没吃相出息不会大,宁可饿
期刊
每到一个地方,我最先熟络起来的,必是“阿姨”。上学那会,经常在校报忙碌,一位管卫生的欧阳阿姨,每次看到我坐下来歇息,都会拎着开水壶过来跟我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考试有没有过。旁人开玩笑:阿姨好偏心。  欧阳阿姨说:她是懂礼的好孩子,每天都逗我笑,总是谢谢不离口。  后来阿姨喜得孙儿,名字是我取的。  工作了,单位有个阿姨跟妈妈同岁,每次发东西,都给我多发。虽然不过是抽纸等不起眼的小东西,但那份被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