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和李玉茹:心里有一个明天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相信缘分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明天。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的,是等待。1947年秋天,李玉茹等来了曹禺。
  那是上海最美的季节,也是李玉茹戏剧生涯最美的时节。那一年,她23岁。青衣、花旦、刀马旦,样样在行;梅、程、尚、荀,派派贯通;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无不打着她八岁人北京中华戏曲学校,师从王瑶卿、程砚秋、律佩芳、吴富琴等名家的印记。而1940年她组建戏剧班子“如意社”,以及“如意社”于1941年春节开始在上海连续一个半月颇为叫座的演出,更让她这位梨园新秀一举驰名大江南北。此后,她的戏剧舞台熠熠生辉。
  1947年的她是大来演出公司组织的剧团里的一名挂牌演员,是一名颇有韵致的花旦,与同时挂牌的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同台演出。虽然年轻,她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俨然可与众名角媲美。但谢幕之后,她常常独自叹息,演技再高,在那个社会仍被冠以“戏子”之称。该如何坚持演下去,她有时也很迷茫。
  这一天,李玉茹和周信芳同台演出麒派名剧《坐楼杀惜》。舞台上的李玉茹目光流转、身段婀娜,举手投足间尽显风釆,周信芳更是全神贯注,演艺精湛,大师气度自然展露。
  演毕,两位气度不凡的观众走上前来,其中一位单刀直人地对她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您的戏,传统规范都有了,可是缺少神韵,淡而无味,与周信芳先生相比,内心的东西少。您要学他唱戏的节奏,不要程序化,不要被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捆住。”
  一刹那,李玉茹的心湖被一粒石子击中,而这个激起波澜的人就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曹禺。
  听到曹禺的名字,李玉茹喜出望外,她知道曹禺还是在十年前。那时的曹禺凭借话剧《雷雨》一举成名,后又创作了话剧《日出》《蜕变》等,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李玉茹看过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曹禺的《日出》,抗战时期,她又看了曹禺的另一部话剧《蜕变》,后来,她迷上了曹禺所有的戏……她在这些戏剧里流连忘返,忘掉了那是戏,开始懂得戏如人生。
  此刻,天上掉下了戏剧大师,又颇为诚恳地说出这番关于戏剧的高论,搅起了她心里的涟漪。对于李玉茹来说,曹禺就像天上耀眼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她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颗星辰竟辉映了她的人生。这次相遇让她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戏剧的光辉,她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经常到曹禺家去拜访。戏剧、人生,她像是在同自己的老师或兄长进行探讨。
  一天,曹禺似是早有准备,将罗曼·罗兰的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郑重其事地送给了她,并告诉她,这是一个为事业献身的艺术家形象,艺术是崇高的,值得为此艰苦努力。遮挡在李玉茹心头的那层迷雾蓦然间散去,她看到了戏剧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从此,苦孩子出身、没念过多少书的李玉茹爱上了读书。曹禺家有什么书,她就买什么书。老上海四马路上的书店,是李玉茹经常光顾的地方。
  那时候,曹禺正在构思一部以女演员为主角的剧本,也抽出时间去找李玉茹谈心,从她的身上寻找创作灵感,可被外人看作才子的曹禺,在李玉茹母亲的眼里,不过是个穷读书人,李玉茹母亲并不欢迎他去家里。吃了闭门羹的曹禺,只好另觅地方与李玉茹交流,曹禺经常不停地徘徊在李玉茹门前,良久,李玉茹才能背着母亲溜出来。曹禺骑一辆破旧的脚踏车,承载着两个热爱戏剧的人,直奔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渐渐地,两人的内心都滋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后来,曹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到达北京。临别前,他向李玉茹告别,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一个演员,没有田、没有地,不要听信外面的谣传,应当留在上海,好好演戏。你是很有希望的,前途一定会更好。”在谣言频传、秩序混乱的时局下,只会演戏不懂时政的李玉茹听从曹禺的建议,留在了上海。
  二人相遇、相知虽是处处机缘,但还是错过了……后来,她去了朝鲜。待她回国后,曹禺已娶了妻子方瑞,
  二
  十年浩劫,无处话凄凉。能努力活下来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明天。
  1978年,曹禺经历浩劫后刻不容缓地投入创作,他的《王昭君》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赫然醒目,再一次掀起戏剧热潮。德艺双馨的李玉茹当时已担纲上海京剧院三团团长,艺术青春再次焕发。她读着曹禺的新剧,往昔岁月,悄悄回来。
  那年深秋,黄褐色的梧桐叶落满黄浦江畔。依然是青衣身段的李玉茹沿着护堤墙,行云流水般地向上海大厦走去。等在那里的,是来上海参加活动的曹禺。隔着许多年的光阴,二人再见时,已是两鬓秋霜,依旧是戏剧、人生,相谈甚欢。他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没有被这段分别的岁月冷却,竟热烈得一如当初。
  李玉茹还得知,这十年间曹禺丧失了爱妻方瑞,还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全靠安眠药入睡。而安眠药的后遗症令曹禺苦不堪言,有时他在大会发言,突然就会陷入沉睡状态;有时他在跟人谈话时,也会变得神情恍惚。望着他憔悴的脸,李玉茹也神情恍惚起来,像是有什么东西扯痛了她的神经……
  此次分别后,二人还是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不同的是,一封封飛鸿开始往来于京沪之间。他的信封上常常贴着超值的两元邮票,因为他怕八分邮票寄不到。他的信里常常夹着一两首优美的诗词,而她回信时也唱和一两首,曹禺渐渐地依赖上这种感觉了。
  1979年春天,李玉茹带领上海京剧团赴欧洲演出四个月,其间,她一心扑在演出上,无暇给曹禺写信。收不到她的信,曹禺心神不宁,只好写信给李玉茹的女儿,倾诉他的心情:“小如茹,我十分想念你的妈妈!有了她,我可以说出许多话,许多感情,而她又是多么能劝解、分析、解释。我只是怕她累病了!你看,又许久不见她一个字了!这怎么好啊!”看来,曹禺是真的太想念李玉茹了。
  于是,李玉茹刚从欧洲回到国内,就收到曹禺寄来的邮件,打开一看竟是几张报纸,上面的两行大字赫然在目: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同著名京剧花旦李玉茹结成百年之好!   原来曹禺的小女儿去广州看望一个朋友,闲聊之间,谈到她爸爸和李玉茹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情谊甚笃,不想此话被一位记者捕风捉影,强占报纸先机刊出此条消息,在戏剧界引起轰动。唱了不少爱情戏的李玉茹心有灵犀,这是曹禺巧妙而又慎重地在征求她的意见。看着那张报纸,她笑意涌出。
  1979年11月,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李玉茹又来到了曹禺身边。还等什么呢?他们心里的明天已开出绚烂的花朵。12月7日,一辆小车载着他们,直驶婚姻登记处。跟随曹禺几十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司机做他们的证婚人,一对有情人成了真正的一家人。此后的他们更是谁也离不开谁了。
  蜜月未过,李玉茹就回到上海工作了。曹禺得闲也追了来,一个在台上演,一个在台下看。颔首、微笑、鼓掌,他满足于欣赏她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待李玉茹卸妆后,两人结伴回家去。
  虽然不舍得分别,但曹禺还得回北京去,那里有工作等着他。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用墨笔记下赠予她的唐诗宋词,旁边还批注着他的点评和感想。
  1984年6月17日,曹禺抄录了杜甫的《旅夜书怀》,并写下:“十七日晨起,天大晴,闻上海今夏多雨,或有台风数次,不知确否?不觉小楼中,人将如何也?寄玉茹。”恐怕李玉茹看不清他的草书,在一些变体的墨笔字旁边,曹禺工整地写下了楷书字,并且标明该诗出自他们两人共持的唐诗一书中的哪一页——自从结婚以后,买书往往是同书两册,京沪各一本。
  1984年6月30日午休时,曹禺辗转难寐,起身作打油诗寄给李玉茹:“六月将近七月来,荷花开满玉心开。梦断江南风光好,伴月偕影共徘徊,”友人看到后,打趣地问曹禺:“你的影子呢?”他答:“我的影子长得很,在上海。”
  是的,他的整个心都在上海。在曹禺的指导下,李玉茹创作了京剧《青丝恨》。排练《青丝恨》后期,曹禺来到上海,天天做她的影子,跟着她去排练场,拿出钱来给演员买巧克力和补品吃。正式演出前,李玉茹压力很大,抽很多烟来排解,曹禺担心她的身体逼她戒烟,她努力配合,但是难以戒掉。曹禺始终给她鼓励,做她最坚强的后盾。
  三
  1988年,天妒佳偶,曹禺被诊断为肾功能衰退,住进北京医院。李玉茹拿着一张钢丝小床,也住进了医院。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她默默地擦掉眼泪,准备跟他一起与病魔打持久战,
  9月3日,曹禺在78岁生日的前三周,真诚地审视与剖析了自己,由内心深处进发出这几句话:“回顾数十年来,如柳如萍,随风尘土,对人对己,大半谬失……尤其是针对自己的矛盾,须更重地反省,利用暮年作此认真的言与文,歧路亡羊,杨子长嗟,然回头是岸,大彻大悟,独可为。”
  这让李玉茹想到了鲁迅笔下那真正的猛士,她说:“我为他骄傲,这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能拿起手术刀对准自己长疮的痛处狠戳的,我崇敬他,更爱他了。”
  1996年12月,曹禺走了,李玉茹紧紧地依偎着曹禺的脸颊不肯站起,哭泣着不停地呼喊着他……
  即使这样,她的心里依然有一个明天。她要为他编書,在那字里行间,她始终觉得他从未离开,从他去世一直到2000年底,她为他编的书《没有说完的话》终于出版了,在扉页上,她给孩子们写下了这么几句话:这是妈妈花了大心血出的一本集子,也是妈妈做成了一件以前我不会做的事情。我尽量忠实地再现你们爸爸的真实情感,还原他本来面目,让人们更多一些了解曹禺其人,
  2008年7月,李玉茹去世。在另一个世界,想必也定是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他们吧。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按照汪曾祺的说法,汪家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随遇而安。尽管汪曾祺总是竭力将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可只要细心搜求,仍可从中寻出一点破绽。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汪曾祺写下这句话时,28岁的他刚从失业和贫困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位在西南联大即以才华而闻名的肄业生,满怀理想和抱负冲向社会时,却被无情的现实击打得遍体鳞伤。这段尴尬的经历在他晚年的回忆中几乎被淡化不提,但在他早年的
贞观元年(627年)十月,少府监丞阎立德的妹妹去世了,他向所在单位申请20天的丧假,为妹妹料理后事。古人重视亲情伦理和红白喜事,所以閻立德的要求是符合规矩的。  然而,少府监批复限假三天,理由是:阎立德负责仪仗相关工作,责任重大,不能长时间脱岗。然后,少府监将该决议上奏皇帝。其实这只是走个过场,一个芝麻小官的私事,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过问。  谁知李世民注意到了这份奏表,认真审阅后做出批示:兄妹同
一   1256年的春日,首都临安(今杭州)街头有点儿躁动。那天是科举公布成绩的日子,就像今天查高考分数时的志忑一样,宋朝学子们捂着“砰、砰”跳的胸口,焦躁不安地向皇榜走去,丝毫没有注意到手心早已渗出了汗水。   21岁的文天祥也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在榜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过去,直到看见“文天祥”三个字的时候,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中了进士,随后就是在集英殿对策。这都是应有的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很快受到追捧,开始周游列国。本来,他于1923年就应中方文学界的邀请而访华,但因他和儿子染病,访华日期推迟了一年。1924年,泰戈尔终于来到中国。  邀请泰戈尔的中国文化界发言人,是北京讲学社的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从4月中旬到5月底,泰戈尔足迹遍布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汉口等城市,见了退位皇帝溥仪及国内各界一流人物如梁启超、林长民、胡适、梅兰芳、
明朝时期,很多蒙古人、色目人为了当官而选择冠以汉姓,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就有叫“也先”的,部将里也有一堆“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稀奇古怪的名字。  然而,始终有群“幽灵”徘徊不散,阻隔了蒙汉人民的友谊之手,那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海州儒学教官曾秉正就是其中的杠把子,他于洪武九年(1376年)向朱元璋上疏,洋洋洒洒几千字,大意就是——汉人比异族人高贵,如今他们为了升官发财就改汉姓,真是阴险狡诈。
“摩西啊,快降临我们身旁,快来到埃及土地上!请你告诉法老,把我的黎民百姓释放!”1832年,当黑人奴隶们的歌声传来时,10岁的小黑奴哈莉特正躺在屋里的泥地上,她刚刚从死神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從6岁被奴隶主出租给别人,凌辱和鞭打就伴随着她。哈莉特听说过,摩西是《圣经》里记载的英雄,他奉旨意要将在埃及为奴430年的犹太人带出火坑,迁到“流着奶与蜜的肥沃土地”迦南。因此从这时起,她便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命
唐朝的文科考试可以自选:明经科考背诵儒家经典,等于选了容易模式,但考上之后,可能很难当上大官;进士科考诗赋和政论,相当于选了困难模式,虽录取率低,但考上之后,既容易当官,在社会上又有声望。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30岁中明经,已经太老了;而50岁能中进士,那说明你还很年轻有为呢。  贞元十九年(654年),31岁的白居易靠着狂做模拟真题,考上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中进士的时候,
万历年间,闲居乡村多年的退休官员李乐偶然进城,被眼前的场面吓到了:那些顶着“秀才”功名的年轻人个个涂脂抹粉,穿着五彩缤纷的“性感”衣服,如妖艳美妇般招摇过市。李乐回家后怒而赋诗:“昨日入城敦,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其实这种“争奇斗艳”的场面,李乐并非第一次见。嘉靖年间,15岁的他与众秀才一道拜见知府,其中有个家世显赫的秀才也是浓妆艳抹,气得知府当面骂道: “你是卖唱的吗,为何如
1914年,有“漂泊的抒情画家”之称的竹久梦二的画室港屋在东京开业,里面摆放的多是精美的书签画册,也有装帧剔透的诗集,均署名:竹久梦二。   梦二在当时还没什么名气,他虽然给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和书刊画了很多插画,也写了醉过无数少女心的诗,但一个没有背景的小小画师显然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不过,梦二倒也乐于享受平淡的生活。而像他的生活一样平淡的构图又无疑招至众多少女的青睐,在东京女大专攻日本画的笠井
法国大革命时期,战争爆发之初,“微分几何之父”加斯帕尔·蒙日登上雅各宾俱乐部的讲坛,慷慨激昂地宣布要将两个爱女许给战场上最先受伤的两个士兵,他要看到一众贵族人头落地才能解恨。但实际上,蒙日是个非常文弱的书生,别说人头落地了,连杀鸡的场面都不敢多看。  反观纳粹党的卫队头子希姆莱,他曾在纳粹德国时期主持“灭绝犹太人”的残忍计划,但他在东欧参观一次枪决现场时竞呕吐起来,并说自己厌恶看到鲜血,希望纳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