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知识”本身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对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教学过程除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特别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提倡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
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当镜头上出现大沽清军炮击英法舰队,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上出现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和圆明园被焚烧后残垣断迹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上交替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的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都沉默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课后有的学生说:“学习近代史真让人感到愤慨……恨不得走进画面与将士们一起抗击敌人。”有的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由于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教育作用无疑优于教师传统的教学。
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学生从画面上亲眼目睹四位航海家的行进过程,一下子就记住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特别在经过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弄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习,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产生知识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异想天开,发表不同的见解,养成求异思维。在教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结论,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多层面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要创新,必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
我經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知识以外的信息,如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最新科技动态或最新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养成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习惯。
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为体现在日寇铁蹄下祖国山河流血的悲壮气氛,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我适时播放《山河岁月》影视片断,使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及其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能有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运用多媒体,引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提供了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而网络恰恰可以为学生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完《秦王扫六合》、《三国鼎立》后,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戏剧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等议论主题,要求学生登陆网站,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秦皇、曹操,了解其生存的哪个世代,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人物,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及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查找信息时,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引入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
一、运用多媒体,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教学过程除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特别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提倡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
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当镜头上出现大沽清军炮击英法舰队,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上出现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和圆明园被焚烧后残垣断迹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上交替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的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都沉默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课后有的学生说:“学习近代史真让人感到愤慨……恨不得走进画面与将士们一起抗击敌人。”有的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由于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教育作用无疑优于教师传统的教学。
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学生从画面上亲眼目睹四位航海家的行进过程,一下子就记住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特别在经过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弄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习,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产生知识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异想天开,发表不同的见解,养成求异思维。在教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结论,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多层面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要创新,必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
我經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知识以外的信息,如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最新科技动态或最新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养成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习惯。
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为体现在日寇铁蹄下祖国山河流血的悲壮气氛,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我适时播放《山河岁月》影视片断,使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及其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能有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运用多媒体,引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提供了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而网络恰恰可以为学生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完《秦王扫六合》、《三国鼎立》后,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戏剧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等议论主题,要求学生登陆网站,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秦皇、曹操,了解其生存的哪个世代,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人物,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及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查找信息时,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引入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