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领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选择与困境,同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价值选择;路径;展望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也对科技的进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创新创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质量和进程,因此高校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要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创业者具备相当的创业能力、优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有具有开拓的视野和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选择思考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下行压力的增大,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同时这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制度的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近年来,创新人才受到企业青睐和青睐。其主要原因是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大学生数量激增,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这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未来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培养模式从“理论灌输式”向“动手实践式”转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是一个进步的阶梯,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条件,如今创业已成为一个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形势。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也为学生在未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地不断推进,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如: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统筹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科教协同与国际交流相贯通的政产学研体系,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南京大学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包括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虽然我国创业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育机制落后。在我国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创业层面,并没有完全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高校只把思想教育、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线,而没有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经常与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混为一谈,缺少专门性专业性的学科体系规划,并且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小。
(二)师资队伍落后。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多数依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或者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而大部分教师也缺少相关的专业经验,同时国内高校普遍缺少创新创业系统性教材,教育体系也并不完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效可想而知。根据杭州市6所高职院校150名师生的调查问卷统计,82. 7%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不高,认为教师应该接受创新知识学习和创业训练。师资队伍落后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实训模式落后。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重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仅仅依靠学生自主实习,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意义。并且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并未对企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仍然单纯依靠高校教师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但是高校教师自身普遍不具备创业经验,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高校与企业的脱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理论成果的转化。因此,实训模式的落后也限制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保障。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多管齐下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辩证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思考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其次,高校课程体系应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整,高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勤思善辨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后,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深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课程,实现实践育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如今,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的人才,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就要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悟,使教师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对创新和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本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整合企业资源,聘请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导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校进行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三)整合校企优势资源
在如今,高校不仅仅是闭门教书,还必须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高校与社会的融合,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强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也为企业输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师人才队伍。高校要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学科獎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同时,高校应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发展,建设高校科技园、高校创客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和创业,加快高校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融合,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王坤,伍磊.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6(9).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价值选择;路径;展望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也对科技的进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创新创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质量和进程,因此高校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要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创业者具备相当的创业能力、优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具备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有具有开拓的视野和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选择思考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下行压力的增大,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同时这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制度的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近年来,创新人才受到企业青睐和青睐。其主要原因是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大学生数量激增,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这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未来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培养模式从“理论灌输式”向“动手实践式”转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是一个进步的阶梯,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条件,如今创业已成为一个新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形势。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也为学生在未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地不断推进,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如:浙江大学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统筹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科教协同与国际交流相贯通的政产学研体系,营造以文化涵育与品牌活动相依托的创业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南京大学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包括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虽然我国创业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育机制落后。在我国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创业层面,并没有完全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高校只把思想教育、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线,而没有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经常与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混为一谈,缺少专门性专业性的学科体系规划,并且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小。
(二)师资队伍落后。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多数依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或者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而大部分教师也缺少相关的专业经验,同时国内高校普遍缺少创新创业系统性教材,教育体系也并不完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效可想而知。根据杭州市6所高职院校150名师生的调查问卷统计,82. 7%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不高,认为教师应该接受创新知识学习和创业训练。师资队伍落后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实训模式落后。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重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仅仅依靠学生自主实习,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意义。并且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是并未对企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仍然单纯依靠高校教师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但是高校教师自身普遍不具备创业经验,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高校与企业的脱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理论成果的转化。因此,实训模式的落后也限制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保障。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多管齐下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辩证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思考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其次,高校课程体系应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整,高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勤思善辨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后,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深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课程,实现实践育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如今,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的人才,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就要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悟,使教师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对创新和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本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整合企业资源,聘请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导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校进行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三)整合校企优势资源
在如今,高校不仅仅是闭门教书,还必须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高校与社会的融合,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强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也为企业输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师人才队伍。高校要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的学科獎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做文章。同时,高校应大力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发展,建设高校科技园、高校创客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和创业,加快高校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融合,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王坤,伍磊.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6(9).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