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背负,影子的传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考虑。然而若仅仅停留在“父爱”这个层面上,这篇文章背后的意蕴便失去了生机,与一般文本无异了,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其深刻而丰厚的特质所在。所以,基于这点考虑,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写“父爱”,其背后呈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形态,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无疑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角色,是顶梁柱,是一把手,即使现在,这种思想和认识依然根深蒂固。男性占有绝对的权力,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颇多。诸如:读书求官、传宗接代、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男性背负着繁多而沉重的担子前行。中国传统家庭讲究聚族而居,家族越是庞大,处在顶峰的男性的责任和担子就愈加重大,而且这种家庭责任的背负是讲究传承的,我们经常这样说“子承父业”就是这么个道理。父辈的影子消逝了,下一辈子承父业,大到国家社稷,小到家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我们且看文中的父与子。文中的朱父即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一个男性,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一把手,作为顶梁柱,他有责任,也有义务背负起家庭的这些重担。差使交卸还要继续谋事养家糊口,母亲过世后又要改变颓唐的家境,父子生隙又担心教子无方,父子异地又想念儿孙,身体抱恙担心大去之日不远……朱父实在是背负了太多太多,然而他不能叫苦,也不能放下不管,他只得背负着这些沉重的担子前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他却安慰朱自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丧事完毕后,他还要到南京谋事;担心朱自清路上安全,他还要亲自去送……作为一个男人,朱父的心情可想而知,也许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这一切,所以他总是把背影留给儿子。
  再来看文中的“子”。《背影》中鲜明地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旧我”,一个是“新我”。文中有两处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那时”分明地將“旧我”与“新我”划清界限。“旧我”太过自我,缺乏担当。如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不去安慰父亲却“簌簌地流下眼泪”;丧事完毕,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便置其父于不顾而在外勾留一日;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却嫌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却暗笑他的迂……
  直到望父买橘,朱自清才如梦初醒。望父买橘,多么平常的一件事,甚至是不起眼的一件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极普通的事情让朱自清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甚至是一种经过灵魂拷问后的大彻大悟。那么为何这次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而泪眼婆娑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可见家境何等惨淡;“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足见父亲老境颓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见父亲爱子心切。看到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我们可以试想,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他想到了什么呢?也许他想到了父亲的不容易,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不懂事,也许他想到了以前的种种,也许他想到了父亲老去的那一天,也许他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也如父亲这般……其实,父亲的影子何尝不是自己的影子呢?此时的朱自清已为人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怎么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一把手要承担什么呢?也许他原来并不知道或者并不理解,但就是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个背影触动了他的心弦。父亲的背影不再是那般高大伟岸,是那么孱弱,让人心疼,这不就是岁月和生活双重压迫下的那个影子吗?这个背影艰难而窘迫。也许不久有一天,父亲的背影就会永远消逝;而自己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影子,继续负重前行。父亲的背影无时无刻不像针扎一样刺进朱自清的眼里和心里。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抛弃了“旧我”,找寻到了“新我”,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领会了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父亲该背负起来的担子;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父亲的影子已然传承到了朱自清的身上。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不就是一个崭新的自我的开始吗?无论是父亲还是朱自清,他们无不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前行,正是因为父亲的那一个背影才让朱自清醒悟。也许这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人感动又难忘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朱自清突然意识到父亲的背影将来总有一天会消逝,也许就是在望父买橘那一刻,父亲的背影深深地镌刻在朱自清的心里,让他懂得了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这些以前他并未理解。终有一天,失去了父亲的影子的遮蔽和呵护的朱自清也长成了一颗大树,重新背负起家庭的责任和担子,负重前行。也许,在那一刻,他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了,成熟了,成人了。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运河路校区]
其他文献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刚刚大家简单了解了《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为大家刻画了一个非常讽刺的世态人情图,其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我们的胡屠户了。这个胡屠户是干什么的呀?  生:杀猪的!  师:杀猪的人在你的印象中应该什么样的?  生1:凶神恶煞的。  生2:肥头大耳的。  生3:很油腻腻的。  师:同学们刚刚总结得都非常好,大家看看是不是和老师有点像呀?那么接下来老师就为大家表
【评议论文】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  【原文摘要】语文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学校课程,与教育的复杂性紧密相连。古代一切教育以语文为基础,时时要面对不同认识、不同经验、不同要求、不同观点,专业性没有凸显。面对信息化现代化的冲击,古老的语文课程既要保存传统优秀文化,又要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必须突出特征,明晰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尤其是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智慧,常常让人时来运转,心想事成。  当年,年轻的美术设计师迪斯尼因经济拮据,与太太租住在一间破陋的屋子里。无论白天黑夜,都有成群结队的小老鼠在房间里上串下跳,疲于奔命的迪斯尼夫妇也常借着小老鼠的滑稽动作来慰藉心情。  一天,因付不起房租,他们被房东赶了出来。穷困潦倒的他们只好来到公园,坐在长椅上暂度时光。  “今后怎么办呢?”二人左思右想,一时苦无良策。
高中小说课堂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小说课堂教学?小说课堂教学的知识如何迁移到高考小说答题中?这些问题困扰了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我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又要注入执教者的灵动性,二者相辅相成,方可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精准有效。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课程意识”下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有课程意识,指教师具有明确的
一、“术”“道”游离:教学设计流行病  笔者以为,目前语文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在各个环节内部,也不是在各个环节之间,而是在教学设计者的整体思维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术”与“道”的游离。何谓“术”与“道”?  “术”是形而下范畴,即方法、策略,涉及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协调,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安排。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引进,恰好能让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师:孩子们,看黑板(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几个字?   一女生(自信大方):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   生:五言诗。   师:非常好,五言诗。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诗歌的长河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学生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中也都强调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和思辨水平,真正做到批判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成的,所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潜心涵泳,才能读出韵律感,品出音乐美。《雨霖铃》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