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创新”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若即若离,或貌合神离,只重形式,不重实效,这些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 语文课改;课堂教学;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68-01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倡导师生平等,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防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假创新”。
1 教师角色的模糊——“主宰”与“主导”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拿“阅读与鉴赏”课为例,教师应该“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组织者”“促进者”还好做,单说这“平等的对话者”,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从教学责任心考虑,各教学环节、各知识点总放心不下;从“师道尊严”和知识的权威性考虑,那就更不能接受了。于是就经常出现“假启发”、“伪讨论”的怪现象,搞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不伦不类,半旧不新。而学生听惯了“老式”语文课,对老师的“新式”教法也很不适应,要么不配合,要么乱配合,最严重的还会使课堂变成闹剧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带着“怪味”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必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该讲的知识点没讲清,既定的教学目标难实现。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双重影响,确实很难一下子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万万不可少的,但一旦“主导”变成了“主宰”,那语文课堂就真的变成“一言堂”了。着名语文教育家、“情感教学法”创始人于漪老师,也曾对自己苦苦追求的教学风格作了这样的感叹:“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虽然于老师言辞颇含谦虚,但“情感派”中过分强调语文教师的“演技”这一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看确可算是一种遗憾,毕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有人给这个角色起了个漂亮而又响亮的名字:“平等中的首席”。
2 教学手段的模糊——“重形式”与“重内容”
语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现状为依据,有很多教学方法、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是能够更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的。切不可错误地认为追求新奇的教学手段就是实施新课标的全部任务。
2.1 论交流。课堂讨论,这本来是最能体现学习自主性、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最能体现学生个体才能的教学方式,但如缺乏针对性,不分文体,不分知识点,不分难易,遇到问题(甚至不是問题的问题)就展开讨论,且不说这课堂效率如何,但说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整个课堂就只剩下热闹和嘈杂了,要谈实际效果就得打个大问号了!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变化,有时候的确需要讨论交流,有时候却需要凝神静思,或朗读体悟。语文课,怎一个“讨论”了得。
2.2 媒体手段。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活动性的教学中获得真知,获得主动,从而获得成就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手段,挖掘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教学素材,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 评价功能的模糊——“诊断功能”与“甄别功能”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有的学生会出现考试时好时差的现象,不像其他如数理化之类的学科,考试成绩可以相对稳定在某个分数区间。这一切都与作为评价规则的试卷有关。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份语文试卷,其命制过程应该是极其艰难的,既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情况。一份两个半小时量的试卷需要承担如此众多的评价任务,其难度可以想象,其目标达成度更可以想象。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要招来诸多微词,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绝不能凭一份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状况,从根本上讲,还得依靠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来评价。
“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考试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别和选拔。
可以这么认为,相对于书面(试卷)评价而言,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比如: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评价,就要制定一个相关的评价细则,包括对作品意思的整体把握能力、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能力、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等若干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水平状况。
语文学习过程评价主要依据是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可以事先设计表格,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答疑、讨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语文课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别打上等级,记录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状况就非常清晰了。我相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评价等级高的,考试成绩也不会差。因为过程评价才是真正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最直接的动因。
【关键词】 语文课改;课堂教学;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68-01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对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倡导师生平等,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防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假创新”。
1 教师角色的模糊——“主宰”与“主导”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拿“阅读与鉴赏”课为例,教师应该“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组织者”“促进者”还好做,单说这“平等的对话者”,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从教学责任心考虑,各教学环节、各知识点总放心不下;从“师道尊严”和知识的权威性考虑,那就更不能接受了。于是就经常出现“假启发”、“伪讨论”的怪现象,搞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不伦不类,半旧不新。而学生听惯了“老式”语文课,对老师的“新式”教法也很不适应,要么不配合,要么乱配合,最严重的还会使课堂变成闹剧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带着“怪味”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必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该讲的知识点没讲清,既定的教学目标难实现。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双重影响,确实很难一下子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万万不可少的,但一旦“主导”变成了“主宰”,那语文课堂就真的变成“一言堂”了。着名语文教育家、“情感教学法”创始人于漪老师,也曾对自己苦苦追求的教学风格作了这样的感叹:“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虽然于老师言辞颇含谦虚,但“情感派”中过分强调语文教师的“演技”这一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看确可算是一种遗憾,毕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呢?有人给这个角色起了个漂亮而又响亮的名字:“平等中的首席”。
2 教学手段的模糊——“重形式”与“重内容”
语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现状为依据,有很多教学方法、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是能够更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的。切不可错误地认为追求新奇的教学手段就是实施新课标的全部任务。
2.1 论交流。课堂讨论,这本来是最能体现学习自主性、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最能体现学生个体才能的教学方式,但如缺乏针对性,不分文体,不分知识点,不分难易,遇到问题(甚至不是問题的问题)就展开讨论,且不说这课堂效率如何,但说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整个课堂就只剩下热闹和嘈杂了,要谈实际效果就得打个大问号了!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变化,有时候的确需要讨论交流,有时候却需要凝神静思,或朗读体悟。语文课,怎一个“讨论”了得。
2.2 媒体手段。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各种活动性的教学中获得真知,获得主动,从而获得成就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手段,挖掘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教学素材,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 评价功能的模糊——“诊断功能”与“甄别功能”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有的学生会出现考试时好时差的现象,不像其他如数理化之类的学科,考试成绩可以相对稳定在某个分数区间。这一切都与作为评价规则的试卷有关。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份语文试卷,其命制过程应该是极其艰难的,既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情况。一份两个半小时量的试卷需要承担如此众多的评价任务,其难度可以想象,其目标达成度更可以想象。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要招来诸多微词,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绝不能凭一份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状况,从根本上讲,还得依靠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来评价。
“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考试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别和选拔。
可以这么认为,相对于书面(试卷)评价而言,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比如: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评价,就要制定一个相关的评价细则,包括对作品意思的整体把握能力、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能力、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等若干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水平状况。
语文学习过程评价主要依据是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可以事先设计表格,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答疑、讨论分析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语文课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别打上等级,记录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状况就非常清晰了。我相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评价等级高的,考试成绩也不会差。因为过程评价才是真正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最直接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