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改作文烦,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素材,怕写。其次,教师的指导空泛,不得法。《语文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习语文,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这为我们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明了方向。我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习作教学的方法。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平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及时记录,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如周末布置学生学当家、做家务、招待客人;每学年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手工制作比赛;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传统节日放假一天制度,利用这个机会,布置学生了解收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如元宵节布置学生搓汤丸、煮汤丸吃;端午节包粽子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并以循环日记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每周交流一次,实现材料共享。
例如:我们学校门前毗邻市场,距离学校不远又是中学,很大部分中学生放学需经过我们学校门前这条路。但此路狭小,教师学生上班上学下班放学经常碰到交通堵塞,十分苦恼。就此事,我布置学生平时要留心观察交通堵塞的场面,留意人们的表情、语言、动作。后来让学生以此事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得很真实、生动精彩。有一学生以《唉,校门口那烦人的小路》为题写了自己的见闻和师生们的苦恼:“每到周末放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学校门前的堵车。看,人车混杂,小轿车过不了,不停地按喇叭,车主进退两难,望路兴叹;摩托车左冲右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这个鬼地方;最无可奈何的是载着几个低年级同学回家的三轮车叔叔,几个小同学怕回家晚了老在里面叫,车夫满头大汗却无路可走……校长、主任亲自出马到车流、人流中疏通交通,保安员大声吆喝也无济于事。政府部门为什么熟视无睹,真气人!我想:如果胡锦涛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应该有办法吧!他可是我国最大的官。
因为学生亲身感受,留心观察,所以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精彩。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熔为一爐的,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又如指导习作《一次成功的经历》,以往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什么经历可写。作文前那个星期,我布置学生每人先回家学做一道菜,直到做的菜让全家人吃得满意为止。每次做后必需把过程和感受记下来。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学生描述做菜经历真是生动。学生陈倩(通学生)在作文《我终于成功地做了一道菜》中写道:“天天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我以为做菜易如反掌。没想到番茄炒蛋这道简单的菜我连续三天炒了三次,最后一次才成功。第一次忘了放盐,全家吃了觉得没味道;第二次糖下得太少,味道太酸……做菜也是一门学问,妈妈平时做菜很辛苦,也很了不起。”看,有了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习作多真实感人。
由此可见,习作动笔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挖掘生活素材,学生写作才有兴趣。
二、亲近自然,开阔视野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让学生赏心悦目,陶冶性情。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走进大自然”。为本单元习作作准备,我在教学完本组课文后,布置学生到绿化带、公园、郊外、田野……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里自然景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活动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几张照片,并安排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发现和感受。那节课学生的描述可丰富多彩了,有对秋天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小草和花儿的描绘;也有对小鸟声、蜜蜂声、小河流水声的描述;有对秋风秋雨的刻画,也有对农民秋天里丰收的喜悦、辛勤耕耘的赞美……学生还收集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来描述秋天,学生写下来的习作内容充实,感受丰富独特,文笔优美,一气呵成。
三、参与实践,深化感受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习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练笔相结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体验的作业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丰富情感经历,深化感受,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才有独特见解和感受。
如母亲节那天放学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后动手为妈妈做一件礼物,做一项家务,替妈妈洗脚,并把她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记下来。第二天早读课,我让学生把昨晚的经过写下来,那些习作真挚感人。有个学生写:“这时,我看到妈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眼里有闪闪的泪花。她用颤抖的右手接过我亲手做的小船“一帆风顺”号,左手抚摩着我的头发,哽咽着说:“儿子,你长大了,懂事了……看到妈妈这么激动,我的心比喝了蜜还甜。”另一学生写道“我双手握着妈妈泡在水盆中的脚,泪水悄悄地出来了,今天我才发现妈妈的脚原来如此粗糙,脚板结着又厚又硬的茧。脚记录着妈妈岁月的艰辛和操劳,而我为妈妈分担过什么呢?我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眼泪止不住滴在水盆里……” 有了情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细节描写多生动,感情多真挚。
再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布置学生把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交流感受看法,目的是让学生从讲述故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感天动地,也让家长从中感悟为人父母之道,相机教育儿女孝顺感恩。由于情感交流深化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后来学生的读后感内容充分体现对父母之爱的感动和感激之情,读了为之动容。所以,把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中,是丰富学生情感和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土壤;观察与积累是学生的根。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牢记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用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并乐于思考、练笔,身边时时有素材,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指导习作,评改习作,就如同回味童心、童言、童趣,乐在其中。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平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及时记录,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如周末布置学生学当家、做家务、招待客人;每学年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手工制作比赛;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传统节日放假一天制度,利用这个机会,布置学生了解收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如元宵节布置学生搓汤丸、煮汤丸吃;端午节包粽子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并以循环日记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每周交流一次,实现材料共享。
例如:我们学校门前毗邻市场,距离学校不远又是中学,很大部分中学生放学需经过我们学校门前这条路。但此路狭小,教师学生上班上学下班放学经常碰到交通堵塞,十分苦恼。就此事,我布置学生平时要留心观察交通堵塞的场面,留意人们的表情、语言、动作。后来让学生以此事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得很真实、生动精彩。有一学生以《唉,校门口那烦人的小路》为题写了自己的见闻和师生们的苦恼:“每到周末放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学校门前的堵车。看,人车混杂,小轿车过不了,不停地按喇叭,车主进退两难,望路兴叹;摩托车左冲右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这个鬼地方;最无可奈何的是载着几个低年级同学回家的三轮车叔叔,几个小同学怕回家晚了老在里面叫,车夫满头大汗却无路可走……校长、主任亲自出马到车流、人流中疏通交通,保安员大声吆喝也无济于事。政府部门为什么熟视无睹,真气人!我想:如果胡锦涛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应该有办法吧!他可是我国最大的官。
因为学生亲身感受,留心观察,所以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精彩。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熔为一爐的,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
又如指导习作《一次成功的经历》,以往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什么经历可写。作文前那个星期,我布置学生每人先回家学做一道菜,直到做的菜让全家人吃得满意为止。每次做后必需把过程和感受记下来。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学生描述做菜经历真是生动。学生陈倩(通学生)在作文《我终于成功地做了一道菜》中写道:“天天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我以为做菜易如反掌。没想到番茄炒蛋这道简单的菜我连续三天炒了三次,最后一次才成功。第一次忘了放盐,全家吃了觉得没味道;第二次糖下得太少,味道太酸……做菜也是一门学问,妈妈平时做菜很辛苦,也很了不起。”看,有了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习作多真实感人。
由此可见,习作动笔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挖掘生活素材,学生写作才有兴趣。
二、亲近自然,开阔视野
美丽的大自然,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让学生赏心悦目,陶冶性情。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走进大自然”。为本单元习作作准备,我在教学完本组课文后,布置学生到绿化带、公园、郊外、田野……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里自然景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活动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几张照片,并安排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发现和感受。那节课学生的描述可丰富多彩了,有对秋天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小草和花儿的描绘;也有对小鸟声、蜜蜂声、小河流水声的描述;有对秋风秋雨的刻画,也有对农民秋天里丰收的喜悦、辛勤耕耘的赞美……学生还收集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来描述秋天,学生写下来的习作内容充实,感受丰富独特,文笔优美,一气呵成。
三、参与实践,深化感受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习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练笔相结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体验的作业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丰富情感经历,深化感受,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才有独特见解和感受。
如母亲节那天放学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后动手为妈妈做一件礼物,做一项家务,替妈妈洗脚,并把她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记下来。第二天早读课,我让学生把昨晚的经过写下来,那些习作真挚感人。有个学生写:“这时,我看到妈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眼里有闪闪的泪花。她用颤抖的右手接过我亲手做的小船“一帆风顺”号,左手抚摩着我的头发,哽咽着说:“儿子,你长大了,懂事了……看到妈妈这么激动,我的心比喝了蜜还甜。”另一学生写道“我双手握着妈妈泡在水盆中的脚,泪水悄悄地出来了,今天我才发现妈妈的脚原来如此粗糙,脚板结着又厚又硬的茧。脚记录着妈妈岁月的艰辛和操劳,而我为妈妈分担过什么呢?我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眼泪止不住滴在水盆里……” 有了情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细节描写多生动,感情多真挚。
再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布置学生把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交流感受看法,目的是让学生从讲述故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和感天动地,也让家长从中感悟为人父母之道,相机教育儿女孝顺感恩。由于情感交流深化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后来学生的读后感内容充分体现对父母之爱的感动和感激之情,读了为之动容。所以,把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中,是丰富学生情感和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土壤;观察与积累是学生的根。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牢记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用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并乐于思考、练笔,身边时时有素材,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指导习作,评改习作,就如同回味童心、童言、童趣,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