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对考核的功能取向,高职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的趋势,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改革的目标、新方法和建议。以推动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一、高职教育对考核的功能取向
  考试(考核、考察)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人们通过考试实施这种测定,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几千年来,考试之所以能延续不衰,是因为考试是人们迄今创造的测量人的知识和智能所用的方法中,比较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一种方法,它的功能多元,所以被最为广泛地利用和研究。对照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考核,其功能取向主要有:
  (一)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应试者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
  (二)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学校考试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这就是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三)考试的教育功能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能力,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所以,科学的考试,对考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功能。
  (四)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所以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教育考核的功能取向主要在于: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高职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的趋势
  (一)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二)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近年来,我院各系先后引入了“双证制”。以财贸经济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要求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要获取“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会计师”证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要考取“电子商务师”证;营销专业学生要考取“营销师” 证。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三点优势:考核的公正性、考核的全面性、考核的权威性。
  (三)不断引进、融汇国外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
  我们还参考国外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对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这些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主要包括:
  ⑴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
  “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⑵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
  如“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案例分析”、“课业+口试”,等等。
  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不同,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
  (四)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各地则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再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因此,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职业能力评价由职业学校负责组织,但在培训企业里进行。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三、高职教育考核改革的目标
  (一)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二)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測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四、建议
  (一)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同时,对学生而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法律依据,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促使他们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是十分必要的。管理将制约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而减缓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其他文献
佛教世俗化是指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世俗文化结合的过程及其结果。佛教世俗化是佛教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结合的结果,它成为世俗人表达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用于生产和生活物质资料的陶瓷成为佛教世俗化表达的物质媒介,并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成为支撑其进步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半岛的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这个过程包括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的传播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
期刊
人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文化也是一样,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处理好各种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落脚点,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儒家文化的回顾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吏,孔子将其发展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从诸子百家的时代到儒、释、道并行的时代,与各种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中曾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中国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