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新课程,提炼新素质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让高中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二是通过新课程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的深厚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的热爱。简言之,就是将高中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这恰好就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对于每个地理教育者而言并不陌生,但如何借新课程之力,以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为基础,提升学生认知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值得更多教育者反思。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感知新课程,培养和构建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组织探究活动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而实践探究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得法,当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或者是一个新任务时,就会产生积极而主动的探究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就会激发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并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新知,最后让新旧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更全面且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构建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通过问题、案例等多种形式,助力学生完成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例如,在讲到有关长江流域的内容时,先导入一段介绍长江流域的视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长江流域概况,然后提出问题:“从气候、水文和地形等方面思考长江流域有着怎样的自然环境?”“长江流域有哪些自然资源?”利用视频辅助教学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获取某些信息的形式。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最佳引子,同时,问题也给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再次提问:“长江从哪些地区(省、市)经过?”“长江上、中、下游有哪些代表城市?是否能够分析出它们的发展优势与劣势?”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独立判断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强化课堂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综合能力与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而显然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无法实现综合能力与综合思维的提升。现在的高中生,他们除了课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认知被局限于教材或者是课堂之中,渴望获得更多能力以及更多运用知识的机会。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让高中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如讲到环境资源时,引入“低碳经济”的热点问题,列举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们分析。
  三、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让高中生具备地理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身以及社会的长久发展。而新时期的青少年亦同样渴望更加新颖的学习形式,比如他们会在地理课堂提出想进行野外实践的想法。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有效的课堂拓展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与所讲主题贴近的实践活动。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运用教学智慧为学生们搭建更多实践活动的平台。例如,给他们设计一条“自助游”的旅游线路,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完成“野外考察”“区域调查”“交通运输布局”“自然灾害”等各种调查式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对身边的生活、生产现象进行主动观察,学会用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来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与事物,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地理、文化、生活、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进而深化他们的核心素养,强化现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新课程的传播者,高中地理教师要想在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養理念,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成功的课堂源于合理的设计,而成功的教师,也都是从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设计开始的。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现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也折射出很多新素养,只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找到学生现有水平与新课程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够成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精彩课堂。
其他文献
一、引言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一直是近年来教学中的重点。美国当代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有意义式学习”理论中提出“发现式学习”,指的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由此可见,发现式学习更注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先行材料来发现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现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例,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二、教学案例设计、实施及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条件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预习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有效预习。  问题一:预习在学生眼里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在,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因此,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而从什么角度设计问题、设计什么层次的问题,教师必须要以史学阅读为前提。  一、史学阅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你们认为地理课、思想品德课好学吗?”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好学,记的内容太多,有很多知识不好理解要靠死记。”甚至很多被视为很优秀的学生,却把网吧视为快乐的天堂。学生能否快乐地学习,课堂教学形式很重要。课堂教学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以一节课为例,分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节课上的是《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听这个老师讲,当时不是讲公开课,也没有作充分
要实现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校本课程,地理野外考察、调查、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虽然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阵地。而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学以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散,这就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所谓的知识网络构建,并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将知识点联系成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以“产
“生活与消费”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高考中的重点,在每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为百分之百。本文就“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一、知识构架  二、考纲要求  在《2016年高考大纲(政治)》中对于“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有“了解”和“理解”两种要求。其中“了解”的要求相对较低,“理解”的要求相对较高。  了
历史教学的视角很多,作为一门人文基础的学科,历史以其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影响着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注意到,思想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对初中教学意味着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鉴古知今,因此鉴古知今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视角之一。本文试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内容。从一般教学要求上来
我县教育局提出了让学引思的教改理念和模式,要求我们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除了智力因素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地理学习久而不厌,学生乐学、好学、轻松学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领导、拓展合
最近随堂听了几节常规历史课,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老师按教材一讲到底,学生主要是听和记笔记,老师偶有提问,也都是无效提问,学生并不需要调动知识、思维去分析运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核心素养也早已渗透在全国卷试题,这样的课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