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古人也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分析类化能力和八个细节:抽象概括、归纳概括、总结概括、学生自读、教师点拨、创设情景、同化迁移、顺应迁移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迁移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迁移 概括 联想 分析类化
所谓迁移,就是在新环境中应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就是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这一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学习当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有了较完整、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即分析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首先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像,由映像激活大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达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内化概括,对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达到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前提
在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最初的映像。也就是说,对原有知识的概括为新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对原有知识或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就截然不同。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概括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复杂的外表所掩盖,而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反映抽象,用具体的人和事揭示生活的实质和事物的本质的。要了解事物的深刻内涵,就要通过对事物的外部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本质的东西。为此,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目的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主题是“作者赞春,颂春”。这一主题通过五幅不同的风景画来表现。老师凭借语言文字逐词逐句进行分析解释,最后点明主题,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是,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应采取的方法是:选其中五幅景物制成图片,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翻看原文进行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景物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问学生除了语言不够准确精美以外,主要还缺少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自己的描绘中缺少了“对抽象事物的概括能力”,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比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这样文章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褪去了它那神秘的面纱,清晰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能概括出作者“赞春,颂春”这一主题,并且增加了成就感。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是迁移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2、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具有共性的。只有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散文,不论作者多么地与众不同,匠心独运,最终都要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朱自清的《背影》以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全集中在“背影”这一焦点上,其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父子间真挚的深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不管是《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蕴含着深情。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主旨,都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特色: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同类归纳得知:写景抒情类散文,一般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春》、《绿》等;叙事类散文,一般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背影》、《慈母情深》等。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类型化,为迁移能力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总结概括,既要总结所学知识,还要总结生活经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是开启作品内涵的锁钥。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都要及时加以总结。同样都是笑,是真笑还是假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还是皮笑肉不笑,都要仔细揣摩。这样在分析他人作品时,就可以洞穿这些表情或动作,透视人物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体会技巧:观察生活并加以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如:风和日丽时,人的心情往往比较好;雷雨交加时,则往往比较郁闷;春暖花开时,人会心花怒放;秋风扫落叶时,人会悲观惆怅等。不同景物给人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断积累人生体会,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挖掘能力:刨根问底,凡事求个明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它不仅可以给人类带来伟大的发明,而且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大的启迪。
二、联想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环节
仅对学过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浓缩和概括,不对它们进行激活,不产生准确的联想,同样无法进行迁移。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应唱响以下三部曲:
1、学生自读是基础。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熟悉文本的第一步。不论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只有准确的阅读才能形成准确的联想。比如《白杨礼赞》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句话。强调的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如果阅读时,学生没有把重音放在这里,就没有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凭语感便能自动的、直接的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教师点拨是关键。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关键处教师的指导点拨必不可少。拿学习《绿》为例,教师可这样提问“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示“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当学生确定了是咏物的散文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醒“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等等。这样,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便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步步地联想。
3、创设情景是窍门。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利用多媒体、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创设恰当的情景,可以使新旧知识迅速的联系起来。学习的《琵琶行》时,可以放一段悲怆的古乐;学习《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诗歌时,可以先让学生绘画,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色,能迅速产生联想。
三、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最终追求
分析类化,就是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的有关知识结构,回想与之相关的旧的知识或经验,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相关点来解决新问题。可以分作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和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1、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同类事物中去,揭示新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2、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包含新事物在内的、更高一级的知识结构。
总之,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中学语文的整体水平有百益而无一害。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得益彰。
关键词:迁移 概括 联想 分析类化
所谓迁移,就是在新环境中应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就是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这一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学习当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有了较完整、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即分析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首先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像,由映像激活大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达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内化概括,对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达到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前提
在用原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最初的映像。也就是说,对原有知识的概括为新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对原有知识或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就截然不同。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概括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复杂的外表所掩盖,而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反映抽象,用具体的人和事揭示生活的实质和事物的本质的。要了解事物的深刻内涵,就要通过对事物的外部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本质的东西。为此,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目的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主题是“作者赞春,颂春”。这一主题通过五幅不同的风景画来表现。老师凭借语言文字逐词逐句进行分析解释,最后点明主题,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是,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应采取的方法是:选其中五幅景物制成图片,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翻看原文进行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景物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问学生除了语言不够准确精美以外,主要还缺少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自己的描绘中缺少了“对抽象事物的概括能力”,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比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这样文章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褪去了它那神秘的面纱,清晰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能概括出作者“赞春,颂春”这一主题,并且增加了成就感。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是迁移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2、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具有共性的。只有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散文,不论作者多么地与众不同,匠心独运,最终都要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朱自清的《背影》以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全集中在“背影”这一焦点上,其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父子间真挚的深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不管是《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蕴含着深情。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主旨,都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特色: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同类归纳得知:写景抒情类散文,一般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春》、《绿》等;叙事类散文,一般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背影》、《慈母情深》等。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类型化,为迁移能力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总结概括,既要总结所学知识,还要总结生活经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是开启作品内涵的锁钥。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都要及时加以总结。同样都是笑,是真笑还是假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还是皮笑肉不笑,都要仔细揣摩。这样在分析他人作品时,就可以洞穿这些表情或动作,透视人物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体会技巧:观察生活并加以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如:风和日丽时,人的心情往往比较好;雷雨交加时,则往往比较郁闷;春暖花开时,人会心花怒放;秋风扫落叶时,人会悲观惆怅等。不同景物给人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断积累人生体会,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挖掘能力:刨根问底,凡事求个明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它不仅可以给人类带来伟大的发明,而且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大的启迪。
二、联想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环节
仅对学过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浓缩和概括,不对它们进行激活,不产生准确的联想,同样无法进行迁移。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应唱响以下三部曲:
1、学生自读是基础。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熟悉文本的第一步。不论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只有准确的阅读才能形成准确的联想。比如《白杨礼赞》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句话。强调的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如果阅读时,学生没有把重音放在这里,就没有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凭语感便能自动的、直接的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教师点拨是关键。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关键处教师的指导点拨必不可少。拿学习《绿》为例,教师可这样提问“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示“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当学生确定了是咏物的散文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醒“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等等。这样,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便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步步地联想。
3、创设情景是窍门。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利用多媒体、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创设恰当的情景,可以使新旧知识迅速的联系起来。学习的《琵琶行》时,可以放一段悲怆的古乐;学习《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诗歌时,可以先让学生绘画,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色,能迅速产生联想。
三、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最终追求
分析类化,就是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的有关知识结构,回想与之相关的旧的知识或经验,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相关点来解决新问题。可以分作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和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1、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同类事物中去,揭示新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2、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包含新事物在内的、更高一级的知识结构。
总之,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中学语文的整体水平有百益而无一害。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