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回望长征、传承长征精神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就是为了传承好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一
  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与生俱来的优良特质。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漫漫征途,红军同敌人大小战斗600次,渡江百条,翻越雪山20座,穿越茫茫草地。在红一方面军长征时,每300米就有一名牺牲者。全国红军30万人,到达陕甘宁的约6万人。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长征艰难的时候,林伯渠用长沙话唱湖南民歌,徐特立、李富春、蔡畅用法语唱《马赛曲》,毛泽东即时总结说:“我从《马赛曲》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二
  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从伟大建党精神贯穿至今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精髓,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忠魂血性胆魄。
  “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就是一个典范。血战湘江,异常惨烈。在敌机的轰炸下,倒下的红军指战员不计其数,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红三十四师掩护全军渡过湘江后,遭遇桂军两个师堵截,师政委程翠林和大批指战员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300多人转移道县、宁远、江华、蓝山之间。最后,陈树湘因腹部中弹重伤、掩护战友突围而被俘。当敌兵押送他去县城领赏时,他乘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抠出肠子绞断,把鲜血洒在长征路上,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牺牲时年仅29岁。
  在湖南红色热土上,“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以青春和生命书写了对党、对人民、对主义、对革命的绝对忠诚,谱写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的壮烈篇章。
  三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在湖南焕发出夺目光彩。
  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湘江战役失利后,红军何去何从?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县召开了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以求迅速解决攸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斩钉截铁地提出,中央红军应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打算,改变进军路线,不向北走,而西进贵州,争取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到休整。
  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不仅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運,为党和红军的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内领导层的严肃斗争,开始反对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逐步化为多数领导人的共识,实际上为黎平会议的决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可能性。
  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
  四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维护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在长征精神中得到深刻的展示。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奉命先遣西征,“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十分恶劣,但红六军团不畏艰险、浴血征战,胜利完成了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发动湘西攻势,开辟以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战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坚持战斗一年有余,随后走上长征之途,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全程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维护统一的长征精神。
  百年党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核心决定成败。“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党中央把久经考验的对建党、建军和建设苏区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重新推到中央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用3个概念,强调了遵义会议在“核心”问题上的贡献和意义: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这是我们党、党中央对长征伟大转折评价的新高度,对“核心”思想的新表达。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这是毛泽东讲过的“纲举目张”的道理。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这不仅是一首高亢嘹亮的歌曲,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团结和统一在党中央核心领导之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五
  人民至上,在长征精神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长征胜利之本。
  在汝城,《红星》报出版了长征唯一的“号外”,宣传加强组织纪律性,重申“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不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损坏了群众东西要赔偿,借群众东西要送还”“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
  “半条被子”的故事,之所以温暖中国,正是因为它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党和红军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长征途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出路在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红军,我们一定会胜利。开国上将彭绍辉在长征过宜章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在白石渡吃午饭,派人做宣传工作,在修路工人中进行动员,两个钟头的时间,争取了五六百名新兵,并组成一个补充营。”说明红军长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上特意表扬了“咬紧牙关坚持着把部队带出了草地”的罗荣桓。会后,毛泽东问罗荣桓:“你有什么妙计啊?”罗荣桓笑了一笑,旁边的罗瑞卿忍不住了,说:“罗荣桓的妙计就是坚持同群众生活在一起,依靠群众又带领群众前进。”
  六
  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在新长征路上,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實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
  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把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落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心和使命,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入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真正弄明白搞清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构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坚决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又一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是新时代新长征的光荣使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原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
其他文献
10年前,我参观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展览。站在北大红楼一层的毛泽东在北大红楼工作处——“新闻纸阅览室”,第一感觉是,这里整洁而简约。桌子、报架、椅子破旧到有些寒酸。百年前的堂堂国立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就是这个样子?  这里的资深研究员告诉我,毛泽东在红楼办公地点并非只此一处。红楼一层东头的图书馆主任室的外间,也是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毛泽东在此帮助李大钊整理材料虽然时间短暂,但由于近距离接触,李大钊对
期刊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郴州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和重大事件,缅怀红色人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光辉历程  1924年8月,中共嘉禾县特别支部成立,书记为李祖莲。1925年7月,中共宜章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诞生,书记为李文香。随后,郴州各县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郴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崭新的战斗姿态登上政治
期刊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是毛泽东在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文章的主旨即在讨论文章题目所示的“关心群众生活”与“注意工作方法”这两个问题,简明直接,不拖泥带水。但要深刻理解毛泽东点出的这两个问题为何对于中国革命事业如此重要,则要首先对于政治有深刻的理解,这包括看到未来、看到历史大势的政治远见以及政治的组织动员。  看到未
期刊
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義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  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00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
期刊
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  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共合作铁军诞生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石器时代,是
期刊
地处晋冀鲁豫中心地带的太行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纵贯南北,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结束时讲话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
期刊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回望百年历史,党历经艰难险阻屹立不倒,不断创造辉煌历史伟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群众路线。
期刊
无论是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范畴,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神资源、砥砺苦难的物质构件、创世文明的原型素材和原始典型成长的内涵意象,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史诗与传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名片,而且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富强的文化底色,而且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