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知识是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家庭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认识社区、村镇、城市、国家、世界、地球及其环境;认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积存的问题也很多。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位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若在课堂教学中能精心创设地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
例如,六年级地理《多样的气候》一课的教学中,采用直观地理图像的情境导入新课。在课上先播放一组世界各地不同纬度的景观图片,利用丰富的地理图像的冲击力,适时地引导学生说出所看到的自然景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世界景观差异之大,并自然过渡到自然景观的差异与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出新课——《多样的气候》。将地理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下阶段的教学顺利展开打下了基础。
(二) 设问启迪,增进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通过有效的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例如,在学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前,让学生看图描述一番傣族的服饰、建筑、自然景观等。然后教师可进行设疑:“傣族居住地建筑风格与上海等地有何不同?这些与自然因素有何相关性?等”,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相关气候类型知识等来加以分析,从而引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的最佳时候,通过教师的设问启迪,学生能积极进行思维,点燃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的精神之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适当拓展,延伸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地理素材,如社会新闻热点、乡土案例、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将它们充实到教材中去,会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新意,一方面让学生用地理思维来感触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
如校园平面图的测绘需要学生实地观测;气象数据的收集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仪器;乒乓球上画经纬网需要学生动脑、动笔……在这些情境中,学生手、脑、口并用,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使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意识。通过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能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评价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掌握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的理解会特别深刻,也能最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教学,可事先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太阳光射入教室的范围,一段时间以后,依照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描述、数据等,引导学生发现其变化规律。
(二)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就能够真正的理解,促进其学会地理思维。学会地理思维,有助于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有助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加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中国的地形”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时思考:中国地势哪里高?哪里低?你是怎么判断的?展示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一幅是倾斜下降、一幅是三级台阶式下降),让学生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
(三)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亲身实践,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同时,通过操作,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有针对地解决。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实践有所限制,课后的拓展教学,更注重的是地理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根本的特征是“活”:一方面,学习的氛围活,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另一方面,书本的知识在课外变“活”、学习方法变“活”。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当今,互联网络正以飞快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善于选图、用图和读图,运用探究学习、直观演示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演示型课件布置探究任务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地理图册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利用演示型课件转播探究结果或直接师生对话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形形色色的地图”中,情境导入式的引入课文和知识点“海拔与相对高度”时,可采取这种方法。利用提供的《世界地理图册》,找找他们居住的地方。对于刚开始接触地图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在老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下开始学会利用地理图册进行自主探究,在老师提供的四张地图,结合四位网友提供的信息,找到四位网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最后,通过课件演示探究结果,进行师生直接对话交流。
探究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对于刚跨入初中的预备年级学生而言,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地理学科的兴趣。学生的探究过程,或多或少对今后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有帮助。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
(二) 直观演示式教学
地理学科要求很多抽象的知识通过演示,起到直观、易懂的作用,演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途径。例如:在“形形色色的地图”中,学生要知道现代各种类型的地图,“卫星云图”等通过演示“莫拉克台风卫星云图”和“卫星云图上的某中学及其周边地区”动态地图,使学生了解:依托电子计算机的现代地图和纸质地图相比,存有很多的优点:比例可以缩放,地图可以旋转而不影响显示效果,并且有些地图更是将地理事物立体化、动态化,令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光有演示还是不够的,如何在演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需要在演示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处理“形形色色的地图”章节的一个知识难点和重点:“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设计演示,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通过同伴的合作做出正确的认知和描述。具体而言是着眼于运用归纳的方式演示:
1.演示前教师设计好相关的提问:“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 演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3.留给小组时间对演示的内容中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提问,然后结合书本的学习讨论得出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替学生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替学生思考;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一)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若在课堂教学中能精心创设地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
例如,六年级地理《多样的气候》一课的教学中,采用直观地理图像的情境导入新课。在课上先播放一组世界各地不同纬度的景观图片,利用丰富的地理图像的冲击力,适时地引导学生说出所看到的自然景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世界景观差异之大,并自然过渡到自然景观的差异与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出新课——《多样的气候》。将地理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下阶段的教学顺利展开打下了基础。
(二) 设问启迪,增进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通过有效的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例如,在学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前,让学生看图描述一番傣族的服饰、建筑、自然景观等。然后教师可进行设疑:“傣族居住地建筑风格与上海等地有何不同?这些与自然因素有何相关性?等”,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相关气候类型知识等来加以分析,从而引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的最佳时候,通过教师的设问启迪,学生能积极进行思维,点燃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的精神之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适当拓展,延伸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地理素材,如社会新闻热点、乡土案例、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将它们充实到教材中去,会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新意,一方面让学生用地理思维来感触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
如校园平面图的测绘需要学生实地观测;气象数据的收集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仪器;乒乓球上画经纬网需要学生动脑、动笔……在这些情境中,学生手、脑、口并用,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使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意识。通过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使学生有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能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评价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掌握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的理解会特别深刻,也能最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教学,可事先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太阳光射入教室的范围,一段时间以后,依照学生观察记录的情况描述、数据等,引导学生发现其变化规律。
(二)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就能够真正的理解,促进其学会地理思维。学会地理思维,有助于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有助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加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中国的地形”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时思考:中国地势哪里高?哪里低?你是怎么判断的?展示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一幅是倾斜下降、一幅是三级台阶式下降),让学生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
(三)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亲身实践,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同时,通过操作,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有针对地解决。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实践有所限制,课后的拓展教学,更注重的是地理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根本的特征是“活”:一方面,学习的氛围活,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另一方面,书本的知识在课外变“活”、学习方法变“活”。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当今,互联网络正以飞快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善于选图、用图和读图,运用探究学习、直观演示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演示型课件布置探究任务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地理图册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利用演示型课件转播探究结果或直接师生对话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形形色色的地图”中,情境导入式的引入课文和知识点“海拔与相对高度”时,可采取这种方法。利用提供的《世界地理图册》,找找他们居住的地方。对于刚开始接触地图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在老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下开始学会利用地理图册进行自主探究,在老师提供的四张地图,结合四位网友提供的信息,找到四位网友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最后,通过课件演示探究结果,进行师生直接对话交流。
探究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对于刚跨入初中的预备年级学生而言,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地理学科的兴趣。学生的探究过程,或多或少对今后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有帮助。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
(二) 直观演示式教学
地理学科要求很多抽象的知识通过演示,起到直观、易懂的作用,演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途径。例如:在“形形色色的地图”中,学生要知道现代各种类型的地图,“卫星云图”等通过演示“莫拉克台风卫星云图”和“卫星云图上的某中学及其周边地区”动态地图,使学生了解:依托电子计算机的现代地图和纸质地图相比,存有很多的优点:比例可以缩放,地图可以旋转而不影响显示效果,并且有些地图更是将地理事物立体化、动态化,令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光有演示还是不够的,如何在演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需要在演示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处理“形形色色的地图”章节的一个知识难点和重点:“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设计演示,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通过同伴的合作做出正确的认知和描述。具体而言是着眼于运用归纳的方式演示:
1.演示前教师设计好相关的提问:“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 演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3.留给小组时间对演示的内容中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提问,然后结合书本的学习讨论得出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说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替学生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替学生思考;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