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实上,现在的有些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懂礼貌、不会合作、不愿分享,经常抢同伴的玩具,捣乱同伴的游戏。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幼儿 移情 交往技能 行为训练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
事实上,现在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和家长对早期教育错误认识的影响,孩子承受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机会与同伴玩耍。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儿童根本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和相处。在幼儿园里时常可看到抢同伴玩具的;同伴不同意参加游戏就搞破坏的;同伴摔倒了,不仅不帮扶,还在旁边讥笑等等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增多,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一、前提:学会移情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他就难以产生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更不会有同情、助人的行为。这样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则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1.角色扮演:是让儿童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盲人摸象”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盲人在生活中的许多不方便,体验到盲人的心情,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盲人时,会表现出同情心,主动给予帮助。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事物。
2.情绪追忆:是通过语言唤起孩子在过去生活中体验过的情绪,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而达到移情。假如看到有同伴摔伤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回想:“自己在摔伤时,是不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能使孩子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进而促使友爱、助人等行为的发生。
二、关键:学会交往技能
许多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交往技能。教给孩子可操作的一些交往技巧,是交往能否继续和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学会礼貌
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礼貌,学会礼貌待人十分重要,作家松苏内吉就曾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1.同伴间要友好地交谈。交谈时语调要柔和,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能不能”……之类的语言,知道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他人的同意等。
2.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
3.学会尊重别人。注意别人的长处,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来取笑。
(二)学会合作
合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能力,不是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幼儿就自发的表现出合作行为。这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在具体情景的活动中学会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1、活动中习得
教师尽量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比如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分组观察、合作实验;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合作作画;在游戏时,尽量让儿童自己商量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以及游戏的规则,期间可能会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时候,儿童只能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和进行。儿童从中学会用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用规则来协调与同伴、材料的关系,从而学会共处和合作。
2.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恰当的措施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教师除了用说理教育外;还可以直接告诉他:“你这样做,别人不喜欢你,就不会跟你玩。”让他清楚行为的后果。
对胆小的儿童,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活动,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
对孤僻的儿童,将他们安排到乐于接纳他们的小组中去,从中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学会分享
分享就是让儿童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与他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并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正如俗语所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故意设置障碍。在自由游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5个孩子只剩3个皮球;在午点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3个孩子只剩1个苹果。让孩子在设法等分的情境中练习分享和谦让。
2.开展“物品互换”的活动。孩子将家里的物品,可以是图书、玩具、糖果等带到幼儿园来,同伴之间可以交换、共玩或者共享。如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带来,向同伴讲解玩法后,将玩具与同伴交换玩或几个人一起玩。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体验到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同玩耍和享用的一种快乐。
三、保障:行为训练
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得儿童掌握了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儿童对行为的自制力较差,知道正确的做法,可在实际交往中却做不到。因此,必须对儿童加强行为训练。
在日常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是频繁、自然和真实的。所以,行为训练最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如当朋友过生日时,可以建议幼儿自制礼物送给他。又如,幼儿午休起床后穿衣、系鞋带、叠被子的时候,需要帮助的幼儿,就可以请他去找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并提示他运用适当的礼貌用语;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并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这不仅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帮助,还能让幼儿懂得具体怎样去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亲社会行为就是在大量地、反复地、持之以恒地练习中形成和巩固的。
总之,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实上,现在的有些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懂礼貌、不会合作、不愿分享,经常抢同伴的玩具,捣乱同伴的游戏。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幼儿 移情 交往技能 行为训练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
事实上,现在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和家长对早期教育错误认识的影响,孩子承受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机会与同伴玩耍。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儿童根本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和相处。在幼儿园里时常可看到抢同伴玩具的;同伴不同意参加游戏就搞破坏的;同伴摔倒了,不仅不帮扶,还在旁边讥笑等等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增多,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这就需要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一、前提:学会移情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他就难以产生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更不会有同情、助人的行为。这样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则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1.角色扮演:是让儿童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等表现该角色的特征,从中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盲人摸象”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盲人在生活中的许多不方便,体验到盲人的心情,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盲人时,会表现出同情心,主动给予帮助。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事物。
2.情绪追忆:是通过语言唤起孩子在过去生活中体验过的情绪,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而达到移情。假如看到有同伴摔伤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回想:“自己在摔伤时,是不是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能使孩子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进而促使友爱、助人等行为的发生。
二、关键:学会交往技能
许多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交往技能。教给孩子可操作的一些交往技巧,是交往能否继续和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学会礼貌
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礼貌,学会礼貌待人十分重要,作家松苏内吉就曾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1.同伴间要友好地交谈。交谈时语调要柔和,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能不能”……之类的语言,知道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他人的同意等。
2.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
3.学会尊重别人。注意别人的长处,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来取笑。
(二)学会合作
合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能力,不是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幼儿就自发的表现出合作行为。这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在具体情景的活动中学会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1、活动中习得
教师尽量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比如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分组观察、合作实验;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合作作画;在游戏时,尽量让儿童自己商量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以及游戏的规则,期间可能会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时候,儿童只能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和进行。儿童从中学会用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用规则来协调与同伴、材料的关系,从而学会共处和合作。
2.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恰当的措施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教师除了用说理教育外;还可以直接告诉他:“你这样做,别人不喜欢你,就不会跟你玩。”让他清楚行为的后果。
对胆小的儿童,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活动,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
对孤僻的儿童,将他们安排到乐于接纳他们的小组中去,从中学会一些交往的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学会分享
分享就是让儿童懂得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与他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并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正如俗语所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故意设置障碍。在自由游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5个孩子只剩3个皮球;在午点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3个孩子只剩1个苹果。让孩子在设法等分的情境中练习分享和谦让。
2.开展“物品互换”的活动。孩子将家里的物品,可以是图书、玩具、糖果等带到幼儿园来,同伴之间可以交换、共玩或者共享。如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带来,向同伴讲解玩法后,将玩具与同伴交换玩或几个人一起玩。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体验到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同玩耍和享用的一种快乐。
三、保障:行为训练
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得儿童掌握了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儿童对行为的自制力较差,知道正确的做法,可在实际交往中却做不到。因此,必须对儿童加强行为训练。
在日常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是频繁、自然和真实的。所以,行为训练最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如当朋友过生日时,可以建议幼儿自制礼物送给他。又如,幼儿午休起床后穿衣、系鞋带、叠被子的时候,需要帮助的幼儿,就可以请他去找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并提示他运用适当的礼貌用语;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并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这不仅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帮助,还能让幼儿懂得具体怎样去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亲社会行为就是在大量地、反复地、持之以恒地练习中形成和巩固的。
总之,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