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只是要帮助学生得到所需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植和熏陶。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来阅读文章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呢?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语文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老师缺乏人文意识以及审美意识,那么其教学就会缺乏激情,就不能深刻理解教材,教学就会枯燥无味。比如说,在听莫泊桑《项链》(苏教版高一)这节阅读时,这位新老师为了减少出错,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分析课文,告诉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少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分组讨论。尽管使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学生的学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只总结出来玛蒂尔德的虚荣和她的坚毅与果敢,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但老师并没有进行深一步的引导,没有引导出更为深层的当时社会根源,也没有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审美体验,也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影响,才智枯竭、思维钝滞,也就更提不到发展和创新了。虽然该讲的确实都讲了,但是学生听进去的又有多少?再加上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一味地讲,不去了解学生的看法,又只注重技巧的讲解,不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怎么会丰富起来呢?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有的是景中见情、移情于景;有的是情动于中、直抒胸臆;有的是情真意切、寓情于理;还有的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较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作品之中,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各个情感因素,这才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苏教版必修1)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湘江秋色;在学习《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清幽寂静之夜,去感受那像流水一般的月光,去轻嗅那清香四溢、绰约多姿的荷花……如此境界,怎不让人心神激荡。又比如说,在欣赏《长江三峡》(苏教版必修3)中非常壮阔美丽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作者那催人奋发的胸怀而动情?在阅读《窦娥冤》(苏教版必修4)看到窦娥就那样被绑赴刑场,听到她那滔天怨气的呼号时,学生怎么会不流下眼泪……
同时,文本情感因素的准确把握离不开老师基于文本的深入钻研,正确地进行动情点的搜寻,准确地把握情感波动,进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主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进而在这种丰富的文本境界内,被情感美所感染、所教育,进而激发出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再现文本的叙事情境
状物、叙事、记人以及写景作品均是使用形象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然而语言所带的模糊性、抽象性就会使得文中的景、人和事物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怎样把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深受感染,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语言呢?这就需要使用鲜明的形象,用“形真”入境,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情境均要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形象,神韵相似、形象而富有真切感即可,如此就可以具备抛砖引玉的功能。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形象鲜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文学语言,然后在音效的烘托之下,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表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说,在讲授《雨霖铃》(苏教版必修4)时,老师可以描绘一副残月图,以突显出恋人离别的哀伤之情;在教授《屈原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时,可以增添几株翠竹,以体现屈原的高洁等。如此通过情境的再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了,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语文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老师缺乏人文意识以及审美意识,那么其教学就会缺乏激情,就不能深刻理解教材,教学就会枯燥无味。比如说,在听莫泊桑《项链》(苏教版高一)这节阅读时,这位新老师为了减少出错,大多数时间是在自己分析课文,告诉学生各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少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分组讨论。尽管使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学生的学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只总结出来玛蒂尔德的虚荣和她的坚毅与果敢,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但老师并没有进行深一步的引导,没有引导出更为深层的当时社会根源,也没有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审美体验,也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影响,才智枯竭、思维钝滞,也就更提不到发展和创新了。虽然该讲的确实都讲了,但是学生听进去的又有多少?再加上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一味地讲,不去了解学生的看法,又只注重技巧的讲解,不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怎么会丰富起来呢?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有的是景中见情、移情于景;有的是情动于中、直抒胸臆;有的是情真意切、寓情于理;还有的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较高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作品之中,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各个情感因素,这才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苏教版必修1)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湘江秋色;在学习《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清幽寂静之夜,去感受那像流水一般的月光,去轻嗅那清香四溢、绰约多姿的荷花……如此境界,怎不让人心神激荡。又比如说,在欣赏《长江三峡》(苏教版必修3)中非常壮阔美丽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作者那催人奋发的胸怀而动情?在阅读《窦娥冤》(苏教版必修4)看到窦娥就那样被绑赴刑场,听到她那滔天怨气的呼号时,学生怎么会不流下眼泪……
同时,文本情感因素的准确把握离不开老师基于文本的深入钻研,正确地进行动情点的搜寻,准确地把握情感波动,进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主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进而在这种丰富的文本境界内,被情感美所感染、所教育,进而激发出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再现文本的叙事情境
状物、叙事、记人以及写景作品均是使用形象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然而语言所带的模糊性、抽象性就会使得文中的景、人和事物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怎样把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深受感染,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语言呢?这就需要使用鲜明的形象,用“形真”入境,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情境均要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形象,神韵相似、形象而富有真切感即可,如此就可以具备抛砖引玉的功能。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形象鲜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文学语言,然后在音效的烘托之下,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表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说,在讲授《雨霖铃》(苏教版必修4)时,老师可以描绘一副残月图,以突显出恋人离别的哀伤之情;在教授《屈原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时,可以增添几株翠竹,以体现屈原的高洁等。如此通过情境的再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了,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