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人
  作为一个客家人,在介绍自己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疑问:“你是汉族吗?”
  许多人都以为客家人也是一个民族,其实不然,客家人只是一个汉族民系。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中国基本上没有纯汉人了,中原地区的一支纯种汉人迁徙到了南方,他们自称为客家人,他们保留着中原汉民留下来的传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纯汉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乱而迁徙至赣水流域,又于唐末至北宋年间南移到广东省的韶、循、梅、惠等各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江西客家人文天祥丞相起兵勤王,许多闽、赣客家人参加起义军,直抵粤东梅州。后来,闽、赣的客民更是大规模地迁居梅州。当时的地方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将他们列入“客籍”,称为“客户”、“客家”,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开始时这些客家人仍保持聚族而居的传统,按姓氏在山坡上结茅扎寨居住,所以在梅州各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带有“围”“寨”的地名。这些围、寨后来才发展为砖砌瓦盖的方形、半圆形围屋。客家人无论迁徙到哪里,当地良田早有归属,他们只能钻进偏僻的山区,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常常遭受当地土著的排挤欺凌与山贼土匪的侵扰抢掠。所以为了保护家园一致对外,客家人只能聚族而居,将单家小屋组合成连居大屋,使之变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客家民居中无论是殿堂式、围龙式、纵列式,还是“四点金”、“五凤楼”,都沿袭了这种阖族护家的理念。
  ◎大埔民居
  我的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中上游,东邻福建平和,南接锐平、丰顺,西邻梅县,北界福建永定。这里有比云南元阳更美的梯田,这里有比江西婺源更秀的村落,这里有比永定初溪更悠久的土楼……大埔民居由于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更是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而在大埔,则随处可见纯中国式的诗意气息。无论是大户巨宅还是坊间小楼,随处都是一道风景。有时候行至半山腰偶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远处深谷之中或高坡之上有一处宅子,绿树翠竹掩映下的白墙青瓦格外显眼,宅子上薄薄地笼着一团雾气,或是炊烟或是山雾,倒像是让人亲眼窥见到了世外桃源的模样。
  客家民居建筑不但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经义,又夹杂着百越之地巫术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坐向的民风,同时又因地制宜结合了山区的特点,所以在建筑上出现了客家人特有的民居风格。大埔几乎囊括了我们想要见到的任何一种客家民居形式——华丽高贵如客家圆楼、方楼、走马楼、半圆楼和围龙屋,简朴实用如小户人家住的“三堂屋”、“下山虎”和“锁头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谈起大埔民居,懂行的人常常会说起“四点金”“走马楼”“五凤楼”“纵列式多杠楼屋”、九厅十八井,风水、龙势、坐向,花萼楼、泰安楼、衍翼楼……我们初听之下多是一头雾水,不过听不懂也不要紧,对于访客来说,重要的不是去确定楼的年代、构造或者建筑形制,而是每一座楼背后的那段故事。
  ◎客家民居建筑特点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客家传统民居是一面光亮的历史镜子,反照出了客家人勤劳朴素、团结合作、兼容性强的品性。
  客家民居从总体上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融住宅与供奉祠堂为一体;二、建筑的平面形式统一,使用功能分区明确;三、以墙承重为主的建筑结构形式;四、具可识性与标志性的外立面;五、瓦屋顶错落有致;六、讲究风水。
  而大埔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区别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建筑的体量不同。大埔民居建筑体量偏大,偏高,气势雄伟豪迈,有宫殿或城堡的风范。以湖寮镇有230年历史的泰安楼为代表,3层,占地近1万平方米,200个房间。宽敞的祠堂,高大的人口门楼,宽敞的起居室,大气的院落,虽历沧桑仍雄风振振。
  二、建筑墙体材料不同。大埔传统民居墙主体多两种材料共同砌筑,青灰色砖、石在外,内包夯土的做法,俗称“金包银”。这种墙体的外立面仅做沟缝,不做抹面处理。另外也有少量使用裸露的土坯砖的做法。
  三、装饰的差异。大埔县民居瓦面的正脊两端有升起,平缓舒展的曲线两端有鸱尾,据《事物纪原》引《青箱杂纪》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绛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以厌胜之法;起建昌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即今之鸱吻是也。”由此可知:鸱尾是鱼尾形,汉代开始用于屋脊,祈天降雨,确保平安。脊线升起与鸱尾的做法在隋、唐常用于宫殿与寺庙,明、清中原几乎不再使用,仅在南方少数地区保留。正像研究朝鲜、日本的古代木建筑,以了解唐朝建筑形式一样,大埔县民居较好地保留了古建筑的这些特点,对研究隋唐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埔县民居将鸱尾的形式进行了发展,由比较厚重的鱼尾形变成了轻盈镂空的花饰,使起翘的脊变得分外玲珑与轻巧,很符合民居的身份。
  此外,大埔县许多民居在主入口正对的院墙处设影壁,天井内的下沉接雨水的池的面层材料是鹅卵石,檐口天沟接水口用龙、鱼等动物装饰,这些地方都与其他地方的客家民居有所不同。
  ◎民居人文
  走在大埔的街上,你会发现许多宅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客家人爱为自家楼房取名字,而每一个名字基本上都代表了一家的家风,表达了每一家大埔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如“德馨堂”“爱兰居”“守成楼”,既是老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自律的准则。这种为楼取名的做法,不管贫家富户,一概如此。这种风俗曾在中原盛行,但是现在中原已无踪影,倒是在这万山丛中的大埔保留了下来,甚至新起的新式楼房都是如此,可见古风犹存。
  客家人传统是“挑担挽索”都要让子女读书,因此大埔的读书风气很盛,家家都有读书郎。山多地少家穷,所有的希望都在读书郎的身上,读完书便要出门谋取前程,这一去就是几万里,到南洋到旧金山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赤着脚板走出去,大埔人在外面扬名,最高兴的还是家乡人,从隋唐到明清,大埔一县总共出过翰林15人,进士58人,举人298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大埔,是出总统的地方!”总统是谁?新加坡的李光耀就是其中之一,南美圭亚那总统张西瑟也是大埔人,还有茶阳“父子两进士”,百侯“一府三翰林”的牌坊与宅子,无不显示了大埔绵延不断的求进文化。
其他文献
“画境中水榭亭台,那是梦里老家;现房版水泥钢筋,这是此刻我家;建筑越长越高大,我失去立足的地方;何时让我重回那古国梦乡:青砖、红瓦、石桥、曲水、木屋、石板、亭台、假山、游鱼、闺房、茶香、晨钟、暮鼓、炊烟、竹林还有曲径通幽的后花园呢?”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是厚重历史的诉说,建筑是人类的家园。无论建筑如何变幻,说到底,建筑还是回归安放身心的地方。让身心自在、让建筑与人和谐,让建筑与自然统一,是所
期刊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字”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陕西师范大学却回归传统,由学校的老教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给学生填写录取通知书。这饱蘸浓墨、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了近日网友热议的话题。  因为关注度高,“陕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等相关字样已经自动生成为搜索关键字,并在一夜之间迅速上升为热门话题排行榜首位。以“手写录取通知书”为议题的讨论吸引了300多万网友
期刊
世界上的好多民族都对数目“三”有着特别的好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还很难证明这种偏好是从一个源头传播出去的,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生长的土壤。  拿中华文化来说,作为传统文化支柱之一的《易经》八卦,就是由三画组成的。这是迄今所知的以三为一体的最早图形。为什么八卦偏是三画,而不是两画或者四画,便是一个很不容易说得清楚的难题。有人认为作为宇宙原始的“太极元气”,便是“函三为一”的,就是说,它是
期刊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中国古建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六十七点一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
期刊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晰描述古国都城的小桥流水、亭台水榭、飞檐走壁、庭院深深、精巧建筑、曲径通幽的中国唐宋时期建筑之美。中国的建筑是写意的、抒情的、自然的,它不追求雄伟、高大,但追求意境和艺术;它不执着单体建筑的体型,但追求整体建筑的和谐。中国的建筑从来不是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  东方建筑是整体的。中国人在建筑时,考虑最多的是整体布局,思考的是系统的和谐。突兀的建筑在中国是少见的,建筑成为整
期刊
◎敬天法祖首郊祀  《左传》里面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一直与国运息息相关。  康熙六十一年冬天,年届七旬的玄烨在南苑行围打猎期间,感受风寒,便返回畅春园斋戒静养,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  此时,康熙皇帝仰重的皇十四子胤祯还在抚远大将军任上,在取得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后,重新确立了大清在西藏的统治。另一位重要角色,胤祯同母兄长皇四子胤禛,则受病中的康熙委派,代皇帝赴天坛郊
期刊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形容秦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何其巍峨何其大气!柳永以《望海潮》赞杭州盛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何其华美,何其繁荣!王勃弱冠之年才华横溢,挥笔写就《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
期刊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建筑,从原始的木结构开始,到奴隶社会的宫殿、民居、祠堂、庙宇等砖木混合结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逐渐成熟,发展成为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建筑是凝固的生命,流动的历史;作为人类的文明创造物,建筑物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建筑的形制和设计,无处不是人类文化理念和观念心理的投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以调和共生的和谐为核心命题,体现在建筑中
期刊
在传为宋人赵伯骕的《风檐展卷图》中,一位士人于一敞厅内半卧半坐于凉床上。厅正面完全敞开,床后置一山水屏风。士人左侧的枕屏,暗示了这可能是其夏梦方醒的午后。枕屏与画题中的“风檐”,以及扇面右下角的水上曲桥共鸣了夏日里些许的清凉,并提示了此时此刻展卷赏画可能遇到的困难:檐下既有风,画卷便不免被来回吹动而不便观赏。顺着士人的视线方向看去,可在挂于屋侧枋下的两幅立轴的以下,隐约看到位于立轴后的落地格子门。
期刊
中国古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自佛教东渐,经过不断吸收发扬。直至今日,佛塔述说历史,点缀山河,印证时代,是数十代人共同经历的实物。  一座塔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聚合了历史学、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是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的实证。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在陕西省境内的就有200余座,西安的大小雁塔已经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