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的节日刚过,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人难以忘记,他们对各种游戏的热情与投入,旁观的学生也全神贯注……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课堂上就不见他们的笑脸?我想如果让他们脸上的笑容永远绽放在课堂上,使学生们的每一天都成为“快乐的节日”,那该多好!因此,我要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课,与快乐同行。
一、“猜想”会让留守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猜想是获取知识的源泉。猜想往往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让留守学生看着两个不规则的物体,猜测哪个物体较大?如果把它们分别放进同一杯水中,哪个物体会让水面升高较多?水面升高越多,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一连串猜测,很快就能激起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少学生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再让他们观察实验及结果,“体积的意义”就呼之欲出了。而且当他们再看见“体积”二字时,一定会想起这样的一场争论和实验。上完这节课,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猜想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小组合作是农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好方式
首先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要学生独立思考,明确题意。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留守学生看题、审题的时间,让他们看清讨论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想,诱发对问题的思考。二要学生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组长的职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充分地讨论,有效地进行。三要教师参与,及时引导。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留守学生中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要全面掌握,了解合作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地给予诱导,适量提出有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师生真正互动。
其次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一要在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开展合作学习。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在教学时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列举一些质数和互质数,如:2、3、5、7、2和3、3和4、4和5等。再让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质数是对于一个数来说的,是只有1和它本身兩个因数;而互质数却是对于两个数而言的,是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澄清后,在小组内开展交流活动。如在2、3、6、7、9、11这些数中选取两个组成互质数。学习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得到互质数最多。还有不少的组能找到3对或4对互质数。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内涵。二要在探究规律性时开展合作学习。对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达成目标。三要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可能各有不同,部分学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比较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探索出各种方法和结论。
三、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润滑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用语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学习。如:在教学不同情况的互质数时,我先让学生随意列举一些互质数。如:2和3、3和4、4和5等。有学生找到了规律,还想不停地说下去,我有意地说:“停,你们尽说些这样简单的数,谁一看都知道它们是互质数啊!”下面的学生纷纷偷笑。这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了:“是啊!这样都是相差1的两个数,它们一定是互质数啊!”这时,我抽查个别学生,让他们总结第一个规律:(1)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都是互质数。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语调,让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另外的两个规律:(2)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与1都是互质数。(3)两个质数也都是互质数。在证明规律正确后,我也不失时机地鼓励:“这位同学真的不简单,观察力可真强啊!还能自个找出书上没有的规律。以后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数就可以一下子判断出它们能被3整除了。老师真的很希望在我们班有更多像这样的了不起的同学……”下课后,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有好几位同学围了过来对我说出了另外的好几个规律。我想,这种意外的收获跟教师的语言激励是分不开的。
一、“猜想”会让留守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猜想是获取知识的源泉。猜想往往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让留守学生看着两个不规则的物体,猜测哪个物体较大?如果把它们分别放进同一杯水中,哪个物体会让水面升高较多?水面升高越多,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一连串猜测,很快就能激起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少学生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再让他们观察实验及结果,“体积的意义”就呼之欲出了。而且当他们再看见“体积”二字时,一定会想起这样的一场争论和实验。上完这节课,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猜想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小组合作是农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好方式
首先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要学生独立思考,明确题意。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留守学生看题、审题的时间,让他们看清讨论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想,诱发对问题的思考。二要学生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组长的职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充分地讨论,有效地进行。三要教师参与,及时引导。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留守学生中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要全面掌握,了解合作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地给予诱导,适量提出有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师生真正互动。
其次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一要在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开展合作学习。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在教学时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列举一些质数和互质数,如:2、3、5、7、2和3、3和4、4和5等。再让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质数是对于一个数来说的,是只有1和它本身兩个因数;而互质数却是对于两个数而言的,是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澄清后,在小组内开展交流活动。如在2、3、6、7、9、11这些数中选取两个组成互质数。学习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得到互质数最多。还有不少的组能找到3对或4对互质数。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内涵。二要在探究规律性时开展合作学习。对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达成目标。三要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可能各有不同,部分学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比较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探索出各种方法和结论。
三、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润滑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用语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学习。如:在教学不同情况的互质数时,我先让学生随意列举一些互质数。如:2和3、3和4、4和5等。有学生找到了规律,还想不停地说下去,我有意地说:“停,你们尽说些这样简单的数,谁一看都知道它们是互质数啊!”下面的学生纷纷偷笑。这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了:“是啊!这样都是相差1的两个数,它们一定是互质数啊!”这时,我抽查个别学生,让他们总结第一个规律:(1)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都是互质数。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语调,让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另外的两个规律:(2)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与1都是互质数。(3)两个质数也都是互质数。在证明规律正确后,我也不失时机地鼓励:“这位同学真的不简单,观察力可真强啊!还能自个找出书上没有的规律。以后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数就可以一下子判断出它们能被3整除了。老师真的很希望在我们班有更多像这样的了不起的同学……”下课后,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竟然有好几位同学围了过来对我说出了另外的好几个规律。我想,这种意外的收获跟教师的语言激励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