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材;实际;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86—02
要想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能把这个课堂当成他们游戏娱乐的场所。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教会学生运用Word软件打印自己的文章,或教会他们运用电子邮箱与别人传递信息,或教会他们制作电子贺卡等等。不管目标的大小,我们一旦制定了就要在当堂课中得以实现。尽管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并不多,但如果教师能够这样一步步去落实,一学期下来,学生也能学到许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
一、灵活运用教材,精心备课
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跟其他学科教材有所不同,前后两部分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的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以调整的灵活性相当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顺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一个学期上课之初就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和规划,这样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完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一些好奇的学生也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操作上的错误。设置屏幕保护密码、改变桌面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增添了许多麻烦。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提到前面,让学生懂得每项设置的意义,并使他们不会在以后的计算机课中再做同样的操作。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结合实际,耐心引导
信息技术课,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实践操作,他们觉得许多东西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就可学会。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用心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让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准备。当然还可以通过边实践边查阅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效果也不错,但这种做法要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单靠阅读教材,听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实践,重视上机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每个知识点在计算机上出现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对自己原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可以知道其错误之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感知认识,而且可以增加对知识点的了解。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课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学生通过看自己的电脑屏幕便知道教师是如何操作的。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选其中典型的一个或几个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领悟。单击一个命令,打开一个对话框,击一击里面的按钮,观察窗口里面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计算机又给你什么样的提示,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自行解决难题。通过不断操作,学生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是单击,什么时候该用右击,哪些情形下需要双击等,并且还发现当鼠标移动到窗口的不同位置时,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时再给学生讲不同形状时的鼠标指针分别带有什么含义,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心上课
有时学生在某一方面也会有自己的优越性。课堂上,我们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环节“教你一招”,就是学生可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一学期下来,谁介绍得多,谁的积分也就越高。积分高的除了考试时可以获得加分,还可以获得奖励。学生的兴趣很高,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我在进行枯燥的键盘指法训练时,给学生选了一首他们喜欢的英文歌的歌词,让他们来练习用英文录入。我在课前给他们讲明内容和规则:在本节课结束前要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整体的操作姿势最优美,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落后,会更加勤奋、认真地练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计算机作品的同时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是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2.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知识要点。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学生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学生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地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地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5.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②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③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④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制作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4.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教师,我们都将和新课程一道成长。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我们都会继续作出努力,为学生成长和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
编辑:张 昀
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86—02
要想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不能把这个课堂当成他们游戏娱乐的场所。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教会学生运用Word软件打印自己的文章,或教会他们运用电子邮箱与别人传递信息,或教会他们制作电子贺卡等等。不管目标的大小,我们一旦制定了就要在当堂课中得以实现。尽管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并不多,但如果教师能够这样一步步去落实,一学期下来,学生也能学到许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
一、灵活运用教材,精心备课
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跟其他学科教材有所不同,前后两部分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它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的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以调整的灵活性相当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顺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在一个学期上课之初就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和规划,这样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完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一些好奇的学生也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操作上的错误。设置屏幕保护密码、改变桌面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增添了许多麻烦。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提到前面,让学生懂得每项设置的意义,并使他们不会在以后的计算机课中再做同样的操作。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结合实际,耐心引导
信息技术课,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实践操作,他们觉得许多东西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就可学会。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用心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让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准备。当然还可以通过边实践边查阅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效果也不错,但这种做法要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单靠阅读教材,听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实践,重视上机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亲眼看到每个知识点在计算机上出现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对自己原有的不正确的观点,可以知道其错误之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感知认识,而且可以增加对知识点的了解。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课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学生通过看自己的电脑屏幕便知道教师是如何操作的。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选其中典型的一个或几个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领悟。单击一个命令,打开一个对话框,击一击里面的按钮,观察窗口里面的内容有什么变化,计算机又给你什么样的提示,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自行解决难题。通过不断操作,学生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是单击,什么时候该用右击,哪些情形下需要双击等,并且还发现当鼠标移动到窗口的不同位置时,会出现不同的形状,这时再给学生讲不同形状时的鼠标指针分别带有什么含义,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心上课
有时学生在某一方面也会有自己的优越性。课堂上,我们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环节“教你一招”,就是学生可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简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一学期下来,谁介绍得多,谁的积分也就越高。积分高的除了考试时可以获得加分,还可以获得奖励。学生的兴趣很高,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我在进行枯燥的键盘指法训练时,给学生选了一首他们喜欢的英文歌的歌词,让他们来练习用英文录入。我在课前给他们讲明内容和规则:在本节课结束前要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整体的操作姿势最优美,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落后,会更加勤奋、认真地练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计算机作品的同时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是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2.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知识要点。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学生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学生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地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地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5.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②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③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④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制作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4.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教师,我们都将和新课程一道成长。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我们都会继续作出努力,为学生成长和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