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10)——“霸王”行动中的电子攻势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3年夏开始,以金属箔条为首的各类电子干扰措施有力保障了盟军轰炸机对纳粹占领区所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轰炸,给德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东线战场,苏联红军在漫长的战线上开始向德军发起反攻,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日渐成熟。1943年秋,剑指诺曼底的“霸王”行动在最高等级的保密措施之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同时,相应的电子进攻和欺骗行动也随之悄然启动。
◎德军在欧洲大陆西部海岸构筑了坚固的“大西洋壁垒”,而距离英国最近的加莱地区理所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图为德军部署在加莱地区的抗登陆设施

  对德军雷达网的硬摧毁
  希特勒虽然狂妄,但仍旧深知盟军地面部队在西线登陆对第三帝国意味着什么,所以,早在1942年他就下令在南起西班牙,北至比利时的海岸线上修筑一道由永久性防御工事构成的“大西洋壁垒”,后来又指派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元帅掌管西线防务。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和比利时海岸,由“西塔克特”、“弗雷亚”、“维尔茨堡”、“大维尔茨堡”、“瓦塞曼”、“猛犸”等6种地面雷达组成的至少92座雷达站不分昼夜地监视着海峡的动态。
  要让这些覆盖不同频段、工作方式各异的雷达同时变成“瞎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子干扰曾成功掩护时速300千米的轰炸机群突入欧洲大陆上空,但这一次,它们要支援的对象是航速仅有10节的舰队,而且至少要确保在10小时内不被敌雷达网发现,更何况,德军已经部署了一定数量的“瓦塞曼”和“猛犸”窄波束雷达,对它们进行电子干扰的难度极大。
◎盟军如果发起登陆作战,必须要面对至少92座德军雷达站的监视,同时干扰这么多雷达具有一定困难,所以要在登陆开始前尽可能将这些雷达直接摧毁。图为海岸堡垒中的“西塔克特”对海搜索雷达

  在登陆行动开始之前,务必最大限度地清除掉这些纳粹的“眼线”。盟军对德国雷达的定位活动由来已久,空中侦察、航迹反推、谍报网络,甚至还释放了大量信鸽,让被占领区的民众在纸条上写下附近巨大活动天线的位置,到1944年春,英美情报部门已经掌握了一张详尽的德军雷达部署图。然而,诸如“弗雷亚”、“维尔茨堡”之类的雷达机动性很强,转移至新的部署位置后数小时内便可继续投入战斗。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德军雷达的实时部署情况,英国研制出了名为“乒乓”的雷达测向装置。“乒乓”由架设在英国南部的3台测向机组成,它们可以分别测出与信号源的方位角,测向精度可达0.25度,而后通过其交汇点来推断雷达的位置,最后再派出侦察机进行核实。
◎皇家空军第2战术航空队是攻击敌雷达站的主力,“飓风”式战斗机可携带火箭弹对雷达及高炮阵地进行轰击,加装“阿卜杜拉”寻的装置后,可以直接对“维尔茨堡”进行定位
◎“瓦塞曼”雷达是当时德军一种较为先进的三坐标雷达,但是其结构上存在一个弱点,如果轴承在轰炸中发生变形,那么将对天线维修造成极大困难

  位置固定的雷达站显然是盟军要首先拔除的“钉子”。首次攻击发生在1943年3月16日午时,皇家空军的第2战术航空队第198中队的12架“飓风”战斗机在2 400米的高度巡航,当他们飞越比利时海岸时,其中4架战机突然俯冲脱离编队,一头冲向架设在奥斯坦德附近的一座“瓦塞曼”雷达,向高达40米的天线发射了16枚高爆火箭,又对雷达阵地进行了反复扫射,而其它8架飞机也迅速散开,对防卫雷达站的小口径高炮进行压制。下午4点,该中队再次出动,又对这部倒霉的“瓦塞曼”雷达进行了第二轮空袭。然而,令英国飞行员感到沮丧的是,两轮打击过后,雷达天线仍然顽强地屹立着,似乎是没受太大影响。实际上,空袭让“瓦塞曼”雷达的轴承严重变形,天线已无法转动,更要命的是,只有当天线转至特定角度解锁后,技术人员才能将损坏的天线机构降至地面进行维修,而现在天线已经死死卡住,自然也就修不成了。所以,表面看起来天线仍然完好无损,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堆废铁。
  更为庞大的“猛犸”雷达也未能在盟军的空袭中幸免。这种相控阵雷达异常精密,但其脆弱的馈线全都暴露在天线阵之后,盟军的战斗机用航炮就能将它们打个稀巴烂。德国技术人员必须将损坏的馈源和馈线小心翼翼地重新装好,逐一进行调试,并派出飞机进行精密的校验飞行之后才能让雷达恢复正常工作。
  在对机动雷达的打击行动中,英国空军的“飓风”战机安装了一种名为“阿卜杜拉”的寻的设备,它可以对所探测到的“维尔茨堡”雷达进行定位。在英军使用缴获而来的“维尔茨堡”进行的试验中,“阿卜杜拉”发挥了不错的功效,尤其是从海面接近时,其对雷达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80千米。但在实战中,德军雷达操作手一旦探测到战斗机径直向自己扑来时,就会迅速关闭发射机,“阿卜杜拉”也就失去了目标。英军飞行员不得不改变战术,采取迂回接近的方法,在最后一刻才转向攻击目标。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英国空军第2战术航空队共出动战机近2 000架次,有计划地轰炸了已知的92个雷达站中的76个,在登陆之前,已将难以干扰的“瓦塞曼”和“猛犸”雷达全部摧毁。
◎“猛犸”相控阵雷达的弱点是天线阵后方的馈源和电缆,盟军战机无需摧毁整个天线,只需用航炮扫射就能让雷达瘫痪,而且后期维修和调试工作极为繁复

  紧张的干扰与反干扰准备
  通信干扰机的研制同样在计划之内,准备用于支援“霸王行动”的是APT-3“豺狼”机载干扰机和MRT-1“象牌雪茄”地面干扰机,它们的干扰对象是德军的机载电台和坦克电台。其中,“象牌雪茄”的功率尤为强大,达到了骇人的50千瓦,天线塔高达30米,美国只制造了1部MRT-1,于1944年3月运抵英国,5月将发射机安装完毕,而定向天线需要到最后才能安装,因为德军侦察机一旦发现干扰机的天线朝向诺曼底,真实的进攻意图便会暴露。
  1944年4月,美军组建了第一支专职的无线电对抗部队,这就是第8航空队第803轰炸中队。该中队拥有8架装有雷达干扰机的B-17,第9架B-17则装有SCR-587与S-27接收机,用作电子侦察。它们将在“霸王行动”中正式启用。
  同时,美国特种通信部队开始在极为紧张的氛围中为登陆舰艇安装干扰机。安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开明的艇长很快理解了这些雷达干扰机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耐心地学习它们的启用时机和操作方法,而有些艇长则心怀顾虑,担心这些打破无线电静默的设备会暴露自己的位置,更有甚者,1艘Mk.5型坦克登陆艇的艇长直接下令将已经装了一半的设备全部拆除。最终,有16艘攻击坦克登陆艇、6艘Mk.5型坦克登陆艇和9艘大型火炮登陆艇装上了雷达干扰机。
◎被盟军摧毁的“西塔克特”和“大维尔茨堡”雷达

  为防止德军在反登陆作战中启用前所未见的电子设备,美军还在“安康”号指挥舰与“塔斯卡路撒”号巡洋舰上安装了可覆盖28至3 000兆赫兹的全波段侦察接收机。一旦德军启用了新型雷达或其它无线电制导武器,盟军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信号进行截获和分析,并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对抗措施。
  当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用火箭弹执行摧毁德军雷达站的任务时,轰炸机司令部也没有闲着,用重磅炸弹扫清一个个战斗机难以对付的目标。他们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库普勒山上的德军雷达干扰站,两年前,这座干扰站成功蒙蔽了英军雷达网,掩护了德军3艘主力战舰穿越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的前一星期,105架“兰开斯特”轰炸机接连不断地向库普勒山投下炸弹,将这个曾让英军蒙羞的干扰站彻底夷为平地。此外,德军位于瑟堡附近的西线侦听指挥部也在登陆前不久被皇家空军99架轰炸机炸的灰飞烟灭。
  没有一艘船的“幽灵舰队”
  尽管盟军能够依靠优势兵力在进攻中取得制空权与制海权,但他们登陆后依旧需要面对固若金汤的“大西洋壁垒”和训练有素的德军卫戍部队,所以,要尽最大努力牵制敌军兵力,避免在登陆阶段硬碰硬的交战。因此,盟军执行了大量欺骗计划,意图让纳粹相信加莱才是他们的主攻方向,放松对诺曼底地区的戒备。
  盟军派出了一支通信营进驻苏格兰,用频繁的无线电通信冒充拥有38万兵力的第4集团军,牵制驻挪威的德军。同时,在直面加莱地区的英国城市多佛尔设立了假冒的“第1集团军群”司令部,威震四海的巴顿将军则被任命为这支虚拟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大量精心组织的电报往来让德国的无线电侦收部队相信多佛尔确实驻扎着盟军的主攻部队。
  即使对德军海岸雷达网的有计划摧毁行动已经展开,但盟军也无法确保彻底摧毁每一部雷达,势必还有漏网之鱼的存在。如果不采取措施,幸存的德军雷达就会发现盟军的大批舰队向诺曼底方向慢吞吞地驶来,登陆加莱的骗局将被提前戳穿,在盟军渡海的10个小时内,德军有充分的时间来对防卫兵力进行重新部署。只有让德军在雷达上看到一支驶向加莱的庞大舰队,才能真正保护前往诺曼底的登陆部队。
  当时,盟军能够动用的登陆舰艇几乎都在忙着为抢滩诺曼底做准备,调集货真价实的大型舰艇对加莱进行佯攻是不现实的,因此,用无线电对抗措施来欺骗德军雷达成了盟军的唯一选择。
◎诺曼底登陆主攻及电子佯攻方向示意图,“微光”与“征税”行动负责制造两支大型舰队的假象,“幽灵轰炸机跟进编队”则负责吸引德军的夜间战斗机并对其进行通信干扰

  德军岸防部队所装备的对海搜索雷达是盖玛公司的“西塔克特”(Seetakt),它工作在368至390兆赫兹的频段,是“弗雷亚”雷达的近亲。在雷达屏幕上制造假目标回波正是金属箔条的看家本领,但要模拟一支舰队,还需要与以往不同的投放战术。在掩护轰炸机群进袭时,载有箔条的轰炸机要以更高的高度在受保护的机群前方飞行,接近雷达探测范围时,只需尽快将箔条投放出去,形成一道“干扰走廊”即可。而这一次,载机的任务不是在敌人雷达屏幕上制造“雪花”,而是要有模有样地模拟一支以8节航速航行的庞大舰队,因此投放箔条的时机和数量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西塔克特”雷达的波束宽度15度,距离分辨力475米。在距雷达16千米处,其波束宽度约为4千米,也就是说当箔条云间的宽度小于4千米时,“西塔克特”无论转到哪个方向都会接收到一个连续的回波。为了稳妥起见,盟军最终将箔条云投放的横向间隔定为3.2千米。在距离上,“西塔克特”的分辨力为475米,盟军计划在雷达的径向每隔400米投放一包箔条,这样就可以在敌雷达的距离显示器上也形成一个连续的回波。   完成这样一项欺骗任务只需要6至8架飞机,分为2个梯队,梯队内的飞机排成一个横排,左右间隔为3.2千米,两个梯队前后相隔12.8千米。执行任务时,所有飞机必须严格保持间距,并各自按照宽3.2千米,长12.8千米的长方形航线飞行,在航线的末端,所有飞机需要继续向前飞行1.6千米,而后继续画出一个长方形,每完成一次长方形航线的飞行需要耗时7分钟,相当于投放箔条云的位置也在以每小时13千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进,这样一来,一支以8节的航速驶来的舰队就会呈现在德国雷达的荧光屏上。这支没有一艘舰艇的舰队,被盟军称为“幽灵舰队”。
◎除了“西塔克特”,德军还装备了分辨力更高的“辛根”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图中这架Fw-200机头便安装有“辛根”天线阵

  为了进一步增强真实性,盟军还安排了一些安装有“芯轴”干扰机的飞机在“幽灵舰队”的四周盘旋,对德国的雷达进行有源干扰。但又严格限定了这些飞机的飞行空域,好让德国的雷达操作员能够在有限的干扰中发现来势汹汹的“幽灵舰队”。
  然而,除了“西塔克特”以外,德军的一部分FW-200、Ju-88、He-111等鱼雷轰炸机装备了FuG200“辛根”(Ho? hentwiel)式雷达。“辛根”使用525至575兆赫兹的频段,对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可达70千米,而且分辨力比“西塔克特”更高。如果被它们发现,“幽灵舰队”的努力就彻底穿帮了。
  为此,英军重新启用了“月光”应答式干扰机。它可以将接收到的雷达信号放大之后再转发回去,本来为压制“弗雷亚”雷达所设计,曾在1942年短暂使用,而这一次它们被调谐到了“辛根”雷达的频率上。1944年5月底,4艘皇家海军的搜索救援艇紧急安装了“月光”干扰机,同时,每艘艇都拖曳着一只浮筒,上面系着几乎和救援艇差不多大的“榛子”气球,里面装的是一个直径3米的角反射器。在雷达屏幕上,“榛子”气球将产生一艘万吨巨轮级别的回波。
◎英军将“月光”干扰机安装在了图中同型的搜救艇上,并调谐到“辛根”的频率上对其进行干扰

  D日的无线电狂欢
  1944年6月5日夜,2 700艘各型舰船载着数十万盟军官兵开始向诺曼底进发。
  与此同时,两支“幽灵舰队”也从纽黑文港起航了。较大的一支舰队由皇家空军第617中队的8架兰开斯特轰炸机来“制造”,它们使用“前进”导航装置来确定自己的航线,3艘“月光”干扰艇及携带“榛子”气球的6艘汽艇在箔条云之下驶向法国勒阿弗尔港,行动的代号是“征税”。而218中队的6架“斯特林”轰炸机则负责模拟另一支“幽灵舰队”,精度更高的“前进-H”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按照设计好的长方形航线飞行,1艘“月光”干扰艇及8艘拖带“榛子”气球的汽艇紧随其后,它们的目标是布洛涅,该行动的代号是“微光”。
  午夜时分,遂行“微光”行动的1249号救援艇发现了德军飞机的雷达信号,“月光”干扰机的操作员迅速对其进行了干扰,打响了“霸王行动”中电磁频谱领域的第一“枪”。在其西方80千米处,“征税”行动的“月光”干扰机也发现了若干雷达信号,并用同样的欺骗信号予以回敬。
◎诺曼底登陆中悬挂气球的美国登陆艇,英军使用的“榛子”气球与之外观类似,但内置了一副直径3米的角反射器以模拟大型舰船的回波

  在“幽灵舰队”的北方,首次参战的美国第803轰炸机中队派出4架B-17,与皇家空军第199中队的16架“斯特林”轰炸机一起按照预定航线飞行,使用机载干扰机对德军雷达进行远程压制。同时,有意在东面使用较弱的干扰,让德军雷达能够发现“幽灵舰队”。
  抵达距离法国海岸16千米时,两支“幽灵舰队”停了下来,小艇开始释放烟幕,将拖带的浮筒和“榛子”气球锚定在这里,并通过高音喇叭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舰队抛锚时锚链吱吱地摩擦声、海浪的拍击声和各种喧嚣,完成这项任务后,小艇旋即返航。到6月6日凌晨4时,负责投放箔条云的轰炸机也完成了使命,“幽灵舰队”的电子欺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样在凌晨时分,来自皇家空军第90、138、149和161中队的92架轰炸机执行了一项欺骗性空降任务。他们在飞行途中布撒了大量箔条,并在“着陆场”投下特制的烟火弹,模拟一场激烈的地面战斗。同时,皇家空军第101中队的94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与第214中队的5架B-17在法国东部上空制造出了沿索姆河飞行的“幽灵轰炸机跟进编队”。除了在沿途大量投放箔条之外,这支编队还携带了至少82套“机载雪茄”通信干扰机,它们与架设在英格兰南部的大功率干扰机一起,对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的指挥频段进行了覆盖。
  当德国空军在雷达上发现“幽灵轰炸机跟进编队”时,立即派出夜间战斗机进行拦截,但凶悍的战机飞向的只是在夜空中飘散的箔条云,而且通信联络被完全阻断,无法获得地面雷达的引导,德军战机只好在燃料耗尽后返回基地。而此时,真正的空降部队正搭乘1 069架运输机,在“瑞贝卡/尤里卡”无线电信标的指引下势不可挡地飞向诺曼底的空降地域。
  而在真正的登陆舰队中,共有200余艘各类舰艇携带了雷达干扰机,在向诺曼底海滩挺进时,这些干扰机全部开机,对残存的德军雷达进行全面压制。只有1部德军雷达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发现了驶向诺曼底的舰队,但他们上报的情况被忙于应付“幽灵舰队”的德军统帅部无视了。直到6日凌晨2点,瑟堡东侧的德军观察哨亲耳听到了登陆舰队的引擎轰鸣声,才让德军相信确有一支盟军舰队在向诺曼底逼近。而此时已经太晚了,3个多小时后,盟军护航舰艇的炮弹就如冰雹般落在了诺曼底海滩。
◎诺曼底登陆在周密筹划的电子支援下取得了成功。在整个战役中,“幽灵舰队”成功转移了德国守军的注意力,没来得及向诺曼底调遣重兵;“幽灵轰炸机跟进编队”扰乱了纳粹夜间防空系统,没有1架运输机被德军夜间战斗机击落;主力舰队携带的数百部干扰机让雷达控制的岸防火炮精度大大下降,盟军仅有1艘驱逐舰被岸炮击沉。电子对抗手段以极小的代价,保护了盟军十几万登陆部队的安全

  “霸王行动”中的电子战经过了精密的筹划和完善的准备,相对于日复一日的轰炸,无线电对抗措施用最小的消耗欺骗了大批德国守军,保障了十几万登陆部队的安全。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犹如插在纳粹后背的尖刀,让欧洲战场的局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而在万里之遥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和美军又在电子对抗领域有过哪些交手呢?敬请关注下期文章——《寻找太平洋上的雷达信号》。
其他文献
合作是指学生、同伴、教师和社会成员一起共同思考,努力探究某一问题。当学生与他人共同努力探究问题并建构理解时,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学习者团体。为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教师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开始涉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近几年也从大学校园延伸到中小学校,机器人教育由于能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构建机器人所蕴涵的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
探究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的,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
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好方法,更是变应试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正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如何使这些实验教学设备在大量投入后发挥应有的效益,并为促进素质教育服务呢?笔者认为,这是继硬件配备之后当前
当前,中学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教研工作,已普遍实行开架借阅管理。所谓开架借阅,是指读者可以进入流通书库直接从书架上选取文献的借阅制度。事实证明,开架借阅模式
本刊讯2012年4月23日,由湖南省绥宁县教育局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绥宁赛区选拔赛在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落下帷幕。来自全县中小学校的9支代表队共53名选手参加了
本刊讯2012年5月11-13日,第63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本届展示会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吉林省教育厅和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展示会的主题是:“展示
本刊讯2012年3月25日,“2012FLL机器人世锦赛中国公开赛”河北赛区选拔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中学隆重举行,河北省衡水中学李旭东、刘亚涵、郑伟东、何澄4位学生脱颖而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