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时期其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形成,都与幼儿游戏行为分不开。而当前幼儿园里的幼儿教师在游戏指导思想、游戏内容选材、游戏指导方式、指导策略等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让幼儿能够真正快乐玩转地球,就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游戏活动的指导,寻求最佳指导策略,使幼儿游戏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关键词】游戏 ; 问题分析 ;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4-01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最能体现幼儿本真状态的活动;而只有幼儿喜欢的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从中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虽然幼儿游戏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以孩子为本的理念。下面从四方面对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一、着重理解游戏指导思想
幼儿游戏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带自己主观的印象有计划轮流对游戏内容实施重点指导,教师指导游戏的目的性虽强,但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却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也完全不符合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分析其原因如下:教育观念陈旧,对教育新思想把握不足,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质比较低,对游戏教材的认识有抗拒心理、对游戏价值的认同比较肤浅、对游戏开展的研究表面化。另外,由于班额过于庞大,教师精力有限,教师自身家庭压力等原因,对《幼儿园指导纲要》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对于它的指导思想更是无意识,即使学习了也不重视,对于前沿的、优质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不了解,无暇顾及。针对以上问题与原因解决策略如下:将孙孔懿老师的《追寻苏霍姆林斯基》核心指导思想内化,升华发展以爱为核心的儿童观,用到教育实践之中;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纯真的童心与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也透出了陈鹤琴教育,即活教育。此外,教师要不断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专业悟性、丰富专业理念、创造良好的专业氛围。
二、合理利用幼儿周围资源,发展创新思维
在游戏教学中,游戏内容的选择陈旧,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新意。教师习惯地将幼儿一学期的游戏内容都详细安排好,沿用以往年年不变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对游戏主题、类型的选择权利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幼儿每次游戏的自由选择显然在教师预告设计的范围之内的,并非幼儿自己主观的兴趣和需要,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在于:游戏内容选材资源匮乏,教师积极性差。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不够丰富,游戏的组织内容、类型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针对问题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游戏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在游戏材料选择时,幼儿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投放废旧、辅助材料。第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总而言之,游戏玩具和材料都应该具有多样性功能,使幼儿能够一物多玩。老师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认识到教材是一种资源、素材,在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有参考,有依据;转变按部就班、传统游戏的开展和做法。
三、运用多元化指导方式构建游戏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游戏的指導方式单一化、形式化。无论是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中,都是教师按照常规进行,幼儿跟着走。实践中教师往往敷衍了事,过于形式,幼儿园制定的游戏课程和教师写的游戏教案都只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的表面文章,无法顺利地开展游戏,那幼儿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发展。或常常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分析其原因可知:游戏教育价值取向产生误区, “思想上重视,而行为上不重视”的游戏观。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附加的形式存在,当成一个放松的环节,并没有对如何开展游戏认真进行设计。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时有很多阻力和困难,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以下几个因素:是否符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中是否有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是否有便于游戏开展的场地空间。另外对“教学”要求过高,忽视游戏的作用、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不全面也是造成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因。解决办法:丰富游戏的类型与内容、丰富游戏的活动与手段、丰富游戏的趣味与价值,丰富教师的视野和指导方式的方法,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孩子。恰当地将游戏活动与其他各领域内容渗透综合,实现教育的整体化、最优化。
四、提升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功能、解决问题效能
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过程中解决问题僵硬化。游戏中管理过细,因担忧游戏发生事故,采取过分保护措施,游戏活动大多倾向于室内,活动量小的。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时而久之,孩子就会远离你,从积极主动到消极被动,导致幼儿思维、行为固化。分析其原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角色定位的问题。教师在游戏中设计过多,为了使孩子们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指挥幼儿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成自己心中的形式,幼儿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消极模仿。多数游戏被穿插在教学中或新授课后,其功能限于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居于更为主动和优越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忽视游戏的本体功能,强化游戏的外在功能,视游戏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出解决办法如下:教师观察游戏中的幼儿,再决定是否参与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向高水平发展。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是否恰当,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要运用有效地指导方式如:语言指导;行为指导,要拥有采取睿智的策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红. 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和材料[J].德阳教育学报,2002(3)
[2]陈鹤琴.厦门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讨会.鹤琴之声,厦门教育出版社,2002版
【关键词】游戏 ; 问题分析 ;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14-01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最能体现幼儿本真状态的活动;而只有幼儿喜欢的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从中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虽然幼儿游戏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以孩子为本的理念。下面从四方面对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一、着重理解游戏指导思想
幼儿游戏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带自己主观的印象有计划轮流对游戏内容实施重点指导,教师指导游戏的目的性虽强,但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却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也完全不符合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分析其原因如下:教育观念陈旧,对教育新思想把握不足,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质比较低,对游戏教材的认识有抗拒心理、对游戏价值的认同比较肤浅、对游戏开展的研究表面化。另外,由于班额过于庞大,教师精力有限,教师自身家庭压力等原因,对《幼儿园指导纲要》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对于它的指导思想更是无意识,即使学习了也不重视,对于前沿的、优质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不了解,无暇顾及。针对以上问题与原因解决策略如下:将孙孔懿老师的《追寻苏霍姆林斯基》核心指导思想内化,升华发展以爱为核心的儿童观,用到教育实践之中;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纯真的童心与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也透出了陈鹤琴教育,即活教育。此外,教师要不断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专业悟性、丰富专业理念、创造良好的专业氛围。
二、合理利用幼儿周围资源,发展创新思维
在游戏教学中,游戏内容的选择陈旧,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新意。教师习惯地将幼儿一学期的游戏内容都详细安排好,沿用以往年年不变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对游戏主题、类型的选择权利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幼儿每次游戏的自由选择显然在教师预告设计的范围之内的,并非幼儿自己主观的兴趣和需要,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原因在于:游戏内容选材资源匮乏,教师积极性差。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不够丰富,游戏的组织内容、类型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针对问题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游戏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在游戏材料选择时,幼儿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投放废旧、辅助材料。第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总而言之,游戏玩具和材料都应该具有多样性功能,使幼儿能够一物多玩。老师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认识到教材是一种资源、素材,在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有参考,有依据;转变按部就班、传统游戏的开展和做法。
三、运用多元化指导方式构建游戏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游戏的指導方式单一化、形式化。无论是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中,都是教师按照常规进行,幼儿跟着走。实践中教师往往敷衍了事,过于形式,幼儿园制定的游戏课程和教师写的游戏教案都只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的表面文章,无法顺利地开展游戏,那幼儿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发展。或常常把玩具一撒,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地玩。分析其原因可知:游戏教育价值取向产生误区, “思想上重视,而行为上不重视”的游戏观。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附加的形式存在,当成一个放松的环节,并没有对如何开展游戏认真进行设计。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时有很多阻力和困难,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以下几个因素:是否符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游戏中是否有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是否有便于游戏开展的场地空间。另外对“教学”要求过高,忽视游戏的作用、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不全面也是造成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因。解决办法:丰富游戏的类型与内容、丰富游戏的活动与手段、丰富游戏的趣味与价值,丰富教师的视野和指导方式的方法,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孩子。恰当地将游戏活动与其他各领域内容渗透综合,实现教育的整体化、最优化。
四、提升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功能、解决问题效能
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过程中解决问题僵硬化。游戏中管理过细,因担忧游戏发生事故,采取过分保护措施,游戏活动大多倾向于室内,活动量小的。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时而久之,孩子就会远离你,从积极主动到消极被动,导致幼儿思维、行为固化。分析其原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角色定位的问题。教师在游戏中设计过多,为了使孩子们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指挥幼儿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成自己心中的形式,幼儿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消极模仿。多数游戏被穿插在教学中或新授课后,其功能限于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居于更为主动和优越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忽视游戏的本体功能,强化游戏的外在功能,视游戏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出解决办法如下:教师观察游戏中的幼儿,再决定是否参与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向高水平发展。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是否恰当,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要运用有效地指导方式如:语言指导;行为指导,要拥有采取睿智的策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红. 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和材料[J].德阳教育学报,2002(3)
[2]陈鹤琴.厦门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讨会.鹤琴之声,厦门教育出版社,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