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从湿论治机理探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血压;湿邪;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9.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0-0102-03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高血压是本虚标实证,辨证或以肝为主,或以肾为主,且高度重视瘀血、痰浊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高血压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程、症状、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认为高血压与湿密切相关。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同类而异名,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湿则成一种弥漫状态;其关系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本文试从湿的角度对高血压的论治进行探析。
  1 高血压危险因素与湿相关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中超重与肥胖、膳食中高盐、中度以上饮酒是国际上已确定的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成正相关,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城市中年人群中,超重者的比例已达到25%~30%[1]。超重与肥胖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还强调在中国人群中高血压对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综合危险分层的重要性[2]。因此,适当降低升高的体质量,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有效降低血压。《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有“敦阜之纪……湿气乃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土之太过即为敦阜,其责在脾湿。《素问·奇病论篇》在论述脾瘅的病机时,认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丹溪治法心要》提出了“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张景岳也指出:“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说:“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可见,肥胖与痰湿关系密切。当然,痰湿的形成,与气虚、阳虚导致水湿内停有关,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肥人多痰湿”理论,而湿为痰之本源。
  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高钠低钾膳食是导致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有资料显示,盐敏感者在我国血压正常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5%~42%,在高血压人群中高达28%~74%,且血压的盐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本草纲目》指出:“……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血得咸则凝,故食盐过量可致津血凝聚,且往往湿瘀相兼为患。
  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效果,且过量饮酒可诱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酒是五谷精英,质寒性热,先灌于胃,后渗入肝,肝调血藏血,调畅气机,酒入肝胆,毒聚伤肝,横逆犯脾,湿浊内生。酒既能损伤脾胃,耗竭精气,又能蕴湿化热,毒伤血脉。《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首提“酒疸”,属黄疸范畴,并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万氏家传点点经》云:“酒毒湿热非常,肆意痛饮,脏腑受害,病发不一。”可见,酒与湿的关系密切。
  2 高血压发病机制与湿相关
  高血压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环节。然而,高血压并不是一种单纯性疾病,而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通过某种途径和环节升高血压,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目前认为,约5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R)[4]。IR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主要为肝、脂肪、骨骼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对胰岛素促进其摄取利用的效率和作用降低,在肥胖、血三酰甘油升高、高血压与糖耐量减退并存的四联症患者中尤为明显。IR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但IR如何导致血压升高尚未获得肯定解释。
  中医“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血。现代研究认为,中医所论及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现代医学的“脾”和“胰”,脾的功能包括了胰(《难经·四十二难》称之为“散膏”)的功能。胰腺的功能与中医“脾主运化”、“游溢精气”等生理功能吻合,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患者由于胰岛素难以发挥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的作用,血糖不能有效被利用,中医认为其机理是脾不散精。脾不散精,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为湿,湿遏中焦是IR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言:“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现代医学认为,肌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利用降低是产生IR的原因之一。肌细胞这种功能仍与“脾主肌肉”相联系,即脾胃纳运失常、肌肉失濡是造成IR的原因之一,脾胃健运是提高肌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的重要途径。IR使依赖胰岛素代谢的一系列物质,如血糖、三酰甘油等大量堆积在血液和组织中,无法正常消耗而成为酿湿生痰之源。
  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通过全身血流自身调节而使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中医认为,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篇》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还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也说:“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说明津液代谢障碍致水钠潴留,进而助湿,并影响行血,成为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高血压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常见证型主要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对高血压证型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认识也逐渐趋于一致,即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5]。但实际上,脾失健运,湿浊内结,脾湿遏木,一可湿郁蕴热,二致肝失调达,进而气郁化火,火升风动,肝阳内扰,出现高血压。
  3 高血压病程、症状与湿相关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论湿时说“其性静兼,其德为濡”,湿为阴邪,起病隐匿,潜伏于内,积久乃发。高血压的发生有深刻的遗传背景,不少患者症状并不典型,与“湿性隐匿”相似;而且,高血压尚无治愈之策,一旦发生,就需终生治疗,故最大限度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是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强调高血压特征是“一种进行性心血管系统综合征”,高血压早期始于血压持续升高之前的隐匿性心血管损害,以后逐渐发展累积心、脑、肾、血管及其他器官。高血压这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表现具有湿的特征;而在此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与参与,使高血压治疗更为棘手,显示了湿的兼夹性。
  有研究提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阳亢质和痰湿质是其两大基本类型[6]。《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记载,《丹溪心法·头眩》提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源于湿,此由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发眩晕。朱丹溪在分析高血压造成“卒中”的机理时指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明·方隅《医林绳墨》对此进一步认为“首者清阳之会,位高气清,为湿邪熏蒸而沉重,似有物以蒙之也”。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还指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可见,高血压常见症状与湿相关。
  4 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与湿相关
  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主要集中在心、脑、肾。高血压导致的心脏重构造成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25%~30%;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又是脑卒中最直接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血压引起的肾脏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0%,且发生于高血压后5~10年,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3]。
  高血压的中医病机责之于肝,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实际上,木生于土,土虚木摇,则虚风内动;脾伤助湿化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也是其重要方面。细观高血压涉及靶器官损害,每多病程较长,且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相关。《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大雨时行,湿气乃用……邪伤脾也。”湿为阴邪,易遏气机,损伤阳气。《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湿对心病有重要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阴在泉……民病积饮,心痛。”认为心痛的主要病机为痰湿停滞、痹阻心阳。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痹阻胸阳,气机失畅,发为胸痹。阳虚水湿停聚,上凌心肺,则见心力衰竭;肝风旋动,携痰湿,横窜经脉,壅遏脑脉,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之中风。叶天士强调:“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湿性趋下,高血压对靶器官影响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肾。《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灵枢·百病始生》有“浊湿伤下”,又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脾受湿困,不能制水输布,水湿独归于肾,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而致肾衰。有研究表明,湿浊内蕴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共同特征,各种原发病均可出现湿浊内蕴证的临床表现,但从湿浊内蕴证在不同原发病中症状分布、出现的几率和症状积分看,高血压肾损害组最为常见[7]。
  5 当代医家相关研究
  利尿剂是目前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利钠排尿、降低高血容量负荷而发挥降压作用。周次清先生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时也常加利水渗湿之泽泻、车前子等,每获良效[8]。虽然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针对特定的共同对象时,仍体现异曲同工之妙。
  邓铁涛先生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但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另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9]。何立人先生认为,湿浊内蕴,土湿侮木,脉道不畅是高血压病机要点,强调治疗要在“攻邪”为先的基础上,“化痰湿,除瘀浊”[10]。何氏等[11]将60例痰湿壅盛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单用何立人化湿泄浊方(苦参9 g,汉防己9 g,玉米须30 g,蒲黄10 g,槐花15 g,虎杖12 g,泽泻9 g,白果6 g)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辉远先生将脾虚湿盛作为重要内容探讨眩晕治疗,注重健脾化痰,方用自拟蒺藜定眩汤,药用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枳实、竹茹、蒺藜、菊花、荷叶、龙骨、牡蛎、炙甘草[12]。体现了朱丹溪所谓“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 结语
  综上所述,从高血压隐匿发生到各类致残性并发症的出现,从湿论治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思路,而其相关物质基础及作用方式的探索应是今后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研究者指出,湿热内蕴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13]。这对重新认识“湿”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也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3]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4.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3.
  [5] 徐浩,陈可冀.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进展、难点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07,2(1):3-5.
  [6]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49-51.
  [7] 郭兆安.高血压性肾损害(肾衰竭期)湿浊内蕴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11):664-666.
  [8] 李七一,方祝元.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4-115.
  [9] 刘小斌.邓铁涛教授对五脏相关理论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73-74.
  [10] 张炎,何立人.从湿浊内蕴、土湿侮木辨治高血压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17-18.
  [11] 何欣,何立人.化湿泄浊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1):36-38.
  [12] 薛长连.高辉远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撷要[J].辽宁中医杂志,1995, 22(9):388-389.
  [13] 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2):147-149.
  (收稿日期:2013-09-13;编辑:梅智胜)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双黄消痤丸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双黄消痤丸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建立兔耳痤疮模型,成模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14 d。给药结束后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8、TNF-α含量明显升
期刊
摘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建研究型中医院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保护平台,通过前期的理论思考与初步实践,目前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方向明确,具有自身管理机制、工作规范及工作内容。该平台主要致力于挖掘保护地区名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特色及经验、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验方、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平台建设工作中,评价过程中的评判标准、验证过程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辨证之间的联系,为丰富中医辨证模式及其创新提供依据。方法 对57例肾移植术后DGF并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将所得证型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7例患者辨为脾肾气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气阴两虚4种证型,病理活检诊断为急性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中毒及急性排斥反应,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数量上的对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运动的配伍规律。方法 选取90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80只。复制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经胃电生理学指标评价后,根据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将其拆分为辛开、苦降、甘补、辛开苦降、辛开甘补、苦降甘补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按相同药物浓度不等体积连续灌胃4周。给药后进行胃电参数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RT-PCR检测胃组织Cx43及其mRNA表达。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李东垣著作中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传承其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李东垣著作所记载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 李东垣著作含方剂470首,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44味;高频药物组合共19个,包括11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条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54个,新处方27首。结论 本研究结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加服天麻钩藤饮加味。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排泄量(24 h UAE)、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血压、24 h UAE、FIB、D-二聚体、妊娠并发低蛋白血症及肝肾受损方面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县级公立中医院2012-2014年经济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方法 利用2012-2014年重庆市医疗机构主要指标汇编数据,对重庆市38家县级公立中医院的运营效益、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成本管理能力等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重庆市县级公立医院收入总额分别为28.02亿元、34.12亿元和43.85亿元,支出总额分别为28.13亿元、33.43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0-0094-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等死亡的一个病理过程。介入治疗可增加侧支循环,疏通股骨头营养血管,使坏死骨质逐渐被吸收,新骨形成,股骨头得以修复。笔者运用活骨汤结合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较好疗效,
期刊
关键词:消痰散结方;甲状腺乳头状癌;卡氏评分;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0-0092-02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在所有病理类型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为常见。甲状腺肿瘤的发生与情志失调、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相关。本院魏品康教授从痰论治痰浊为患疾病,自拟消痰散结方,研究表明其疗效显著[1-2]。笔者在痰
期刊